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丨推動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發展,集成電路新高地臨港有何核心優勢?
“5年前,臨港的集成電路企業數量不足5家,截至目前,我們初步統計,臨港集成電路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家。”
在近日舉行的2024年臨港化合物半導體論壇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處長陸瑜表示,自臨港新片區2019年揭牌成立至今,作為四大重點產業之一的集成電路已覆蓋芯片設計、制造、材料、裝備、封測、核心零部件等全產業領域。

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新城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儲能、通信、光電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化合物半導體正在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實現雙碳目標和綠色發展的重要基石。陸瑜指出,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領域,碳化硅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而在消費電子的射頻領域,氮化鎵同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所謂的化合物半導體,主要指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和碳化硅(SiC)等第二、第三代半導體。相比第一代單質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具備高功率密度、低能耗、抗高溫、高發光效率等特性,在射頻、功率器件、光電子及國防軍工等應用領域優勢顯著。
據介紹,臨港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目前也已具備一定基礎,建成碳化硅、氮化鎵、砷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產能的晶圓制造商包括上海天岳、上海新昇等。
例如,作為國內第三代半導體龍頭企業,天岳先進(688234.SH)于2020年在臨港成立全資子公司上海天岳。天岳先進在今年9月初披露的一份投資者活動記錄中提到,公司臨港工廠的產能產量穩步提升有力保障了客戶訂單的持續交付。
截至2024年上半年,天岳先進上海臨港工廠已經可以達到30萬片導電型襯底的 產能規劃。臨港工廠二期8英寸碳化硅襯底擴產計劃正在推進中,公司將分階段達到規劃中的8英寸襯底產能。據天岳先進披露,根據市場情況臨港工廠可實現約100萬片產能,將是公司導電型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
在當天的論壇現場,全球LED光顯龍頭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洲明科技”,300232.SZ)與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孵化企業紅與藍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下稱“紅與藍微電子”)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氮化鎵技術在光顯領域的廣泛應用。
洲明科技解決方案副總裁張嚴博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LED顯示已經發展到MiniLED(次毫米發光二極管)、MicroLED(微發光二極管)技術,這對節能的要求更高。”其提到,洲明科技和紅與藍微電子的合作將使得電源模塊效率提升,從而使整個顯示屏更加節能。
“雙方也都有著非常強大的研發能力,能夠迅速實現產品的整合落地。”張嚴博同時強調。
實際上,洲明科技此前在臨港就有著不少客戶,隨著此次和紅與藍微電子的合作,未來將更具想象空間。“洲明科技可能會在這里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因為臨港現在整個產業鏈鏈條比較廣,也比較領先。”張嚴博表示。
論壇現場,臨港集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紅與藍微電子、上海聚悅檢測、華大九天科技公司還共同為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生態聯合實驗室揭牌。四方共同簽署合作協議,成立寬禁帶聯合檢測實驗室,旨在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化合物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檢測水平。
“臨港新片區作為國家重要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和科技創新高地,將充分發揮產業優勢,通過優質的政府服務推動化合物半導體的產業發展。共同探索化合物半導體技術的未來和發展,推動產業創新加速突破。”陸瑜現場強調。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臨港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從2019年的不到10億元到2024年有望突破400億元,未來三年產業總規模目標則力爭實現800億元。陸瑜此次也提及,4年前正式揭牌的東方芯港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基地目前也已成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度最高、產業規模最大、產業創新力最強的基地。
“企業到臨港來,肯定能找到上游的供應商,也可以找到下游的客戶。”陸瑜強調,產業鏈的高效匹配和對接已經成為臨港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個核心優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到的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則是臨港科技投資公司打造、聚焦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孵化器,其重點布局了化合物半導體和車規芯片方向的產業服務能力。
臨港集團副總經濟師、臨港科投公司董事長翁巍在論壇上表示,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依托臨港新片區化合物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優勢和臨港集團豐富的海內外人才、資本以及園區資源,聚焦于寬禁帶半導體、車規級芯片領域,打造“產學研轉化-專業服務-科技金融賦能”的特色孵化模式。“幫助企業專注于先進產品的研發設計,在集成芯片、軟件定義、新型架構、多元應用等新賽道實現加速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