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2歲老伯長期心衰有猝死風險,這個新器械助力起搏心臟還能體外充電
近日,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的手術室里,心血管內科主任許嘉鴻順利開展了心臟收縮力調節器(CCM)和植入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聯合治療手術,既救命、又護心,為心衰患者一站式解決兩個問題。這也是上海市首批落地醫療機構并進入臨床應用的CCM。

許嘉鴻帶領團隊醫生幫助李老伯實施手術。 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 供圖
11月25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獲悉,此次手術患者為李老伯(化姓),今年82歲,因長期心衰癥狀反復發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于近日來到該院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
檢查顯示,李老伯的左室射血分數僅為30%,而正常值在50%以上,屬于晚期心力衰竭。而且患者年紀大,規范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隨時可能出現心衰急性發作或因惡性心律失常導致猝死,需考慮器械輔助治療。
為了增強李老伯的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衰癥狀的同時,實現自動除顫、預防猝死,提升生活質量,許嘉鴻組織科室全員全面分析討論了患者的病情,精心制定了心臟收縮力調節器(CCM)和植入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聯合治療手術方案。
許嘉鴻介紹,CCM是心力衰竭治療領域的一項全新器械療法,它可以增加心肌收縮力,促進更多血液泵出,從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相較于常規心臟起搏器,CCM可以在體外進行多次充電,有效減少因起搏器電池耗竭帶來的更換費用及并發癥的發生。而ICD則是一種能快速識別并及時終止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電子裝置,當出現緩慢性心律失常,它又可起搏心臟。
由于一站式手術需要在患者右心室內同時植入三根電極導線,如何精準放置這些導線對此次手術尤為關鍵,也是手術的難點。
經過術前精心準備,許嘉鴻首先從左側鎖骨下靜脈植入一根除顫電極導線,隨后又從右側鎖骨下靜脈先后植入兩根起搏電極導線。術中測試參數良好,手術耗時約2小時。術后第二天,李老伯就能下地活動,恢復良好。
許嘉鴻表示,目前,心衰主流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復律除顫器(ICD)、心室輔助裝置等,然而總體治療效果仍欠佳、預后差。對于嚴重心衰患者,僅僅預防猝死是不夠的,還需要兼顧患者的生活質量。
“CCM作為心衰器械治療的全新手段,可以通過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填補了慢性心衰器械治療領域的空白,隨著它正式投入臨床使用,將為更多心衰患者帶來福音。”許嘉鴻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