- +1
非遺變潮玩,株洲大學生開個了好頭
與現實脫節,更迫切需要“潮玩”未來。
媒體報道,在湖南株洲,一場由大學生表演槚山皮影《大國脊梁:鄧稼先》劇目,贏得了滿堂喝彩。

為何受矚目?
除了紅色元素,以及攸縣槚山皮影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外,這些湖南工業大學“星火”宣講團的學生們,還有個絕活:
用電腦繪圖軟件設計人物,用3D技術裁剪、復刻皮紙,用鉚釘固定物件活動關節,再用包裝設計器具對其每個細節進行上色……
乍一看,只是將全球唯一以“包裝”為特色的學校“人設”發揚光大,但實質上卻找到了一個破圈之點:
讓和時代脫節而成為“遺產”的非物質文化,能夠玩起來了。
當然,僅靠這一點,尚且不能讓槚山皮影的傳承從此無憂,還有進階手法嗎?
有,不止能玩,而且成潮玩。
這不,近日,話題#95后湘妹子進化出了非遺系統#沖上熱搜。
國家非遺“確山鐵花”傳人、衡陽妹子九月@江尋千就大方地對媒體坦誠:讓做非遺頭部的人掙到錢,大家就會覺得這個手工藝好賺錢,就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如何做?玩起來!
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在所有人面前展示在1600攝氏度的鐵水中玩耍出各種花樣的快樂。
事實上,眾多把非遺玩成流量密碼的網紅,都是如此操作。
遠的不說,就最近復出的李子柒,同樣是用第三視角拍攝她參與非遺體驗,從而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沉浸式體驗。
秘訣在哪?
在于她的內容給人一種感覺:
換了我,也能一針一線學習蜀錦,還是爬上漆樹收集生漆。

這就超過了許多非遺展示的“難”:
各種炫技之下,讓大家驚嘆,而在驚嘆后也敲響了退堂鼓,只因為自己玩兒不來。
誠然,非遺的傳承,需要技藝的打磨,都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但如果能快速讓人玩起來呢?
在上海的一場國潮文化節中,參與者樂此不疲地參與到“古代高爾夫”捶丸的演練中,能不能成功擊球入穴,倒不是重點了。
而主辦方更發放通關文牒,讓參與者們到“通關”投壺、射箭、捏面人、糖畫等。
問題來了,有些非遺,確實沒法立刻讓普通人“玩”起來,如醒獅、粵劇。
廣州想了個辦法,在各種展會中直接拉上黑科技:
用AI共創體驗裝置,讓廣大市民一鍵拍照就變身“粵劇名伶”“雄獅少年”;

針對想來來不了的受眾,還借力經營類游戲《時光雜貨店》做聯動,通過植入藏品收集、技藝學習、趣味問答等游戲玩法,讓沉浸式體驗打破時空。

一切都是在玩,傳承也就悄然發生。
玩出花樣、流量拉滿、更能賺錢。
于是乎,潮到拉風的非遺,也就跳出了“古董”,成了“潮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