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式現代化奮進者|扎根調解一線,她和團隊化解糾紛3萬余件
身處調解一線,王立夏常常需要傾聽家長里短的瑣碎,面對人情冷暖,也經常要承受不被理解的委屈。但每化解一起矛盾糾紛,就是她成就感“爆棚”的時刻。
1982年出生的王立夏是上海市楊浦區人民調解協會副會長、楊浦冰之融法律服務中心主任。14年前,王立夏走上人民調解員的崗位,成為一名上海人口中的“老娘舅”。進入社區基層后,她發現原來社區有那么多糾紛,意識到了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要性,于是開始自學法律,十多年來始終扎根一線。
她從一名街道司法所的基層調解員,到成立社會調解組織開展專業性、行業性的調解工作,“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獲當事人的一句‘謝謝’,這就是我繼續堅持的動力。”

王立夏 本文均為受訪者 供圖
如今,王立夏帶領的調解團隊立足于化解基層糾紛,同時為法治化營商環境、和諧醫患關系、幸福家庭建設、婦女兒童維權、扶殘助殘等領域開展普法宣傳、糾紛化解和公益法律服務,以“線上+線下”、調防結合等多元模式疏導、化解了3萬余件矛盾糾紛,努力筑牢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
在離婚夫妻“奪女”中尋找突破口,預防“民轉刑”
在調解的眾多糾紛中,女孩潼潼(化名)的探視糾紛讓她印象尤為深刻。
2020年5月,王立夏接待了潼潼媽媽,潼潼媽媽當時情緒焦躁,她告訴王立夏,她與丈夫已經分居,離婚訴請已經送至法院,尚未開庭。女兒潼潼住在男方家中,按約定女方應于雙休日接孩子,卻遭到男方拒絕。王立夏了解到,為了爭奪孩子,雙方多次發生沖突,女方甚至還撥打110報警。然而面對男方拒不開門的態度,警察也是愛莫能助。
王立夏說:“對于這樣的局面,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矛盾激化,甚至有可能演變成‘民轉刑’等惡性事件。”王立夏細細梳理案情,發現夫妻雙方原先婚姻美滿,因女方認為感情破裂提出離婚,本著好聚好散的原則男方也同意離婚,但雙方對孩子撫養權和財產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于是女方訴至法院。這一舉動激怒了男方,于是出現了藏匿孩子不讓女方探視的情況。
同為母親,王立夏深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角色不可或缺。她也看出,男方只是想通過藏匿孩子獲得孩子的撫養權。好在,夫妻雙方都對女兒愛護有加,這是關鍵的突破口。
多次電話溝通后,王立夏從雙方的婚后生活、財產情況、女兒生活起居等問題入手,安排雙方現場調解。在王立夏的勸說下,男方終于同意恢復之前的約定模式,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然而,婚姻家庭糾紛總是一波三折。就在女方等待探視的前一晚,王立夏突然接到男方推翻調解方案的電話,理由很簡單,他擔心女方接到孩子后會做出和他之前一樣的舉動,不讓他探視女兒。為打消他的顧慮,王立夏當即表態:“我陪女方一起來!”第二天一大早,她便陪著女方一同去接孩子,周日晚上再陪著送回去。
王立夏的耐心和善意打動了兩位當事人。最終在她的協調下,雙方放棄了打官司,帶著王立夏草擬的協議書至民政局辦理了離婚手續。整個調解過程既解決了當事人的家庭糾紛,又避免了雙方訟累。
2020年5月底,4歲女孩潼潼終于見到了媽媽。此前,她已經近半年沒有見過媽媽了。

婦聯參與三所聯動調解
從單打獨斗到協作聯調,擴大解紛“朋友圈”
遇到棘手問題,王立夏總會梳理經驗、結合情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高效調解方法,她以女性調解員的獨特視角分析案情、權衡利弊,總能達到以“柔”克“剛”的效果,一起長達十余年的醫療賠償糾紛也在她的調解下化解。
2009年,一名患者因腎絞痛住院手術,術后出現血尿,每日腹痛難忍,與醫院協商賠償不成,霸占醫院病床長達十年,歷經多次調解,糾紛始終未能解決。如今患者并發偏執型精神分裂癥,行為影響了其他病患的診治。
“患者不出院,院方不賠錢,怎么辦?”這成了王立夏要面對的難題。于是她組織了一支由調解員、公益律師、醫學專家三方力量組成的調解小組。
王立夏主打情理規勸牌,勸說醫患雙方各退一步。先將患者轉入分院治療,同步解決爭議糾紛;律師主打法律保障牌,全程釋法釋疑。同時,邀請醫學專家開展醫療行為評估,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賠償方案。
歷時大半年,經過反復調解溝通,最終醫方同意將拖欠的醫療費與醫患糾紛補償一并處理,對患者作出合理賠償,患者也依約出院回家休養,歷時十余年的糾紛就此化解。
2023年起,王立夏承接了市婦聯“婦女維權驛站項目”,以專業力量為婦女兒童提供法律咨詢、矛盾化解、婦女權益保護等普惠性維權服務,構建多方力量協同參與的聯動機制。
王立夏還接過一起外地來滬少女因長期缺乏家庭關愛欲輕生的糾紛,王立夏聯動人民調解員+心理咨詢師+青少年社工,由三支力量組成一支“三師小組”:心理咨詢師為少女提供心理疏導、釋放壓力;由調解員介入化解家庭矛盾、修復家庭關系;由青少年社工引導參與公益活動、融入社會,最終幫助女孩走出陰霾、放棄輕生念頭。

普法宣傳
除此之外,王立夏秉承“每一次調解就是一場普法宣傳”的理念,做到在矛盾糾紛化解中普法,在普法中化解矛盾糾紛,更好地促進矛盾糾紛化解和法治宣傳的有機融合,將法治宣傳教育貫穿于糾紛排查化解的全過程。至今,她已開展各類公益普法活動160余場,切實提高居民群眾對法律法規的知曉度,提升法治宣傳的影響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