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既是碳源也是碳匯,農業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下推動綠色轉型?
從農業生產到消費端等各個環節在內的整個農食系統,其綠色低碳轉型關乎糧食安全、公共健康、環境影響等多個議題。
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或將達到100億,這意味著糧食需求還將增加五至七成。與此同時,全球農食系統對環境影響也十分顯著,約占22%的溫室氣體排放,70%的淡水使用和80%的森林砍伐。
農業科技巨頭先正達集團中國總裁蘇賦近日表示,“未來的農業不僅要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同時也需要積極有效保護我們的‘綠水青山’,唯有通過加速農業科技創新方能實現高效綠色轉型。”其提到,先正達眼下正加速推進生物育種、綠色植保和數字農業等領域的研發創新,通過不斷提高作物產量、降低氣候環境影響和實現土壤自然再生,為綠色農業探路和提供科技支撐。
實際上,農食系統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極為復雜。氣候變化引起的溫度和降水變化正在加劇農業的不穩定性;與此同時,農食系統中的許多活動本身也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與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不同,農業同時也是碳匯。
“農業是雙重屬性,既是碳源也是碳匯。”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農業綠色發展評價中心主任寶哲在近日的一場農業綠色轉型對話中同時強調,要穩妥推進農業農村固碳減排,“首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這是前提;在統籌兼顧的條件下,推動農產品碳足跡評價應用,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有利于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和農民增收的協同。”

業內首份農產品碳足跡評價應用研究報告出爐
全球食品飲料公司雀巢今年3月對外公布,過去的2023年,在業務持續增長的同時,相較2018年的基線,雀巢實現了溫室氣體(GHG)凈減排13.5%的成果。其中,甲烷減排15.3%。雀巢稱,“公司成功將增長與排放脫鉤,并正朝著2025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0%的目標穩步前進。”
盡管如此,雀巢大中華大區可持續農業發展經理王仕平在上述對話中提到,雀巢在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過程仍面臨著諸多挑戰。最大的挑戰是缺乏全球公認的計算工具,“我們知道了減碳和固碳的方向,那么我們一定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我們所做的工作。”
王仕平認為,只有有了這樣的工具,“我們才能知道每一樣農產品具體減排多少,在哪個環節減排,最后在消費者端,比如他們喝的每一杯咖啡,都能算明白到底減少了多少碳排放。”根據雀巢此前披露,其超過2/3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于原料采購,而乳制品則是其中排放量最大的來源。
先正達集團中國可持續轉型助理總監姚芳在上述對話中也談到了這一問題的挑戰性。“現在產品碳足跡更多的是針對工業化產品,它容易標準化、容易計算,而農產品碳足跡研究是非常少的。”
其補充道,農產品碳足跡評價背后的復雜性在于碳源、碳匯的雙重屬性,以及和全球最大碳庫土壤之間的緊密結合。和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不同,“農業涉及生物量,它的計算一定是復雜的。”
業內正在推動產生這樣的評價工具。作為國內農化領軍者、同時又具備國際視野的先正達集團日前正式發布了行業首份《農產品碳足跡評價與應用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旨在探索科學標準的碳足跡評價應用路徑。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該《報告》是業內首次針對農產品碳足跡評價應用進行的系統性研究,填補了空白。
《報告》顯示,農業具有巨大的碳匯潛力。農業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之一,通過改善土壤質量、增加植被覆蓋等方式,可以顯著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相比其他碳減排方式,農業碳匯則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點,更易于推廣和應用。
《報告》指出,國內在農產品碳足跡評價應用實踐中有一定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評價標準體系不健全和評價結果應用不足等。為此,《報告》提出了相應的提升建議,包括完善標準體系、加快農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等,并針對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先正達集團中國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姜業奎在發言中指出,先正達集團希望通過發布此《報告》,以科學研究引導行業朝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推動這一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
姜業奎同時提及,未來,先正達集團中國將與食品價值鏈企業深度合作,推動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共同減排,并聯合開展農民和消費者教育,引導培養綠色低碳意識。

農業綠色轉型有哪些抓手和支撐?
上述《報告》的發布邁出了關鍵第一步。寶哲認為,推進農產品碳足跡評價,探索高附加值農產品碳標簽應用,有利于促進農業生態產品增值溢價,培養綠色消費,是新階段推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的重要抓手。
寶哲同時指出,如何在統籌兼顧糧食安全和綠色發展的前提下,有效推動碳足跡應用落地是接下來工作的重點。
“從國家層面來講,近年來,不斷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農業綠色發展工作。同時,推進綠色轉型要一些實踐抓手,比如我們現在在研究如何科學有效推動農產品碳足跡評價應用。”寶哲提及,包括水果、咖啡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碳標簽應用可視作未來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其同時強調,諸如此類的工作舉措,前提必須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食物與自然資源部研究員張艷萍在對話中強調,“在國際貿易過程中,農產品碳足跡管理有助于農食系統的可持續轉型,提升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因此,國內農食相關部門也需要做好相應的儲備。
值得關注的是,創新技術與產品仍是現階段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支撐。
姚芳表示,作為一家世界領先的農業創新型企業,先正達的商業本質就是利用創新的產品和技術,來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以先正達旗下的小麥莖基腐病防控新技術——基于特效成分 TYMIRIUM?(三氟吡啶胺)開發的小麥種衣劑產品“萬粒佳”為例,全球大田試驗表明,TYMIRIUM?技術極大降低了小麥“癌癥”莖基腐病的發病率,產量平均提升10%以上,成分特點活性高、用量少、降解快,為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TYMIRIUM?也是全球首個基于結構靶向研發的技術。
“它會減少整個小麥生產過程中后期的農藥使用次數,另外它對小麥產量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姚芳認為,這些創新技術和產品本質上就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姚芳同時提到先正達集團正在中國開展的“潤田”項目。“核心是把再生農業的實踐引入到中國來,我們目前比較關注包括保護性耕作、覆蓋作物這樣一些再生農業的核心做法,我們正在嘗試在中國本土來落地。”
今年5月,先正達集團中國“潤田”項目二期正式宣布啟動。姜業奎當時表示,“‘潤田’項目二期將在總結一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再生農業理念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并加以復制推廣,同時加大對土壤健康的關注,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幫助農戶增強韌性,增加收入,提升生產穩定性。”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中國區研究與市場開發主管金冀安則在上述對話中強調金融支持對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性。“目前來看,農業領域占全球整個氣候投融資的比重僅僅為4%-5%,我們需要提高農業領域的氣候投資,推動整個資本市場向農業綠色化調動更多資金。”
據其介紹,氣候債券倡議組織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去推動和加快這一進程,包括制定農業生產標準、進行市場調研、開展中國金融支持農業氣候轉型的課題研究,以及調動市場參與者和行業專家對話的能力建設和研討會議。
王仕平則還強調了各方合力推動的重要性以及消費者教育、農戶教育方面有待加強。其以產品碳標簽為例提到,在碳評價計算工具補齊之外,“讓我們的種植戶、加工商,以及最后的消費者,都知道碳標簽是怎么回事,我們還需要大量的工作來推進、來推廣以及做相關的教育工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