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預制菜影后,鍋不能讓她一個人背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這屆網友在遣詞造句方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前些天金雞獎頒獎。
00后演員李庚希憑借《我們一起搖太陽》打敗了馬麗、張子楓等人,獲得了影后。
事后,網友賜名:
預制菜影后。
可以說,這大概是金雞獎這么多年來,在影后這個獎項上被質疑得最兇猛的一次。

是李庚希才不配位嗎?
或許眾人質疑李庚希的背后,更多的,是對當下內娛的不滿。
而李庚希的獲獎。
讓這份不滿,徹底決了堤。
01
先說結論——
李庚希是新一代的年輕演員中相對好的一位。
但離影后,還差很遠。
怎么說?
其實在這部《我們一起搖太陽》中,李庚希的表演并不算差。
一個片段:
尿毒癥患者等待腎源,換來的卻是希望落空,她是怎么表現的?
只是幾秒鐘。
從緊張到失望,再到放下心理負擔似的長出一口氣,并裝作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她的表情和肢體很快地傳達了角色的所有情緒。

即使算不上驚艷,但依然很動人了。
而在這部影片中,因為創作者主打的就是催淚、共情、打動人,所以往往會放大演員的表演,使得這樣的場景也就比比皆是。
李庚希不但滿足了觀眾對凌敏這個角色的期待。
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外化的痛苦。

但這樣的表演就能拿影后了嗎?
當然不。
眾所周知,在絕大部分(沒有水分)的評選中,一個人能不能獲得表演獎,大致有兩個因素。
要么是有資歷——
在以往的作品中有大量成功的表演背書,使得這次的獲獎水到渠成。
就像劉嘉玲獲金像影后(《狄仁杰》)。

或者梁朝偉獲金像影帝(《金手指》)。

哪怕是同樣有質疑。
可在演員那驚人的履歷面前,大家也只能調侃兩句。
而第二個因素呢?
則是足夠驚艷——
就像當年文淇。
憑什么?
就拿《血觀音》中的一個細節來說,她被人取笑,給出的反應是臉上的肌肉輕微抽動,眼神的左閃右躲。
幾秒鐘的畫面里,幾個表情極難控制,實在精彩。

所以那一年,哪怕她才14歲,哪怕她沒演過幾部電影,可因為在影片中所展現出來的氣質要高出她的年齡層次許多,給她這個獎,也幾乎沒有什么質疑。
可李庚希,兩者全不具備。
沒錯。
她的確有可塑的特質。
比如自然。
就像《兔子暴力》中,面對從小缺失的母親,她是怎樣面對與母親相處的時光的?

像朋友一樣玩耍。
坐媽媽的車,頑皮地把頭探出車窗,不需要苦情的“重聚”戲碼,情感完全自然輕松地流露出來。(并且這個動作是李庚希的即興發揮)
或者倔強。
就像《漫長的季節》等大量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李庚希的臉上總是單純中透露出倔強,而這也是目前國內許多年輕演員身上缺少的。

但顯然,一方面她的長相還未完全邁入成熟的范疇,另一方面,她拿到的劇本,常常對人物情緒表現的要求是外顯的。
這導致李庚希的這些特質還只是停留在表層。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因為一部還不錯的作品,一次還可以的表演,便貿貿然地給了她一個“年度最佳”的桂冠。
要讓網友服氣,那才見了鬼了。
02
但問題是,網友的質疑真的只是針對李庚希本人嗎?
也未必。
Sir倒是覺得,鋪天蓋地嘲諷的背后,其實是對“某種成功路徑”的不滿。
你想啊,演員這個詞早已被妖魔化了。
如果這個演員再通過一個非正常渠道,比如資本力捧的方式,擠占其他人的資源,以火箭般的速度躥升,是不是更會讓人意難平?
網友的質疑其實不無道理。
就拿那個“預制菜影后”的詞條來說,為什么叫“預制菜”?
其實是工業化的復制。
比如《小別離》火了她就拍部類似的《小歡喜》。
比如《隱秘的角落》火了她就拍了辛爽的下一部《漫長的季節》。
比如《送你一朵小紅花》火了她就拍了韓延的《我們一起搖太陽》。



完全有規律可依。
很難不讓人想到她在圈中,比如徐靜蕾、倪萍等人的人脈資源。
而更離譜的是。
這些年的各大頒獎也似乎在迎合著這一風氣。
它們從入圍階段就讓人狐疑,讓觀眾覺得這是在給人“創造得獎的條件”。
比如今年的百花獎。
最佳男主角朱一龍。
在這份提名名單里(其他幾位入圍者分別為劉德華、易烊千璽、王俊凱、張藝興),朱一龍得獎似乎是沒太大的問題。
可是張譯、沈騰、黃渤等人為什么連入圍的資格都沒有,這就很難讓人理解了。
或者這次金雞獎。
是的,單論這個影后入圍名單,李庚希拿獎也似乎沒有太大問題。
可去年好的女演員,比如《涉過憤怒的?!防锏闹苎?,或者《草木人間》里的蔣勤勤,又為什么連入圍的資格都沒有了?


在這種瘋狂的“造星”方式,和漏洞百出的評選方式下。
人們于是就想了——
咱打工牛馬在這苦哈哈的給你們增添熱度,但你們這些二代們卻享盡一切便利,甚至急功近利地裝也不裝了,怎么忍得了?
而就恰在此時,還有一個正面案例可以作為對比。
本屆金雞獎的最佳男配角,王驍。

一個近幾年的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的熟悉面孔。
他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二代”。
但因為他的路走得很“踏實”,大家從一個個扎實的小角色里熟悉了他,認可他演的每一個角色,都十分精準,等到他拿獎,就是水到渠成。
這也就更襯出李庚希的“不配位”了。
所以說到底。
人們不滿的或許并不是李庚希本人,人們不滿的,其實是“資源咖”三個字。
是在這個混亂的內娛。
就連成為一道“預制菜”,都需要有強大背景的荒誕。
03
話又說回來——
有預制菜當然就得有傳統手工制作的精品菜。
問題是,后者,真的還有嗎?
還記得Sir在前面說的那句話吧——
李庚希是00后這代女演員中,相對較好的一位。
這不是對李庚希的贊美。
而是對當下的失望。
怎么說?
就拿李庚希這代人來說,每年出道的女演員也不少,可真正能走出來的,又有幾個呢?
Sir能想到的只有張子楓、劉浩存和文淇。
其中張子楓童星出身,《唐人街探案》一個微笑驚艷眾人,可如今,也常常被質疑演技套路化。

劉浩存更不必說,她所面臨的質疑相比李庚希只會多不會少。

而文淇呢?
看起來演技上是代表了吧?
可在今年的微博電影之夜晚會上,她也“打趣”自己現在非常有空。

為什么會這樣?
Sir覺得,與內娛這個大環境有關。
比如說,在當下的娛樂圈,一個新演員想要成名,能靠什么?
并不是電影。
而是古偶。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在娛樂圈占據一定話語權的年輕演員,比如虞書欣、趙露思,等等等等,都是靠著古偶成名的。
而這樣的成名方式,顯然要比出演張藝謀的電影要簡單得多。
可正如某古偶男演員所說:
古偶是不需要演技的。

于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進入娛樂圈的新演員們,到底還有多少機會能鍛煉自己的演技,有多少機會能正視自己的不足,便是個大問題。
那么成名演員呢?
一部分人,更愿意“原地踏步”——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可她們過早地進入了主流明星的模式,參演流量劇、爆款劇、參加綜藝,在這些場合,她們只需要把自己特點凝練成一套固定的表演方法,構建了自己的“舒適圈”。
也就失去了更進一步的動力。
而另一部分不想待在舒適圈的,則是步履維艱——
Sir就不再重復文淇的例子了。
從另一個影后身上,我們更能看出這里的荒誕來。
那就是周冬雨。
在Sir看來,周冬雨是內娛難得的,在已成名的情況下沒有跟隨內娛的主流趨勢,而選擇挑戰高難度角色的一個演員。
近年她演出的幾部作品中,《鸚鵡殺》、《朝云暮雨》、《燃冬》等等,口碑雖然都不好。
但你看她的表演。
很明顯可以看出來,她所在做的,是嘗試拋開以前。

可結果呢?
無論是在熱度上還是口碑上,她都在被大眾質疑。
甚至更有甚者。
不少人根據其熱度的低迷,直接下了結論:周冬雨不會演戲了。
emm……
在這樣的環境,試問,我們還能出幾個真正好的年輕演員?
Sir當然不是在否定李庚希。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
如果每個人都遵循著這種游戲規則,希望在這場“預制菜”的爭斗中脫穎而出。
那么我們最終看到的。
恐怕,也只有源源不斷的“李庚希”了。
說到這里,Sir想起了《喜劇之王》的一句著名的臺詞。
尹天仇是一個龍套。
由于想認真揣摩角色的性格與心態,于是一直都“死不了”。
這時大明星發難了——
你知不知道因為你不想死
浪費了多少秒、多少格底片、多少錢
還有多少工作人員的時間和心血

說的有錯嗎?
沒有。
尹天仇的認真,無意中消耗了其他人的成本。
可問題是。
正因這些金錢與人際的考量,使得當下的娛樂圈里,每個人都不得不遵循著同一套工業化規則,他們不斷迎合著粉絲期許,在相似的模子里長成了同一副模樣。
幾乎抹殺了意外的可能。
所以啊,這個圈子本就是一個巨大的“預制菜”。
于是那些想認真做事的人。
到了最后。
恐怕,也就只能成為眾人口中,那個失敗的,“死跑龍套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毛臉雷公嘴榔錘
原標題:《預制菜影后,鍋不能讓她一個人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