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疍家人新生代:父輩海上技能瀕臨失傳,學習現(xiàn)代航海捕撈技術

住在“疍家棚”的疍家漁民孩子,常常在棚下的水中玩耍嬉戲。
圖文 | 楊威勝
生活在水岸的疍家人新生代與生活在海上的昔日疍家人,早已不是同一個概念意義上的疍家人。他們的后代對父輩們與海相伴、以船為家、以漁為業(yè)的生活早已陌生。疍家后人對父輩們的“船老大”在海上運用“更羅簿”行船駛舵,觀潮察汐,搏擊風浪,觀測魚群,張網(wǎng)捕撈海魚的漁民技藝,更是鮮有知曉,疍家人的這一傳世絕技已瀕臨失傳。
如今他們只是一群生活在水陸岸邊的疍家人后代而已,但在他們身上流淌著祖輩族群的血液,仍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先輩們的影子,抑或烙上了疍家人傳統(tǒng)習俗和行為的印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城市的擴張,疍家人原來集聚居住的營地大面積拆遷以及社區(qū)的大面積遷移,加之海洋漁業(yè)資源的日益枯竭,疍家人的孩子們已基本不出海捕魚,即使有少數(shù)漁家后代駛船出海捕魚,也大都經(jīng)過專門院校學習,掌握現(xiàn)代航海捕撈技術。
疍家人的孩子面對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變革與轉型,難免產(chǎn)生迷茫與困惑,疍家孩子們的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學讀書,將來畢業(yè)后像陸地上人家的孩子一樣,找一份體面的工作。然而,疍家人世世代代以海為生、以漁為業(yè)的傳統(tǒng),以及長年漂泊居無定所的歷史,致使疍家人后代的文化教育落后于其他人群及其地區(qū)。這一短板在當?shù)卣块T的大力支持下,正在逐步得到改觀。
作者拍攝的這一組紀實照片,是作者多年來對疍家人這一獨特群體的關注和拍攝,鏡中的許多場景早已不復存在,已成為了人們的歷史記憶。




















1983年開始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和新聞攝影實踐活動。在全國?。ㄊ校⒌馗骷増罂s志上發(fā)表攝影作品1000余幅。主要獲獎作品有:《嗨,接住,大西瓜!》、《鄉(xiāng)野泛金輝》、《無聲的戰(zhàn)斗》、《海灘戲珠》、《久旱盼滋潤》、《巾幗不讓須眉》、《決斗》、《天涯各族人民喜迎香港回歸》、《王者》、《觀察》、《新世紀的第一縷陽光》、《模特下鄉(xiāng)》、《赴湯蹈火》、《一個海島六個兵》、《國際舞龍賽》、《零距離》、《藍色國土》、《白鷺失樂園》、《悠悠漁歌》、《喜迎新娘》等。作品曾獲得中國地市報攝影作品銀獎,海南省優(yōu)秀精神產(chǎn)品獎,2009年上海國際“朗靜山攝影藝術”大賽金牌獎,紀實組照《生活行走在水上的三亞疍家人》獲第八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提名獎,2016年紀實組照《海南疍家人》在“第一屆中國三門峽白天鵝.野生動物國際攝影大展”展出。出版了《海南疍家人》、《崖城古鎮(zhèn)》兩本攝影畫冊。撰寫的攝影論文獲得專業(yè)論文評選一、二、三等獎。發(fā)表過攝影名作賞析、評論,拍攝散記文章若干篇。1995年被授予“海南省十佳攝影新星”稱號、2003年被評為“海南省德藝雙馨優(yōu)秀藝術家”、1997年被評為“首屆海南省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 等,2013年被三亞市政府授予“三亞市優(yōu)秀專家”稱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