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的地方·招募|請你用一次郵筒:檢看“綠色通道”中的記憶

郵筒,最早出現于唐代,文人寄送詩稿時,常常會使用竹筒將其封好,始稱詩筒。而詩筒再交郵驛寄遞,又稱郵筒。
現當代的郵筒,先是圓形鑄鐵式的,后來還采用鋼板、水泥、木料、鋼化玻璃等多種材料制成。有筒形和箱形兩種,顏色通常為墨綠色。

畢竟,今天人們已習慣了各種快遞公司的服務。即便通過中國郵政,大家也多選擇EMS等快遞服務。如果只是想傳送文字,完全可以通過電郵,既快速又安全保密。
為了讓郵筒更好地被人利用,郵政部門也動了腦筋,在上面貼了二維碼。自2014年11月24日起,上海市區將近3000個郵筒上配了二維碼,只需手機掃碼,就能像寄快遞一樣寄件。
但路邊的郵筒,似乎是被“遺忘”的。人們或許已經不習慣把信件放在郵筒里。
實際上,郵筒是一種地標。上海市虹口區有一條甜愛路,甜愛路一側,是一排長長的矮墻,墻上鑲著28幅古今中外著名詩人的愛情詩歌。而位于甜愛路與四川北路路口的“愛心郵筒”,也吸引了許多年輕人。除了地上的愛心涂鴉,與各種愛情誓言外,這個郵筒發出的每一封信函,都會被蓋上獨特的“LOVE”標簽郵戳。其實寄送情書也是一件十分私密的事,在這樣的“愛情郵筒”前投遞情書的人,往往是那些尋求新鮮感的“老情侶”,那些懷著忐忑心情的愛情新手們是沒有心情在這里晃悠的。
有時郵筒則成為粉絲經濟的一部分。2016年,在滬上開唱的明星鹿晗,在微博上曬出一張與外灘郵筒的合照,引發千余粉絲爭相前往與郵筒合影,從早到晚大排長龍的場面十分壯觀。

古人說,見信如面。信曾是傳遞情感的方式,比如家書或情書。若干年以前,人們會通過郵筒或郵局寄平信。后來,一些重要的信息,會選擇快件寄送。而后來往往就是發封電郵搞定。在信息沒有那么快的時代,在那些逐字逐句醞釀寫成的信里,你還記得自己都說了什么嗎?
當下,認真寫就一封信,似乎和郵筒一樣,成了一種保守和過時的處事辦法。但對發信人和收信人來講,卻很可能是時間里最深刻的記憶。對此,我想邀請你,將自己印象最深的有關信件的故事,寫在明信片上,通過郵筒,進行一次“公開”的投遞。我們不需要完整的、涉及個人隱私的信件內容,可以只是一段節選、一段概述,或僅僅是寄信時的感受。
這些明信片將在大致統一的時間段寄出,將在上海市區的郵筒及郵政系統之間傳送。我們收到明信片之后,會把它們以特定方式集中展示。
一方面,我試圖發掘個人隱私和社會公開之間的內在關系。不論信件內容多么私密與重要,一旦以非私密化的手段寄送,這些內容是否還能算得上隱私?完全私密化的隱私與公開化的個人隱私之間的差異,或許就是其傳播方式的不同:前者通過個人,后者通過眾人;前者“光潔”,后者沾滿“油污”;前者令人安心,后者令人揪心。呈現隱私的背后,往往存在著情愿與非情愿兩種可能性,那么情愿的隱私呈現,是否還是隱私?
另一方面,在今天這個信息高速運轉的時代,過往的慢速信件的故事似乎早已被人遺忘。如果想要重拾,還需要搜尋這些埋藏在記憶中的信息。所以,我特別希望能邀請到許多長輩,將自己的故事通過“綠色通道”與我們分享。

接下來是具體操作:
請有意向參與這個項目的、居住或停留于上海的朋友,與我取得聯系。我會將貼好郵票、寫好收件地址的空白明信片寄送給你。
拿到明信片的朋友需要做兩步:
第一步,請回憶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寄信(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寄信方式,包括快遞、信件、電子郵件甚至是私下送的密信),將當時的感受以及寄信的原因,用文字寫在明信片正面。如果內容并不十分隱私,可以簡要描述。如果未使用郵筒,也可以寫下當時沒有選擇郵筒的原因。
第二步,在上海市區外出時,請先尋找周圍的郵筒,然后在明信片背面空白處,畫下投遞郵筒的大致位置圖,也可以寫下尋找過程,然后把明信片丟進郵筒郵寄給我。
最終,我會將收集到的明信片與其他材料結合,制作成一個裝置,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期待您的參與。請有意向的朋友,在2月15日之前,將地址和聯系方式,發送至我的郵箱:806874018@qq.com。我將盡快與您聯系,并將明信片寄送給您。
(注:向第12屆雙年展總協調人施瀚濤致謝)

關于“你的地方”
“你的地方”,是第12屆上海雙年展的城市項目之一,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共同發起。
我們邀請七位社科及人文領域的學者和實踐者成為觀察員,并招募藝術家及公眾,以1939年初版、1947年第二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為基底,對上海進行自主的調查,重新認識和表述那些與自身有關的地方,并發現和勾聯起自我主體形成的線索,并增強人們對上海空間演變的不同脈絡的理解。
第12屆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
作為上海的城市名片與文化品牌,上海雙年展始終致力于讓當代藝術文化與蓬勃發展的上海城市發生積極的對話。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始于2012年,是上海雙年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第12屆上海雙年展將攜手上海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補時、上生·新所、思南公館、米蓋爾·德·塞萬提斯圖書館、澎湃·市政廳等合作伙伴,在城市各處設立展覽館、影院、實驗室、發聲場,出動歷史考古隊與地方行動者,為公眾提供別樣的觀察生活視角,再次挖掘上海的人文魅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