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航展|“全能戰士”首次公開,中國無人艦艇正靠近“自由王國”
大型無人隱身作戰艇“虎鯨”號首次公開亮相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本屆航展是觀察中國軍工技術新突破的一個重要窗口,除航空航天領域的新裝備外,包括陸軍、海軍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武器裝備同樣備受矚目。其中,在今年珠海航展第二展區的展示碼頭邊,首次公開亮相的大型無人作戰艇“虎鯨”號就是國內外最為關注的“明星”裝備之一。

“虎鯨”號無人作戰艇采用三體船體設計,造型科幻。
大噸位+隱身的海上“全能戰士”
由于近年來俄烏沖突中,俄烏雙方紛紛采用無人艇執行軍事任務,尤其是烏克蘭多次運用無人艇創造海戰紀錄,因此使得各國對這類裝備的關注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官方公開的資料顯示,“虎鯨”號是一款500噸級、總長58米、型寬23米、型深4米的高速隱身水面無人作戰艇,采用柴油和電力雙推進系統。最高時速可達 40 節(74 公里/小時),具備超過4,000海里(7400 公里)的航程。作為一種自主作戰裝備,它可以進行超視距火力打擊、防空反導以及潛艇搜索和打擊等任務,可以說是海上的一座移動堡壘。
從2022年的首次試航,到2024年的公開亮相,2年時間里就能打造出“虎鯨”號,表明中國已經解決平臺大型化、功能模塊化、載荷專用化、動力來源多樣化及作戰方式協同等大型無人艇研制方面的難題,中國無人艇的設計能力正在靠近“自由王國”。
由于不受人員生理的限制,“虎鯨”號可在高強度作業中持續運轉,長期在公海上航行,有效緩解人力負擔,將人員從繁重、危險或枯燥的任務中解放出來,集中資源于更加關鍵的戰略任務。此類平臺可在海上戰略要地、基地港口、島礁和關鍵航道周邊常態化執行巡邏警戒等非軍事和中低等強度的軍事作戰等任務。

桅桿集成了相控陣雷達和光電探測設備等電子設備。
在筆者看來,該無人艇有以下三個最為顯著的特征。
首先是噸位大?!盎ⅥL”號是大型無人艇,不是俄烏沖突中烏克蘭軍隊所常用的那種數噸級輕型、超輕型無人艇。該艇排水量在500噸級,這意味著它具有非常明顯的作戰與任務優勢,包括靈活的部署能力、較低的作戰風險以及出色的自持能力,能夠在續航能力、航行操穩性和抗浪性上表現優異。
同時,大噸位可以使得其能夠加裝多個戰斗模塊,兼具大型水面艦艇所具有的反艦、防空、反潛等戰術任務能力,并且可以按照需求進行相關模塊的增減。可以看到,“虎鯨”號裝有4面相控陣雷達和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可搭載火箭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和遙控武器站,并能與搭載的Z-5B/G型無人直升機協同作戰,實現小型平臺的強大火力集成。
該艇的尾部甚至還配有小型塢艙,可用于布放和回收小型水下設備,或各類探測和偵察傳感器,如聲吶浮標或雷達浮標等。盡管無法與動輒數千噸的大型艦艇相比,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謂是海上的?“全能戰士”。
第二是能隱身。像“虎鯨”號這類無人艇主要面臨的探測威脅主要來自大型艦艇、反潛巡邏機,在經過高度雷達波隱身設計后,該類艇可在視距外、視距內遠距離條件下取得對抗大型艦艇的探測優勢,而對于反潛巡邏機探測雷達則可在一定支援條件下建立隱蔽性優勢。
簡單來說,要想在雷達面前“隱身”,核心在于“外形+材料”。須從整體設計入手,綜合考慮多個因素。一個重要基礎是“封閉式”的外形設計:把無人艇的艦面設備都藏進艇體內部,盡量減少暴露在外的散射源,這樣雷達波就更難探測到。
除了外形,材料也至關重要。隱身材料和隱身外形的結合,是無人艇實現高雷達隱身性能的關鍵。相關論文顯示,“虎鯨”號無人艇就采用了高性能雷達波吸波材料。憑借著其材料的吸波性能,可以進一步降低該型艇的雷達波散射截面積。這種“外形+材料”的雙管齊下方法,為無人艇在復雜環境中的隱蔽行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直升機甲板可搭載一架無人直升機。
第三是結構動力優異。從設計角度來看,“虎鯨”號無人艇采用了獨特的三體船體結構,并配備了柴電雙模推進系統。這種設計可以賦予其卓越的穩定性,使得“虎鯨”號能夠在惡劣海況下穩健航行,如同平穩地行駛在平靜的海面上。
三體船體的優點不僅僅在于抗傾覆性,它還能有效降低水流的阻力,提高艇體的巡航效率。這對于無人艇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其作戰時間和機動能力往往受到續航的限制。較低的阻力,使得“虎鯨”號在執行任務時保持較高的速度和更長的續航里程,有助于完成遠程偵察、監視和打擊任務。
同時,該艇配備了柴電雙模推進系統,這種系統是一種靈活的動力配置,能夠在不同作戰環境中提供優異的動力表現。柴電混合動力系統既能提供足夠的動力、穩定性,確保快速反應,又能在低噪音模式下運行,降低敵方探測難度。

尾艙可根據需求搭載相關設備。
無人艦艇大型化發展備受重視
關于無人艇在海上作戰中的應用,從二戰結束后,就有諸多文獻進行探討,但多數停留在設想階段。2020年伊朗曾用快艇編隊逼近美軍航母打擊群,雖然沒有展開攻擊,卻讓各國軍隊對這種戰術方式產生了濃厚興趣。真正將無人艇投入實戰的大規模應用則是在俄烏沖突中。這場沖突驗證了人類許多關于無人艇的設想,讓世界各國軍事力量不得不重新評估無人艇相關的戰法。
從情報偵察與搜集,到海上防御、海上打擊,無人艇的任務能力邊界正大幅拓寬。烏克蘭軍隊多次成功運用無人艇對俄羅斯進行攻擊,開創了無人海戰的新范式。2024年初,烏克蘭安全部門聲稱首次使用配備火箭發射器的“海寶貝”無人艇攻擊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俄羅斯船只。該部門發布的監控視頻顯示,“海寶貝”無人艇在短短15秒內連續發射14枚火箭彈,完成了一次密集的覆蓋式打擊。

烏克蘭軍隊裝備的“海寶貝”無人作戰艇。
盡管相比于烏軍此前使用的自殺式攻擊無人艇截然不同,但烏軍所使用的依舊是小型無人艇平臺。這并非烏軍認為小型艇是執行此類攻擊任務的最佳選擇,而是迫于客觀條件限制。事實上,中小型無人艇平臺的載荷能力和續航里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平臺尺寸的限制。大型水面無人艇則具備更強的載荷承載能力、更長的續航和更持久的工作時間。為了提升載荷能力,滿足多樣化任務需求并支持長時間部署,大型化是水面無人艦艇的發展趨勢之一。。
烏克蘭方面也承認是因為財政所迫難以打造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因此才不得不將一艘艦艇的作戰功能拆分并分配至多艘小型無人艇,成為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百噸級、千噸級等大型水面無人平臺會是世界軍事強國下一步研發的重點方向。
目前美軍已經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無人艇體系,包括小型(約10噸級)、中型(百噸級)和大型(千噸級)三種階梯噸位的無人艇。但是,美軍的發力重點是大型無人艦艇。例如,2017年美軍啟動的“幽靈艦隊”計劃正在持續推進,包括美國海軍的2000噸級的“游騎兵”號和“流浪者”號大型無人艇都已經在2022年交付。而在2021年,美國海軍發布的視頻展示了“游騎兵”號無人艇使用模塊化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標準”-6導彈的畫面。

“游騎兵”號發射“標準”-6導彈。
武器裝備的設計、研發與改進始終是根據特定的軍事戰略、作戰理論和戰術理念進行的。大型無人艇搭配“標準”-6導彈的背后,是美國海軍正在推進快速部署大規模低成本、高火力的大中型無人水面艦艇,彌補自身的水面艦艇不足的尷尬,與傳統有人艦艇協同作戰,以增強其全球水域的干預能力。這一戰略展現出其試圖維持海上霸權的深遠意圖,非常值得關注。
水面無人艇作為支撐軍事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海上力量,對于在未來海上戰爭中占據優勢地位至關重要,其發展必將深刻影響未來戰爭的演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