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保護生物多樣性,要“留自然于自然” | 周道生態文明(第308講)
【中國綠發會訊】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綠會專家就物種新發現的情況、新發現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閱讀:“發現新物種”背后折射了哪些問題?一些錯誤觀點要糾正 | 周道生態文明(第307講))面對這些問題,又應如何做好物種保護,綠會專家也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圖片:桑吉志邁提供
綠會專家指出,其實“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講得很好,里面提出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以及保護措施。“我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支持但也有很多國家不支持、不同意的‘留自然于自然’,所以我們第一要務是盡量的要圍繞自然進行棲息地保護。第二要務是我們提出來的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BCON)。在我們的生產、生活周邊的生物多樣性‘鄰居’之間的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綠會專家強調,企業和城市在建設過程之中有很多可以做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地方,比如讓野草長,比如在小區里少噴一點農藥防蟲等等。遺憾的是,很多方式好像在做生物多樣性保護,但其實都是南轅北轍,比如每年城市綠化防治病蟲害,其實是人為干擾破壞了自然生態鏈。
“建議各地政府在制定生態保護施政措施方面,深入學習一下生態文明,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文明的科學思想來指導工作,做到真正有益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綠會專家指出,在這方面我們不是缺乏資金或缺少專業技術人才,而是缺少深刻的學習和科學的理解。“真正的自然不需要修復,而是需要恢復,盡量減少人為干擾。而當下真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我們全力以赴爭取其喪失速度放緩。”
“我這10多年每天都在學習,跑了很多個城市,從海上到山上到河里都進行過調研,認真的去做觀察。有一條特別淺水特別涼的河,他們說這條河里頭沒有生命,我拉他們去看,趴在地下非常仔細地看,一塊石頭下有10多只小魚在那里。他們說可以隨便搞的,我說不能隨便搞的,一個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如果搞成人工水池子,那就破壞了自然生命生存的地方了。”
綠會專家表示,人類要敬畏自然,因為自然演化了46億年,很偉大,我們對它還要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需要每天去學。綠會代表團剛剛參加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6),現在又去了巴庫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9)。“積極參加全球的交流,從自然學習,從實踐中學習,也從別人的錯誤和挫折中學習,以十分開放的心態面對全球的、自然的挑戰。”
文/Quinn
審/Tammy
排版/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