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健康有方FM:這屆年輕人,為“血糖管理”操碎了心|聯合國糖尿病日
自孕期確診糖尿病以來,密切監測血糖已經成為Jojo這三年的日常。合理用藥、調整飲食、閱讀專業文章、定期佩戴動態監測儀……她逐漸找到了自己和糖尿病的相處模式,“對抗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始行動。”
據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庫,從2010年到2019年,中國20至35歲的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明顯升高,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在2018年達到38.1%。糖尿病逐漸走向年輕化。
與此同時,“控糖”的概念開始流行,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各類動態血糖儀甚至血糖評估智能手表的身影。佩戴血糖監測設備的除了糖尿病患者和糖前人群,還有部分血糖正常的健康人群。
這種對血糖波動的過分關注,也帶來了一種新的“血糖焦慮”——各種食物進入身體后引發的數據波動牽動著用戶的心理防線,讓他們沉浸在“我是不是糖尿病”的擔憂中。
這些焦慮都是必要的嗎?如何正確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隨著醫學發展,有哪些新型技術值得關注?11月14日聯合國糖尿病日,本期《健康有方FM》一起聊聊關于血糖的點點滴滴。
本期嘉賓:
苗青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Jojo 資深媒體人 2型糖友
本期主播:
雅婷 澎湃新聞·湃客編輯


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Jojo:一旦逃不掉,你應該學會如何和糖尿病相處
我在懷孕的時候確診為妊娠糖尿病,之后也沒有恢復正常,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也開始服藥了。
每位糖友對于糖尿病的理解都不一樣,有的人會比較焦慮,甚至到抑郁的程度,覺得確診糖尿病天就塌了。我有家族遺傳史,母親就是糖尿病患者,所以我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對糖尿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一旦逃不掉,你應該學會如何和糖尿病相處。我要找到一種相處模式,既可以比較舒服地去控糖,又不讓生活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
苗青:患糖尿病的人群更加年輕化
從醫生的角度,糖尿病和很多的慢病,像高血壓、高尿酸、高血脂癥等,只是你某個階段出現了身體指標的異常。現在我們有一些好的治療方法或者干預手段,甚至能把這些問題徹底解決。如果說不能徹底解決,通過合理的治療,也能夠控制住高血糖的問題,不對身體和生活質量造成任何干擾。
在1980年代,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只有0.67%,一百個人里不到一個人患糖尿病。我國目前的糖尿病患病率大概在12%至13%,八九個人里面就有一個人患糖尿病。短短三四十年間的迅猛增加肯定不是基因或者遺傳的變化導致的,主要原因還是和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環境的變化有關。
第一個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飲食非常豐富,想吃什么叫個外賣馬上就能獲得;第二個是久坐不動,大部分人的工作形式以坐為主,運動時間大量減少;再就是我國的老齡化趨勢。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很多不可治愈的疾病能夠得到治療或者緩解,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慢病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人口生存期延長,會導致整體的糖尿病人群越來越多。
在內分泌門診中,我們發現患糖尿病的人群更加年輕化了,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18到29歲之間的人群,患病率在5%左右;30到39歲之間的人群,患病率在6.5%左右。我們現在門診當中,甚至有一些十幾歲的青少年確診二型糖尿病,可能跟小朋友的學習壓力也有關系,情緒和壓力也會影響血糖。

一位13歲的糖尿病女孩兒正在注射胰島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苗青:糖尿病可怕在“溫水煮青蛙”
給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病例是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男子,他非常肥胖,送來醫院的時候已經昏迷了。他有高血糖、高血脂,父母覺得孩子營養好、胖一點是好事情,平時任由他吃。救護車從外地直接轉運過來,當地告訴他們救不了。因為來得太晚了,最終也沒有把他挽救回來。這個病例對我的打擊還是很大的,他的死亡是糖尿病的并發癥引起的,不是糖尿病本身,他的血糖血脂已經很高,又引起了重癥胰腺炎。
糖尿病可怕在哪?不是因為這個疾病本身,而是因為在早期,血糖高一點,你可能沒有任何的不適。我們如果血壓高了,可能會覺得頭暈,人就會主動去就醫了。但是血糖高一點,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的,可以沒有任何的感覺。
Jojo:通過不斷地飲食控制,糖尿病是可能“摘帽”的
我一直知道糖尿病本身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糖尿病引發的并發癥才會導致你的身體受損。
我有個朋友年齡稍大一點,快40歲左右,因為家族沒有糖尿病史,所以對于糖尿病了解不深。因為各種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大,血糖快到27毫摩爾/升,已經有酮酸中毒跡象的時候才去就醫。后來慢慢通過各種運動和其他方式控制下來了。
即使得了糖尿病,也是有機會去把這個帽子給摘掉的。近幾年對于糖尿病的認知越來越深入,都在提糖尿病逆轉或者是糖尿病緩解的概念,我在網上也看到很多糖友的分享,通過不斷的飲食控制是可以“摘帽”,或者控制在比較合理的范圍內。
苗青: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干預方式,導致的結果完全不同
你說到這里,我再分享另外一個病人的案例,也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來的時候剛剛發現血糖高,體重大概在250斤,除了血糖高,他還有高血壓、高尿酸、痛風、高血脂等一系列代謝問題。我們給他制定了一個治療方案,幫助他控制好這些指標,而且幫助他控制體重。他經歷了一年左右的治療期,一共減掉了100斤,所有的指標都好了,所有的藥都停掉了。現在完全就像換了一個人,成為了一個健康的人。

談糖色變:碳水=洪水猛獸嗎?
Jojo:碳水很重要,不要過度被網上的聲音左右
在網上我也看到很多包括控糖、低GI的人群,好像更多的是沒有糖尿病的人,他們想要一種比較健康的生活,目的不一樣。比如長期處于高糖一個情況下,皮膚會變差,毛孔會變大,所以抗糖可以變美,目的并不是最基礎的健康。對于我們糖友來說,抗糖是一個最基礎的選擇。
如果說你是一個血糖完全健康的人,家里也沒有這種遺傳史,我覺得看看就行,因為你有好的胰島功能,有好的代謝水平,過度追求低GI的食物可能會喪失一些生活的樂趣,說實話,低GI的食物都不怎么好吃。我個人秉持的理念是食物營養的均衡,根據每個人情況量力而行,不要過度被網上的聲音左右。
當然,適當地去了解一下高GI跟低GI的這些食物,對于自己的生活健康肯定是有益處的。現在對于糖的展現形式非常多樣。大部分人可能就覺得米飯是主食,是高糖的。但是粥也是高GI的,包括像奶茶、牛奶,其實也會導致血糖升高。如果真的想要去了解控糖,我覺得應該系統地了解一下糖在身體里是如何代謝的,不能一概而論。
我的一個標準是什么東西都控制量,比如西瓜你就吃一勺,肯定是沒關系的,即使西瓜屬于高GI,有時候就作為糖尿病患者,一些東西會特別想吃,我個人做法就是嘗一口味道,心情會放松很多。
網上有很多健身博主,他們就另當別論,可能要把自己的體脂率給刷下去,所以不吃這些碳水。但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沒有必要去談糖色變。
苗青:特殊的飲食方式不適合普通人長期使用
確實是這樣,一個血糖正常的人需不需要抗糖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因素。
一類是完全不需要抗糖的人群,他沒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也沒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均衡飲食就可以了。
有一些高危的人群,比如存在糖尿病的家族史,或者年齡比較大,或者肥胖、長期缺乏運動,或者同時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代謝性疾病。雖然他目前的血糖是正常的,但是將來有比較高的患糖尿病風險,那可以提前做一些飲食上的調整,平時注意糖分的攝入。這并不代表不吃主食,天然的食物中的天然糖可以適當攝入,不過多攝入添加糖、健康飲食就可以。
碳水化合物是我們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夠迅速給我們提供能量,也是構成我們組織細胞的一個重要成分,促進我們腸道的健康等,只不過我們不能過量攝入一些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精制的米面或者糖果飲料。
我們怎樣正確地對待碳水?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個體化的攝入。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活動量、健康需求、營養需求來調整碳水的攝入量。第二個在種類方面,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和維生素礦物質的復雜碳水,比如全谷物或者是豆類,還有蔬菜。這些都有助于幫助我們提供穩定的能量,維持腸道健康。
特殊的飲食方式并不適合普通人長期使用。當然,地中海飲食相對健康,因為它強調天然、新鮮的食物,包括了蔬菜,水果,全谷物,豆類,堅果等等。而且以攝入白肉為主,減少紅肉攝入,推薦使用橄欖油,還包括一些乳制品的攝入。這樣一個均衡的搭配有助于我們控制體重,增強免疫力,預防慢病。
但像生酮飲食或者是低碳飲食,相對來說不建議正常人群選擇。生酮原先是治療癲癇用的,對減重也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就被一些減重人士采用。但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反應,比如說頭暈、嗜睡、頭痛、情緒低落等等。長期生酮是對健康不利的,如果真的需要用生酮的方式去減重,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低碳方式也不適合長期飲用。低碳飲食對于碳水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真正的低碳飲食每天的碳水攝入量不能超過20克,會快速引起體重的下降,長期用的話可能會引起酮酸癥中毒、營養不良、肌肉流失、脫發等等,也不適合長期使用。
我們最終希望我們的體重、血糖能夠達到一個長久的維持。以上這些不可持續性的方式就沒有辦法達到目標。所以只要你把總熱量控制好,選擇一些健康的均衡飲食,就是一個可以一輩子堅持的方式,這樣你的血糖和體重才能夠長久得到控制。
我們不能夠依賴食物的刺激來調節自己的心理。很多情況下如果小朋友在很小時候就接觸了精加工食品,可能就形成了一種飲食習慣。所以我們也要培養小朋友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多接觸一些天然的食物,包括新鮮的蔬菜水果、魚蝦蛋等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控糖,哪些監測有用,哪些是智商稅?
苗青: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動態血糖監測是一個好的武器
動態血糖監測我們臨床上用得是非常多的,可能有很多對健康比較關注的人群也在佩戴。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不管是抽靜脈的血糖還是指尖的血糖,它只是一個點的數值,不能看到一個面。動態血糖監測的好處就在于能把高峰低谷到底高低多少呈現出來,有沒有低血糖也能捕捉到,對我們臨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是有很大幫助的。
舉個例子,有些患者早上空腹血糖會高,空腹血糖高并不是說血糖沒控制好,如果夜間出現了低血糖,身體會有一個自我保護,引起血糖的反跳。所以空腹血糖高到底該減少還是增加降糖藥物要取決于夜間血糖的情況,這個時候動態血糖監測就非常有幫助。
臨床上動態血糖監測是一個好的武器,但是要在臨床醫生專業指導下去使用。隨著國產品牌越來越多,整個價格在下降,也是納入醫保的,對于患者而言付出的治療成本是不高的。
但是對于血糖正常的人群,戴上動態血糖監測儀之后可能會有心理負擔。正常人的血糖也不是一根直線的,它是波動的,在正常進食之后血糖也會高。我戴過一次動態血糖檢測儀,發現最高的一次是在我喝了一杯果汁之后。一下子到了十個毫摩爾/升左右,我也覺得蠻意外的,但是血糖很快就下來了。
我自己是一名醫生,所以不會感到特別緊張。如果是一個普通人看到血糖到十了,必然會產生擔憂。所以正常人去佩戴這種血糖監測儀,有時候會產生一些情緒的干擾。
對于糖尿病,我們有專業的診斷標準和流程。要診斷糖尿病的話,還是以靜脈的血糖為標準。大家如果有血糖的問題,或者想確認自己有沒有血糖的一些代謝紊亂,要到醫院來完成靜脈血糖的監測。
當然,如果我們要進一步去確認我們的血糖波動是不是正常,我們要口服75克的葡萄糖去完成糖耐量的檢查。通過空腹血糖、餐后兩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來綜合判斷你的血糖是不是正常。

無創瞬感血糖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Jojo:對于健康人群,不用過于熱衷監測血糖
各種血糖監測我都有做過。指尖血要經常記錄,做橫向的一個比較。動態血糖儀我覺得不要特別去計較數據,而是要看它數據上升的趨勢。我會定期佩戴動態血糖儀,基本上一個季度佩戴一次,一次是兩周左右。我會看一下最近這段時間的代謝,包括說空腹血糖大概是在什么水平。每款動態血糖儀的數值并不一致,我以前做過一個測試,靜脈血、指尖血,跟我的佩戴儀器是三個數字,差距還不小。
多了解一些自己的血糖變化情況也沒什么壞處,對于健康人群,也不要過于熱衷于做這件事。
對于有些智商稅的產品,比如很多代餐飲料酸奶,我現在就學會一點,一定要看配料表。很多飲料寫著無糖,實際上會加赤酰糖醇或者代糖。盡量吃純天然的東西,不要有太多的食品添加劑。
苗青:食物對血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有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會去買所謂的無糖餅干,或者糖尿病人專門吃的零食,賣點在于它會標志沒有添加糖,實際指的沒有加白砂糖,要意識到餅干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會提供能量轉化為糖分。包括前面提到的低GI食物,是指它的血糖生成指數比較低,吃了這個食物以后血糖不會迅速飆升,會像一個平坡,比較穩。如果是一個高GI的食物,吃了以后血糖就會像過山車一樣迅速上去、迅速下來。GI代表升糖的速度,不代表它的能量。比如黑巧克力屬于低GI食物,但是它能量比較高,100克的黑巧克力熱量有516大卡,相當于吃了兩碗米飯。所以低GI的食物也不能放開來吃,要綜合來看食物的攝入量、食物的搭配,以及我們烹飪方式等,來決定這個食物對于血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脫糖電飯煲也火過一陣。它的原理是通過米湯分離,把米飯里面還原糖的含量減少,增加一些抗性淀粉的含量。但是普通電飯煲和脫糖電飯煲做出來的米飯,吃后實際血糖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另外一方面,米湯分離以后,一些B族維生素、維生素E都會流失。因此,我們做米飯的時候搭配一點粗糧、一點糙米,或者用一些全谷物作為主食,是更好的控糖選擇。

如何正確防治糖尿病?哪些醫學動向值得關注?
苗青:糖尿病藥物和治療技術快速發展
近幾年,糖尿病領域的研發進展非常迅猛。一些胰島素周制劑和口服類的藥物也在臨床應用了,比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劑(DPP-4i),也是為了能夠讓患者更加方便用藥,整個藥物的趨勢除了效果更好、療效更久,還能夠讓患者更方便地使用。
除了藥物的進展,還有一些治療技術的進展。現在的胰島素更新換代很多,能夠更好地控制血糖,胰島素泵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現在比較先進的就是閉環胰島素泵,將動態血糖監測和胰島素泵連起來,根據血糖的變化,胰島素泵自動調整劑量。比如說現在吃了點東西后血糖有一個升高的趨勢,胰島素泵自動增加一點劑量,相當于又多了再生的胰島功能。現在的胰島素泵有皮貼式的,貼在皮膚上就可以,不影響美觀,甚至不影響游泳運動。而在原來,胰島素泵跟身體是有一個管路連接的。
還有一些治療療法的進展,比如最近熱門的干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未來在一型糖尿病的治療上,也會取得更大進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苗青:容易忽視的血糖陷阱有很多
很多人會不吃早餐,我早上門診就經常碰到。首先,長期不吃早餐對肝膽系統也會有影響,容易出現膽囊問題,建議定時定量地吃飯。
第二,現代人經常吃外賣或者外出就餐,總體熱量都比較高,就容易出現體重增加、血糖升高的這些問題。
第三個陷阱是喝果汁。水果當中的纖維素能夠延緩糖的吸收,但果汁里的纖維素已經被破壞了,血糖升高非常快。
第四個陷阱是把水果當一頓飯去吃。水果雖然是相對健康的食物,但是不能夠直接代替主食。
第五個陷阱是飲料當水喝,在一些年輕人當中也很常見。
還有就是睡眠問題,熬夜睡眠不足會引起皮質醇激素,腎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血糖,使血糖變得難以控制。
另外,現代人的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持續的情緒緊張會產生壓力激素,讓我們的血糖升高。
最后是久坐不動的問題。久坐不動不僅讓我們的肌肉量減少、基礎代謝變慢,影響血糖,還可能增加心血管、高血壓等慢病風險。
Jojo:對抗焦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始行動
如何抵抗焦慮、正確防治糖尿病?我個人覺得有兩點。
第一是多去了解一些專業的知識,看一些專業性、有科學考證性的文章。第二是對自己好一點,現在的年輕人肯定是有很多取舍,比如沒時間吃早飯,要趕著打卡,晚上熬夜加班,每個人都有不得不取舍的東西,但是在可控的范圍內,還是要以自己的健康為優先。隨著年紀的增加,身體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對抗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始行動。當你開始有一些改變,焦慮就會慢慢減少,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如果已經被確診為糖尿病。首先在行為模式上,肯定要按照糖尿病的飲食去調整,遵從醫囑嚴格服藥。心態上不要把它看得特別嚴重,要跟醫生去商量一些用藥飲食,盡量往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圍上靠,因為有依從性也很重要。確定自己能接受的范圍,并且長期堅持執行下去。
既來之則安之,做好和糖尿病處一輩子的準備,當然改變生活習慣也可能有一天能“摘帽”,但是如果沒有變化,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苗青:我們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如何預防糖尿病,總的來說,還是通過合理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生活習慣上要戒煙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有定期的檢查,及早發現血糖異常,及早干預。
45歲以上人群、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有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史還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的人群,以及服用精神類藥物的人群,都需要特別關注血糖。對于已經有代謝疾病的,比如說高血壓、高血脂這些問題的人群,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我們在臨床當中會碰到一些對控糖有焦慮的人群,甚至有一些病人過度控制飲食、增加運動。比如有個患者要求自己每天走兩萬步以上,到后面關節吃不消了。這些都是不必要的,還是以身體能夠耐受的情況為標準。
還有一些患者非常擔心血糖升高,會過度降糖,要求把自己的血糖目標定得很低。這也是不對的,我們要讓血糖維持在一個范圍內,而不是越低越好。
糖尿病雖然是一個慢性病,但是我們可以很好地與它和平共處,讓它不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任何的傷害和影響。
【時間軸】
01:34 確診糖尿病后,我決定“既來之則安之”
07:29 糖尿病患病人群更加年輕化,門診中甚至有十幾歲的青少年
08:13 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并發癥
11:09 糖尿病能逆轉嗎?
14:47 普通人和抗糖人,怎么吃才健康?
18:34 動態血糖儀真的好用嗎?
24:30 控糖,只看食物GI值是不夠的
29:44 沒必要“談碳(水)色變”
33:18 地中海飲食、低碳飲食、生酮飲食,適合普通人嗎?
40:47 閉環胰島素泵系統、雙周口服制劑,糖尿病領域的發展,你想象不到
44:37 生活中那些容易忽視的“甜蜜”陷阱
48:26 抗糖路上,沒必要焦慮

策劃、主播 / 胡雅婷
監制 / 徐婉
實習生 / 周嘉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