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文化講座|毛尖對話邵藝輝:當女性書寫女性

北京|從冶金看石峁和寨溝遺址的考古發現
時間:11月22日(周五)14:00
地點: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
主講人:梅建軍(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
近年來,有學者撰文對石峁遺址出土銅器和鑄銅遺物的學術意義持保留或謹慎態度。鑒于此,本報告擬就石峁遺址與冶金術在中原地區興起的相關性問題提出進一步的討論,以闡述陜北地區在早期冶金術的傳播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中介作用。近年來,陜北地區的辛莊和寨溝遺址出土了一批鑄銅所用的陶范殘塊,也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這一發現是否表明陜北地區在商代晚期已掌握鑄造青銅容器的相關技術?其對理解陜北和中原地區的文化聯系又具有怎樣的意義?結合此前對陜北地區出土商代青銅器的科學分析結果、以及當地的資源條件,本報告試就商代陜北地區青銅生產的可能性展開一些推測性的討論。
北京|探秘中國書札
時間:11月22日(周五)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公園南路12號北京畫院美術館五層報告廳
主講人:趙珩(文化學者、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
中國書札是一種承載著深厚歷史與文化內涵的書寫形式。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墨客將性情、襟度、風格放置于筆墨詞文之中,揮寫出大量天資自然、清通簡暢的書札精品。這些書札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同時還是書法藝術的佳作。趙珩先生將從中國書札的起源流變開篇,結合流傳至今的書札作品,探討中國歷史中書札的各類形式、書札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影響、箋紙與函封等相關問題。

北京|可憐身是眼中人:李白的人生抉擇——《李白的長安道》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2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薛天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陳才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海濱(海南大學教授)
《李白的長安道》一書緊緊圍繞詩人李白人生各階段的關鍵性問題,以研讀經典作品為切入口,層層深入,細細探究,內容新穎,富有啟發;同時博采眾長,汲取當代學術研究最新成果,為讀者提供了最前沿的文史知識,是一本閱讀李白、理解李白的優質圖書。11月22日晚,我們邀請到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薛天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才智、《李白的長安道》作者、海南大學教授海濱做客SKP,深度解讀“詩仙”的率性與理性,任性與固執,以及種種不甘與不舍。
北京|從古代經典復興到歷史建筑修復,中國傳統文化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時間:11月22日(周五)19:00-20:30
地點: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8號國際財源中心B座36層耶魯北京中心
嘉賓:姚新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梁周洋(良之家族辦公室創始合伙人)、王彬彬(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研究員)
在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浪潮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建筑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關注。從傳統地方戲劇到各類手工技藝,從雄偉的敦煌莫高窟到今年剛剛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每一處文化遺產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如何在AI時代保護和傳承這些歷經千年的寶貴遺產?公益機構可以為這些歷史瑰寶帶來怎樣的生機與未來?11月22日晚,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前院長姚新中,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后人、良之家族辦公室創始合伙人梁周洋,2023屆耶魯世界學者王彬彬,將在耶魯大學宗教與生態論壇主任Mary Evelyn Tucker的主持下,共同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如何與中國文化遺產的修復技術和原則相輔相成,并思考這對于應對當代環境挑戰的現實意義。

北京|福山、特朗普和古典學的使用
時間:11月22日(周五)19:00
地點: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
嘉賓:陳斯一(北京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章永樂(北京大學法學院長聘副教授)
在《歷史的終結》中,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使用了古典學知識,借助對“意氣”的分析,推出“歷史的終結”這一結論,并將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作為“歷史終結”之后仍然持續追求優越性,從而危及平等的典型人物。多年以后,特朗普打出超乎《歷史的終結》想象的旗號,兩次當選美國總統,福山繼續表達了激烈的批判,但已經悄然更新了批判的理由。“福特之爭”這樁公案,究竟能對我們理解“承認的政治”與當代世界的走向有什么啟發意義?

北京|探尋人與自然的關系——科普繪本《河流》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4:00-15:00
地點: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5號A座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B105會議室
主講人:佩瑤(雙螺旋文化營銷編輯)
1月23日下午,國家動物博物館讀書會邀請雙螺旋文化營銷編輯佩瑤,向讀者朋友們共同解讀科普繪本《河流》,分享《河流》中的各種水棲生物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之間的聯系。

北京|當女性獨自走向世界——姚璐《看不見的中東》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F2方所
嘉賓:姚璐(自由撰稿人)、柏琳(作家)
那些獨自走向世界的女性顯得十分稀有而難得,尤其是當她們不僅僅是為了觀光旅游,而是帶著觀察的眼睛旅行,并完成自己獨特的書寫。比如獨自以“沙發客”的方式幾乎走遍了廣大而神秘的中東地區的姚璐,比如多次深入觀察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干半島的柏琳。借由姚璐《看不見的中東》一書的出版,我們很高興邀請到這兩位獨自走向世界的女性,同時還有一位文化策劃人海蒂,一起分享她們獨自面對世界、走向世界的故事。

北京|女性成長與浪漫重啟——網絡文學中的“她世界”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邵燕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莉(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季亞婭(《十月》執行主編、《北京文藝評論》主編)、魏冰心(鳳凰網讀書頻道主編)、高寒凝(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網絡文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薛靜(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文藝評論家)
11月23日下午,我們邀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邵燕君,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莉,《十月》執行主編、《北京文藝評論》主編季亞婭,鳳凰網讀書頻道主編魏冰心,還有“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叢書”中《羅曼蒂克2.0:“女性向”網絡文化中的親密關系》《脂粉帝國:網絡言情小說與女性話語政治》的作者高寒凝、薛靜,一同做客SKP,聽她們剖析網文中的“女性成長和浪漫重啟”,一起親臨“她世界”、感受“她世界”。

北京|建立與世界爭斗的邊界——《與四季和解:巴克斯特詩精選》新書發布暨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北苑路98號院1號樓DT51三樓RENDEZ-VOUS
嘉賓:張桃洲(學者、譯者)、臧棣(詩人、批評家)、吳丹鴻(詩人、學者)、徐振宇(詩人、學者)
詹姆斯·K.巴克斯特(James K. Baxter,1926-1972),被譽為新西蘭二戰后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不同于避世且高蹈的現代詩人形象,這是一位生命曲折、閱歷豐富,善于將社會批判與純熟詩藝熔為一爐的新西蘭國民詩人。隨著《與四季和解:巴克斯特詩精選》對其創作生涯的全面譯介,也為中文讀者打開了一扇探討詩歌公共性議題的窗口。11月23日下午,我們邀請到巴克斯特詩集的譯者張桃洲,詩人、批評家臧棣,以及青年學者吳丹鴻、徐振宇、辛北北做客DT51,一起聊聊巴克斯特的詩歌與行動。

北京|我們都是創造與毀滅女神——希斯內羅絲詩集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30-17:30
地點:東城區和平里北街6號尚8遠東科技文化園15號樓109室碼字人書店
嘉賓:里所(詩人、編輯)、葭葦(詩人、譯者)
在弗蘭克斯坦的造物和“女巫”這一詞匯發明之前,女性是什么樣的存在?在美國詩人桑德拉·希斯內羅絲的最新詩集《我就是創造與毀滅女神》中,她試圖喚醒被遺忘的女性力量。而在詩集《世界上最乖巧的我》中,希斯內羅絲回顧了自己的青年生活,以或悲或喜的詩句巧妙地探索了人生體驗——關于愛情、心碎、孤獨、旅行和記憶。11月23日下午,我們邀請詩人里所、葭葦,一起聊聊女性寫作者的生活與多元的創作。

北京|未來智能的圖景:動物、人類與機器的混合智能時代
時間:11月24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5號A座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B105報告廳
嘉賓:葛鑒橋(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講師)、陸俏穎(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人類智能已有千年未再演進,但“人類文明”并非沒有發展,只是作為一個 “物種”,我們在這顆行星上的演化選擇壓(selection pressure)日益衰微。數十萬年來與其它物種的競爭逐漸壓縮成智人內部的彼此“內卷”。所幸,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了晶體管、計算機、GPT,以及肉眼可見在近未來的真正人工智能。當人類日常語言、疑問、乃至創造被一臺聊天機器幾無破綻地輕易回應,我們發現自己在地球上可以不那么孤獨。與此同時,在行星物種聚會上最前排就坐的“高智能”圓桌上,我們身旁也早有伙伴等候:人類的靈長類表親黑猩猩、大猩猩,海洋里的鯨豚等哺乳類動物,甚至6億年前就和我們分道揚鑣的頭足類動物如章魚烏賊,在高智能的垂直細分領域里各自頗有建樹,它們是人類智能的同伴,或需還會共同書寫未來智能時代的圖景。本次分享會,我們邀請《鯨魚海豚有文化》的譯者、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講師葛鑒橋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陸俏穎一起探討:人類目前已知的以鯨豚類為代表的動物智能,人類智能和鯨豚類智能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從腦科學角度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人類的影響,以及對人類智能未來發展的暢想。

北京|2025,活出富足——李筱懿新書《有錢花》分享會
時間:11月24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李筱懿(作家、文化媒體人)、余世存(文化學者、詩人、作家)、何楚涵(作家)、趙健(讀書博主)
11月24日下午,我們邀請到作家、文化媒體人、“靈魂有香氣的女子”IP創始人李筱懿,著名文化學者、詩人、作家余世存,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何楚涵,《人民日報》推介讀書博主、何物出版創始人趙健四位嘉賓做客SKP,一起和大家聊聊2025,如何活出富足生活,如何更加有幸福感!

北京|跟契訶夫練習一門手藝——《生活在寫作之中》《薩哈林旅行記》圖書對談
時間:11月24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嘉賓:羅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淡豹(作家)、羅東(媒體人)
借由《生活在寫作之中》,我們得以在契訶夫的《薩哈林旅行記》以及許多美麗的民族志文本之間穿行,領略如何將創造力、文學性與學術嚴謹性巧妙結合,將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類經驗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敘事。11月24日,在方所北京店,我們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生活在寫作之中》譯者淡豹以及《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羅東,一起聊聊契訶夫與民族志寫作。

北京|張淺潛《我的四方履志與情愛》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4日(周日)19:30
地點:東城區和平里北街6號尚8遠東科技文化園15號樓109室碼字人書店
嘉賓:張淺潛(音樂人、畫家、作家)、姜昕(音樂人)、子淇(圖書編輯)、李巴山(音樂人)
她是《倒淌河》的作者,是許多年輕作家、音樂人的偶像,是同輩藝術家眼中的天才,也是在上世紀末那個屬于年輕人的時代背著小提琴、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離開家鄉,追尋人生的更多可能性的年輕人。她是張淺潛,今年,她出了一本叫《我的四方履志與情愛》的新書,里面收錄了她三十多年來的文字和畫作,記錄了她始終“在路上”的創作歷程。11月24日晚,音樂人張淺潛將和好朋友姜昕、新書的編輯子淇一起來到碼字人書店,與大家分享她在離開家鄉的三十年里創作音樂也創作自己的人生的點點滴滴。

北京|達·伽馬之前的探索時代——香料與陶瓷的半全球之旅
時間:11月25日(周一)15:00
地點: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
主講人:韓森(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Stanley Woodward講席教授)
1498年1月,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抵達了今天莫桑比克的索法拉港口,連通了一條已經運行了約700年的海上航線。這條長約7000英里(11000公里)的航線連接了以現代伊拉克巴格達為中心的伊斯蘭世界與中國東南部的泉州和廣州港口。這條航線上的發達的貿易系統早在公元800年左右就已經形成,遠早于歐洲“大航海時代”中備受關注的航行。西方世界對這條航線了解較少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記錄以阿拉伯語和中文書寫;另一個原因是,許多無名的亞洲水手在沒有君主資助的情況下,冒著風暴、經歷船難,勇敢駛入未知海域——這與歐洲探險家的方式截然不同。

上海|沒有答案的小說世界:趙松、王蘇辛、栗鹿談小說寫作
時間:11月22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浦城路150號3樓融書房
嘉賓:趙松(作家、評論家)、王蘇辛(作家)、栗鹿(作家)
從印刷術到互聯網技術再到人工智能發展,小說創作媒介不僅隨著技術的變革發生著巨變,也引發了一系列有關創作本身的問題:在不同時代的作家手中的小說創作,是否因媒介的變化呈現出代際差異?當下,嚴肅的經典文學與通俗的網絡文學分別有怎樣的意義?AI迅猛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作家的主體性是否會遭到威脅?小說的未來又在哪里?這些關乎小說創作本質的追問,或許永遠不會迎來答案。11月22日晚,我們邀請到作家、評論家趙松,作家王蘇辛,作家栗鹿,一起探索沒有答案的小說世界。

上海|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AI?——當代化學家都在研究什么
時間:11月23日(周六)13:30-15: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淮海路館3樓外文科技期刊閱覽室
主講人:薛斌(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
很多人認為202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獎給了蛋白質研究,另一半給了人工智能,怎么看都不是純粹的化學。的確,近20多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就是這么有個性,似乎讓人越來越看不懂!那么當今世界的化學家都在做哪些研究?最前沿的化學還能叫化學嗎?化學家們的工作對我們普通人有什么意義,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社會和生活?11月23日下午,“讀道”上圖新書分享會將為大家帶來《迷人的化學》。在本次講座中,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薛斌老師將通過分享《迷人的化學》一書,解讀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并從宇宙和考古、能源和環境、生命與健康、美味和美容等幾個方面,帶你領略化學前沿探索的獨特魅力。

上海|重訪波茲曼:技術時代的教育危機——《教育何用》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楊浦區民府路678號新江灣廣場抖音園區T1一層中信書店
嘉賓:章艷(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趙磊(明室Lucida副主編)
著名傳播學家、傳播學經典《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作者尼爾·波茲曼在研究媒介理論的同時,也始終關注著教育問題。他關于教育的思考結晶就是《教育何用》這本書。11月23日下午,明室Lucida聯合中信書店,邀請《教育何用》譯者章艷老師和明室副主編趙磊,一起分享對于波茲曼的媒介技術思想與教育觀點的看法,在這個技術時代同波茲曼一起,思考教育的理念與價值、現狀與未來。
上海|希羅多德《歷史》:西方歷史學的發軔
時間:11月23日(周六)14: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正門四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黃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述公元前6~前5世紀波斯帝國和希臘世界的戰爭,是西方文明傳統中的第一部歷史學著作,他也因此而被稱為西方的“歷史學之父”。在《歷史》的開頭,希羅多德將歷史稱為“探究”,言明他的目的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使希臘人的“蠻族”的作為不至失去光彩。這是一部怎樣的著作?何為“探究”?本講試圖和大家一道探討。

上海|當一頭牛開始思考生命——索南才讓《野色》對談
時間:11月23日(周六)14:30-16:3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索南才讓(小說家)、木葉(詩人、批評家)、羅昕(記者)
作為索南才讓的首部長篇小說,《野色》采用雙線并行的敘述結構,以草原上的牧民及其被放牧的一頭牛“小妖”的第一人稱視角交錯敘事,在那雙映射著人類個體自我的深邃瞳仁中,我們終于得以借牧民、作家這一雙重身份的橋梁,一窺草原萬物的生活狀態與情感糾葛,進入一頭牛的內心世界。11月23日,作家索南才讓、評論家木葉、媒體人羅昕將做客思南讀書會,對談《野色》的故事,小妖在奔向自由的生命曠野中,走過的草原,看到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和它所經歷的生命體驗。

上海|程應镠先生的文學朋友圈——《程應镠文學文存》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黃浦區淮海中路624號上海香港三聯書店
嘉賓:陳子善(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虞云國(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范熒(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程應镠文學文存》是著名歷史學家、歷史教育家程應镠(1916-1994)的文學作品集。本周六下午,我們邀請陳子善、虞云國、范熒三位學者嘉賓做客上海香港三聯書店,一起分享程應镠先生的文學朋友圈。

上海|當女性書寫女性
時間:11月23日(周六)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1F閱劇場
嘉賓:毛尖(作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邵藝輝(編劇、導演)
當女性書寫女性時,如何創造能代表共同體的形象?她們為何能更直接還原生活真相?從“成為”到“書寫”之間,一個覺醒的女性又會有著怎樣的困惑和體悟?11月23日晚,我們邀請兩位跨代女性創作者,作家毛尖,《愛情神話》《好東西》編劇、導演邵藝輝,在上海圖書館東館1F閱劇場,分享她們的書寫故事,給讀者和觀眾一些“好東西”!
上海|美國文學偶像奧康納作品演讀會
時間:11月24日(周日)13:30
地點:黃浦區陜西南路235號黃浦區明復圖書館樂樂樓三樓
嘉賓:渡邊(編輯、讀書博主)、徐玨(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編輯)
提起美國南方文學,想必大部分人第一印象是《飄》,再者就是福克納。而被譽為“南方的文學先知”的弗蘭納里·奧康納卻很少有人知曉,她被公認為是繼福克納之后美國南方最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學中影響巨大。在奧康納短暫的三十九年生命中,出版了長篇小說《慧血》和《強力奪取》,短篇小說集《好人難尋》和《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書信集《生存的習慣》等。為了讓廣大讀者進一步了解這位寫作風格獨特的杰出作家,明復圖書館攜手上海譯文出版社舉辦“今天·我們讀”奧康納作品演讀會,邀您一起走進她傳奇而短暫的一生。

上海|我年輕時的萬里旅行——《熱愛生命》讀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4日(周日)14:00-15:3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主講人:蕭功秦(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11月24日的這次活動,將以“我年輕時的萬里旅行”為主題,圍繞《熱愛生命》一書展開。作為研究近代中國思想史、當代中國政治思潮史的著名學者,蕭功秦先生此書的風格并不關涉相關研究領域,而是一本“朝花夕拾”思想隨筆,溫情回憶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學習經歷、工作點滴與研究心得。書中不僅展現了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更傳達出一種樂天知命、不懈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態度。此次分享會旨在與讀者共同感受一位人文知識分子的溫暖與力量,探討如何在個人生命中保持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

上海|山水自然里的曠意人生——對談《茆帆山水畫公開課》
時間:11月24日(周日)14:00-15:30
地點:浦東新區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52樓朵云書院
嘉賓:茆帆(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高級美術師)、賈雪飛(中華書局編審)
《茆帆山水畫公開課》由書畫篆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茆帆撰寫,匯聚了他50余載在山水畫領域的深入研究與豐富實踐經驗。11月24日,在朵云書院·旗艦店,書畫篆刻家茆帆、中華書局編審賈雪飛將帶你探索“山水自然里的曠意人生”。對談之外,還有書畫創作現場互動,讓你深度體驗中國傳統書畫之美。

上海|走近天燈弄
時間:11月24日(周日)14:00
地點:徐匯區云錦路300-2號群島BOOKS書店
嘉賓:林仕亨(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博物館研究部主任)、丁楓(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周力(媒體人)等
天燈弄,是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東南部的一條小路。位于天燈弄120號的“曹素功”墨廠舊址,是曹素功墨在上海最早的自有工廠。天燈弄所在的喬家路則分布著很多名人故居和歷史遺跡。對于天燈弄、喬家路和老城廂,居民、城市遺產愛好者、美術館人士、建筑師、學者,有著各自的體驗、記憶、情感和連接方式。第一財經與群島BOOKS書店邀請他們做客人文沙龍,從各自的視角講述這個風貌街區的故事,帶領大家一起思考歷史城區的價值,暢想城市更新圖景。

重慶|原初智慧、權威與正統——從《后希臘化哲學》說起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南岸區龍門浩老街15號拾己書局
嘉賓:羅勇(重慶大學高研院&博雅學院講師)、梁中和(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
原初之人(或原始人)有智慧嗎?他們的生活是否幸福?與他們相比,“進步”的我們如今是否更加幸福呢?我們能從原始神話中獲得何種教益?博伊斯-斯通斯的《后希臘化哲學》以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為起點,相繼論述了柏拉圖、犬儒派、漫步學派和斯多亞學派的論述。這些論述基本上都承認人類曾經生活在一個幸福的“黃金時代”,從而進一步引申出“古代性”(相對于“現代性”)的問題:越古老的就是越好的。這個主張相繼被希臘-埃及文獻中的反猶主義和猶太護教學者使用。然而,對這個主張的最大發揮來自柏拉圖主義者,他們認為柏拉圖已經掌握原初智慧包含的真理,因而可以超越希臘化哲學諸學派的分歧。隨著柏拉圖主義者與基督教的接觸,類似的論戰場景再次出現:基督教和希臘哲學,誰才是更加原初的、更加正確的?

廣州|如何在荒涼世界不斷前行——賈科梅蒂傳記《行走的人》共讀分享會
時間:11月24日(周日)14:30-16:30
地點:花都區炭步鎮朗頭村青云路18號春陽臺·劇場
嘉賓:楊大壹(編輯、播客主播)、李公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退休教授)
《行走的人》是首部關于藝術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簡體中文版權威傳記,基于賈科梅蒂與家人的親筆書信、友人關于他的珍貴記錄。11月24日,《行走的人》讀書分享會,編輯、播客《文化有限》《多多指教》主播楊大壹將與資深美術史教授李公明老師搭檔,帶大家了解一個更鮮活的賈科梅蒂。

廣州|國際義人——艾米莉·辛德勒傳記
時間:11月24日(周日)15: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MU樓35號鋪方所
嘉賓:埃里卡·羅森伯格(作家、口譯員、翻譯家、記者)、曾記(中山大學教授)、楊蕙萌(湖南人民出版社編輯)
《光影之界》(簡體中文待出版)一書記錄了辛德勒夫婦戰后的逃亡、幾乎失去所有財產,以及他們最終移民到阿根廷的歷程。在那里,他們定居在一個農場,但生活只是勉強維持。這是一個關于女性在希特勒統治時期每天展現出的勇敢行為及其重要性的故事。它也是關于婚姻和生存的故事。最后,這是關于艾米麗·辛德勒一天一天堅持下去的力量的故事。11月24日,該書作者Erika Rosenberg(埃里卡·羅森伯格)將與譯者、中山大學曾記教授,湖南人民出版社編輯楊蕙萌,一起來到廣州方所,與讀者朋友們一起聊聊艾米莉的故事以及她全力拯救1300名猶太人免于死亡的事跡如何深深打動了作者,并促使她決定撰寫一本關于埃米莉·辛德勒的書。

深圳|他們為何與雪山結下不解之緣?——《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與榮耀》新書分享沙龍
時間:11月23日(周六)14:00-17:00
地點:福田區景田路70號圖書館大廈福田區圖書館負一樓報告廳
嘉賓:宋明蔚(記者、譯者、寫作者)、何川(運動員)、曹峻(登山運動員)、陸立成(英國肯道爾國際山地電影節亞太區總監)、曉莫(寫作者、電臺節目主持人)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與榮耀》記錄了一群鮮為人知的自由攀登者的故事。11月23日,深圳登協聯合福田圖書館特別邀請到該書作者宋明蔚以及書中人物何川、曹峻蒞臨新書分享會現場,跟隨作者的引導,我們得以進入那個極具魅力的山的世界,窺探自由攀登者的人生境遇。

南京|走入“書圣”的歷史場景——《王羲之:六朝貴族的世界》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2日(周五)14:3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學鋒(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童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陸帥(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王羲之:六朝貴族的世界》是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忠夫先生寫作的大家小書,全景式展現“六朝頂流”王羲之波瀾壯闊的一生。11月22日,我們有幸邀請到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京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學鋒,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童嶺,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羲之:六朝貴族的世界》譯者陸帥,一起做客先鋒書店。讓我們回到一千七百年前,感受一代文化巨匠王羲之的生命脈搏,感受他那比“天下第一”的盛名更為璀璨的內心世界。

南京|生活取決于我們如何扭曲真相——宿穎《禁止抒情》、高臨陽《把空氣沖破一下》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宿穎(小說家)、高臨陽(電影導演、編劇、作家)、韓東(作家、詩人)、
除了我們每天生活的這個現實世界,每個人心里,或許還有另外一個虛構世界,那里存放著我們的夢想、希望、恐懼和種種想象。這些東西平時可能藏在心底,但一旦被創作者喚醒,它們就獲得了生命。11月23日,我們邀請了春潮作者宿穎、高臨陽,與詩人韓東和作家李黎,一起來聊聊虛構與現實的邊界,以及文字和影像兩種創作手段,彼此是如何相互說服、相互認識,又是如何抵達真實。

杭州|類型文學能否抵達現實?——黃平懸疑小說集《松江異聞錄》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9:00
地點:西湖區龍頭壩街公元里5幢二樓尤利西斯書店
嘉賓:黃平(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李松睿(文學評論家、《文藝研究》副主編)
雷蒙德·錢德勒是不是類型作家?萊姆是不是類型作家?村上春樹為什么那么推崇錢德勒?波拉尼奧寫的不是懸疑小說嗎……黃平老師是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他的觀點是,小說應該要和抖音競爭,把讀者搶回來,所以好的文學應該和類型文學結合,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11月23日晚,黃平老師帶著他的難以定義的新書《松江異聞錄》做客尤利西斯書店,與文學評論家李松睿老師一起,和讀者討論雅與俗、純文學與類型文學之間的關系。
杭州|跨語言文學對話:作家與故土,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鳴
時間:11月24日(周日)14:00
地點:西湖區北山街32號西側保俶塔前山路8號純真年代書吧
嘉賓:羅赫里奧·格德亞(詩人、小說家)、鐘求是(作家)、哲貴(作家、《江南》雜志副主編)、朱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中國文學、電影與媒介教授)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故土記憶,每一位作家都在書寫關于故土的故事。他人的故土故事,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感動和啟示?不同的語言,又會承載什么樣的社會文化信息?11月24日,來自墨西哥的著名作家羅赫里奧·格德亞(Rogelio Guedea),來自美國的杰出東亞文化學者朱萍,與浙江本土兩位屢獲文學大獎的作家鐘求是、哲貴一同做客純真年代書吧,展開一場熱烈的跨文化文學對話。讓我們一同聆聽作家的故土心聲,激蕩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鳴。這場對話,將由著名海外華文作家張翎主持。

杭州|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人生未爆彈 ——朱德庸讀者見面會
時間:11月24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B區單向空間1F
主講人:朱德庸(漫畫家)
人生未爆彈是什么?就是藏在你靈魂深處的情緒TNT。今天,你的“人生未爆彈”爆了嗎?11月24日(周日),漫畫家朱德庸將與單向空間新媒體主編殺手來到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與各位讀者一起拆解情緒的炸彈。

杭州|性別與生育:都市女性的生活挑戰——《新生育時代》杭州分享會
時間:11月24日(周日)19:00-20:3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B區單向空間3F
嘉賓:蔣萊(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夏小暖(寫作者、人像圖書館創始人)
《新生育時代》這本書以一系列鮮活的女性故事為脈絡,圍繞當代母親角色,詳盡地探討了都市家庭中的母女關系、子代教養方式、家庭與事業間的抉擇以及家庭內部的性別角色分工等關鍵議題。11月24日,本書作者蔣萊將與作家夏小暖一起做客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以“生,還是不生?”這一靈魂拷問為起點,深入挖掘中國都市女性及其家庭在這一議題上的深層考量,一起揭開生育率低迷背后的女性選擇與家庭抉擇,走進真實的生育與母職故事。

成都|文本和敘事——如何重寫中國近代史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高新區天府大道北段2001號SKP購物中心二樓SKP RENDEZ-VOUS
嘉賓:李禮(近代史研究者、歷史作家)、西閃(作家、評論家)
《失敗:1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以全球史視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國近代史,從清廷皇室、高官、士紳、變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歐洲皇帝、外交官、教會、傳教士、軍人、記者的全景視角,描述了全球視野下甲午戰爭前后的動蕩中國,揭示了19世紀最后十年的戰爭、變革和失敗。作者李禮避免了寬泛的宏大敘述,用簡潔而生動的文筆回歸事件現場,考證中外人物,勾勒出百科全書式的歷史群像。11月23日,我們邀請到近代史研究者、歷史作家李禮,獨立作家、評論家西閃,做客SKP,一起聊聊如何重寫中國近代史。

成都|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失敗:1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新書分享
時間:11月23日(周六)19:30-21:30
地點:武侯區彩虹街8號一葦書坊
主講人:李禮(近代史研究者、歷史作家)
11月23日晚,近代史研究者、歷史作家李禮將攜新書《失敗:1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做客一葦書坊,與歷史愛好者長社,一起分享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

成都|《失敗:1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李禮新書分享
時間:11月24日(周日)14:30
地點:成華區建設北路三段萌想星球文創園6號樓1樓3室有杏書店
主講人:李禮(近代史研究者、歷史作家)
11月24日下午,李禮則帶著新書《失敗:1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做客有杏書店,與讀者交流分享。

武漢|當歷史學家書寫自己——《凡人瑣事:我的回憶》 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江漢區新華路490號武漢中心書城2樓和光劇場
嘉賓:彭劍(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左松濤(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劉菲雯(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講師)
《凡人瑣事:我的回憶》一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章開沅先生的親筆回憶錄,完整再現了章開沅先生九十余載的生命歷程。11月23日下午,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彭劍、講師劉菲雯,與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左松濤,將圍繞新書《凡人瑣事》,在武漢中心書城開啟一場分享與探討,共覽這部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軌跡緊緊相連的巨著。

武漢|替普通人做夢——林東林小說集《火腿》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2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武昌區沙湖大道18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李修文(作家、編劇)、葉李(學者、評論家)、林東林(小說家、詩人)
正是那些不足為外人道也,卻又不得不獨自承受的一切,構成了我們的每一個白天、每一個夜晚、甚至每一個瞬間。11月23日,我們特別邀請了作家、編劇李修文,學者、評論家葉李,學者、評論家陳瀾以及短篇小說集《火腿》作者、小說家、詩人林東林做客SKP,讓我們跟隨嘉賓一同去尋找那些另外的自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