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翻書黨|詹姆斯·伍德:小說和真實
正如《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評論的,詹姆斯·伍德的評論文章,讓我們知道談論文學也是文學的一部分。很少有文學評論家能像詹姆斯·伍德這樣,將評論文章寫得如此好看。
在2015年出版《小說機杼》,2017年出版《不負責任的自我》、《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和《私貨》后,2018年,詹姆斯·伍德的第一部評論集《破格》的中文版也終于推出。如此一來,他的重要作品幾乎都進入了中文世界。

在《破格》中,伍德點評了歐美文學史上多位重要作家,以殉教者托馬斯·摩爾爵士開端,莎士比亞、簡·奧斯丁、福樓拜、果戈理、契訶夫、伍爾夫、艾略特、厄普代克、菲利普·羅斯、朱利安·巴恩斯等諸多偉大的作家緊隨其后。在這些耀如明星的大家面前,伍德保持了評論家的尊嚴與客觀,他只點評每位作家的一個方面,比如他稱贊奧斯丁是“一個迅猛的創(chuàng)新者”、《白鯨》的作者梅爾維爾在小說語言中獲得了徹底的自由:


更會批評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新作《天堂》“是一個迷信的合唱團,幾乎對迷信不加檢驗”:


這本書中,伍德點評了更多當下歐美作家,石黑一雄、莉迪亞·戴維斯、伊恩·麥克尤恩、理查德·耶茨、保羅·奧斯特、杰夫·戴爾……他批評一度在文青中非常流行的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說他的小說有著固定的套路,文筆無味,他甚至將這篇文章的標題直接取為:保羅·奧斯特的淺薄。盡管會有不少奧斯特的粉絲大為不滿,但你也無法反駁伍德所寫出的每一個字。



比如,他分析奧斯丁筆下的女性角色,從小說的開始到結尾,她們沒有任何現(xiàn)代意義上的改變,“因為她們并沒有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即使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最終也只是修正了自己之前錯誤的眼光,而實事求是地看待達西先生——“這是她的勝利;她對自己并沒有什么重大發(fā)現(xiàn)”。當然,并不會有人批評奧斯丁的小說保守,因為奧斯丁自己也沒有想去喚起女性的自我覺醒意識。


詹姆斯·伍德1965年出生于英國北部的杜倫小鎮(zhèn),家人都有宗教信仰,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也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的記憶中,對這個小鎮(zhèn)印象深刻的是,鎮(zhèn)上有一座大學,以及一座雄偉的羅馬式教堂。他參加了教堂唱詩班,每天表演晚禱,星期天要舉行三次禮拜。因此,在他小時候,“為什么”這個充滿宗教意味的問題就不斷侵擾著他。這里的“為什么”是指:人為什么會死?既然人都是要死的,那么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父母們習慣用上帝、用圣經(jīng)來解釋一切,但無法解釋的部分,質疑只能觸及一定的限度。這個時候,伍德發(fā)現(xiàn)了小說,他躲進了小說的世界里,尋找到真實的世界,尋找他的答案。盡管這個世界不那么完美,答案或許有些殘酷,但它是最真實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