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毒氣戰之父”被授予諾貝爾獎
本文選自《引爆: 炸藥、 硝酸鹽和現代世界的形成》序言,作者:[加拿大]史蒂芬·R.鮑恩,譯者:王戎,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1920年6月1日,52歲的弗里茨·哈伯(Fritz Harber)抵達斯德哥爾摩,領取一項獎金豐厚、享譽世界的大獎——諾貝爾化學獎。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是對他所取得科學成就的最高認可。但頒獎儀式的氣氛十分沉悶。瑞典國王沒有親自給他頒獎,而在前一年的11月,國王剛給另外四名諾貝爾獎得主頒獎。哈伯在獲獎半年后才只身一人前來領獎,諾貝爾獎頒獎十多年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原來,他的獲獎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憤,來自法國、美國和英國的許多科學家都譴責諾貝爾委員會的選擇,認為哈伯在戰爭期間那些不光彩甚至不道德的行為,不配獲此殊榮。他們將哈伯稱為“毒氣戰之父”。
當然,沒有任何人會質疑他在科學上的成就。他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要,得到全世界的認可,甚至可能是解決全球饑餓問題的途徑。他克服技術障礙,解決了當時科學界最棘手的氮難題,研發出從空氣中合成含氮化合物的工藝,并申請了專利。這項技術為1914年至1918年的消耗戰埋下了伏筆。德國的秘密武器是基于哈伯的設計方案在奧保(Oppau)和洛伊納(Leuna)兩地建立的兩座化學工廠。這兩座工廠代表當時世界最高科技水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德國提供了大量用于制造爆炸物和化肥的原料。正是哈伯在科學上的突破,結束了多個世紀以來農民、礦工和戰士對一種稀有且難以捉摸的有機物的依賴,這種物質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關鍵,但同時也是所有爆炸物的核心。
對火的破壞力的探索是一個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之初的傳奇故事。高度易燃的黑火藥(硫黃、木炭和硝石的混合物)很早就從中國傳至中東,并于13世紀末傳到歐洲。很快,對國際影響力的追求、對商道的保護以及對外來入侵的抵御,都取決于人們對黑火藥(后來稱為火藥)的充分利用。火藥引發了劇烈的社會變動,在推翻封建制度和促生新的軍隊結構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這種資源始終處于短缺狀態,其破壞力也從未達到能幫助野心家輕易實現自己夢想的程度。真正屬于爆炸物的偉大時代始于19世紀60年代,當時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面色蠟黃的瑞典化學家憑借自己過人的直覺,真正深刻且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諾貝爾改變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不斷提高火藥純度的傳統路徑,從另一個方向開展研究,研制出威力更強的烈性炸藥。他為自己的發明申請了專利,并在歐洲和美國迅速建立了許多工廠。在多年的技術改進過程中,幾十名諾貝爾工廠的員工和客戶在事故中喪生,但他最終成功找到了安全儲存和運輸這些炸藥的方法。經他改進的產品首先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最終影響到整個世界。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整個社會都因他這項發明而發生劇烈變化,他也因此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最具突破性的發現是找到了穩定硝酸甘油(硫酸、硝酸和甘油的混合物)的化學屬性從而更好利用爆炸力的方法。他用希臘語中“強大”(dynamos)一詞來命名這種爆炸物,人們將這種可塑造成任何形狀的炸藥稱為達納炸藥(dynamite),后來該詞逐漸成為炸藥的統稱。此外,他還發明了更可靠的引爆炸藥的方式。可以說,諾貝爾發明的炸藥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安全可靠的爆炸物,其烈性遠強于火藥。即便在重大發明頻繁涌現的19世紀,這項發明仍然是群星中最耀眼的那一顆。
炸藥迅速成為工業和戰爭中不可或缺的物資,也讓工業和戰爭形態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它所釋放的能量使工業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迅速發展,水電站、高樓大廈、運河、鐵路、隧道和港口的修建,煤炭和石油的勘探,以及地雷和火炮的制造,都離不開炸藥。可以說,炸藥的爆炸力大幅加速了剛剛興起的工業革命的進程。水泥能成為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也離不開炸藥在采石場高效爆破石灰石的能力。炸藥大幅降低了礦井和采石場里工人的勞動強度,讓他們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沒日沒夜地挖掘或填平土地。在炸藥的助推下,以前數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短短幾秒內就能做完;以前樂觀者才敢想象的工程,現在短期內就能變為現實。炸藥還被用于制造地雷、炸彈和炮彈等威力更大的武器。

然而,直到19世紀下半葉,科學和工業在這方面的需求仍完全依賴自然界存在的被統稱為硝石(一般為硝酸鉀,有時也以硝酸鈉或硝酸銨的形式存在)的有機化合物。硝石這種物質極為稀缺,尤其是在戰爭時期。長期以來,為了獲得安全而穩定的硝石供應,各國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種斗爭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可能不亞于爆炸物本身。在關于硝石的故事中,在前工業時代,歐洲人從農村地區的馬廄和廁所獲取硝石,18世紀歐洲人在印度設立壟斷性貿易公司和農場,后來人們開始爭奪秘魯鳥糞,最后又將注意力轉向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1879年的硝石戰爭這場戰爭的名稱在本書中多為“太平洋戰爭”,但實際上,這場戰爭僅僅發生在太平洋東岸的一隅,海戰的占比較小,還容易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混淆,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大多處理為“硝石戰爭”。——譯者注因此爆發。可以說,在17世紀、18世紀乃至19世紀,硝石的價值不亞于21世紀的石油,圍繞這兩種重要的資源,國際社會出現了類似的權力斗爭。20世紀初,隨著烈性炸藥和農業化肥的廣泛使用,人們對硝石的需求不斷增長,而全球能夠供應這種稀缺有機資源的地方只有智利。這些物資需遠渡重洋才能到達當時最主要的市場——西歐和美國東部。
鑒于炸藥對工業和軍事的重要性以及化肥對農業的重要性,維系各自通往智利硝石產地的海上通道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成為各國國防事務的重要關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確保通往智利航道的通暢,同時切斷敵方通往智利的航道,是各國在戰爭最初幾個月里最為緊迫的任務。英國海軍在這一階段獲得初步勝利,切斷了德國的海上通道。這意味著德國的食品生產和武器制造都面臨巨大挑戰,似乎預示著這場大戰很快就能結束。但哈伯在戰爭爆發前夕取得的重大科學發現,改變了這場世界大戰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走向。
哈伯的發現是20世紀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為血腥的世紀的原因之一。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哈伯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因為他在沿著當年諾貝爾的研究足跡繼續前進。諾貝爾獎的獎金主要來自諾貝爾當年研發炸藥帶來的收入,哈伯的研究成果也轉化為大量的爆炸物,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如果諾貝爾還在世,一定會感到驚恐萬分。但另一方面,盡管哈伯的化學發現受到戰爭的驅動,可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實是,其成果在20世紀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福祉。

除了諾貝爾發明的炸藥,我們很難想象,還有什么科技成果比哈伯的發現給人類及其生活的環境帶來了更持久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如果沒有諾貝爾的炸藥,就沒有現代經濟。如果沒有哈伯的天才創造,人類社會就不會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迎來農業和人口的爆發式增長。諾貝爾和哈伯的科學創新,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最具史詩性的故事之一。這個波瀾壯闊的故事,記載了一項偉大技術的前世今生,及其對人類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為充分利用這一科技,人們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對原材料的激烈爭奪。
推薦閱讀:

《引爆: 炸藥、 硝酸鹽和現代世界的形成》
作者:[加拿大]史蒂芬R.鮑恩
譯者:王戎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