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22日。村里有兄弟小孩結婚,是我返昌竹園村與大家相聚的機會。
圖文 | 洪國春
在“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全國山河一片紅的年代,我高中畢業了。經過“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權衡,我選擇了“不在城里吃閑飯”的去向。
1974年10月5日上午約10時,海康老縣城南門頭燈光籃球場路邊停靠著一輛老式客車,車廂兩邊分別貼著“熱烈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在哪里大有作為”的紅紙黃字橫額標語,我背起行囊和城里35名青年上了車,下到了雷州半島紅土地的英利公社昌竹大隊昌竹園村插隊務農,從此,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青”。
我上山下鄉的經歷談不上轟轟烈烈,大有作為,但也絕非虛度年華,一無所獲。18歲的我學會了撿柴挑水煮飯、插秧割稻犁田耙田、打石頭做水庫;經歷了冬季住田寮的寒冷,中午在田坑中等待收工時的饑餓,深夜獨行山路的悸怕心跳,漆黑遠處傳來犬吠聲的親切......日久他鄉是故鄉,一種鄉愁綿延于歲月中。
前些天,我回昌竹園村喝喜酒,又一次刷新了我的鄉愁。
2019年1月18日。今天是村兄弟鄧堪棟小孩結婚,村民相約去喝喜酒。2019年1月17日。這里有一個風俗,辦婚宴主人對其親戚和幫工者招待三天。2019年1月18日。凌晨6時許,在村口迎接新娘。2019年1月18日。新郎新娘到老宅拜祖,出門驅白虎以示吉利。2019年1月18日。新郎鄧乃祥新娘陳小影.2010年10月17日。部分下鄉知青重返昌竹園村聚會。2016年7月31日。昌竹園村位于英利東3公里處,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該村清代有進士等科名者11人。2017年7月22日。“進士第”古民居(也稱炮樓),首批插隊在第四生產隊的知青蔡德友、林妃來、勞宏英、陳汝英、劉愛玲居住于此。2010年10月17日。當年首批插隊在第一生產隊的有6名知青,左起陳觀玉、張惠卿、張惠珠、吳碧瓊、洪國春,陳德坤因事沒來。2017年6月13日。當年第一生產隊的6名知青就住在古碉樓里,我和陳觀玉、陳德坤住在右邊的二樓,張惠卿、張惠珠、吳碧瓊3名女知青住在我們隔壁的大隊廣播室里。我們走后房間無人居住,年久失修。2013年2月16日。右側第一座茅草屋是第一生產隊1975年底建給知青的屋。2016年7月31日。至今保留較完好古碉樓的炮樓,高約9米。2017年6月13日。古碉樓二層結構,有72間房,建筑面積6298平方米,是第一生產隊鄧氏先人在民國初期修建的。2017年6月13日。古碉樓主人的后代鄧乃民。在政府的鼓勵和族人的支持下,他在修復古碉樓。2013年2月16日。收工回來要做飯是知青最糾結的事。1975年2月,生產隊玉錚伯姆把我帶到她家吃飯,從此,在農村我有了家的感覺。2010年10月17日。玉錚伯姆帶了個好頭,村里群眾爭先把知青分散帶回家吃飯。張惠珠三名女知青探望她們的三同戶。左二是三同戶鄧妃合,左三是其妻子簡少梅。2017年7月22日。紅土地農村最常用的勞動工具半月鋤。2017年7月22日。昌竹園水田距村莊10多公里遠,農忙時要住田寮,這是去一隊田寮的山路。左起:洪國春、鄧堪棟、鄧堪召。2015年4月23日。農忙季節隊里農活實行包干,林英嫂經常幫我完成包干的割稻、積肥、打茶油籽等活兒。左起:林英、鄧堪祥(夫婦)。2019年1月18日。楊祝蘭嫂是隊里農活能手,那年春插我與她為一組,我擔秧,她插秧,我一天能掙20多工分。2011年4月9日。一隊發展經濟作物是全村最好的。主要種植菠蘿、香茅、甘蔗、劍麻、茶油等,1975年隊里年終結算,扣除實物分配后,我還分得現金300多元,在插隊知青中,這可不是小數目。2016年12月31日。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兩個六點加一班”,是70年代英利公社在全縣出了名的。獅子嶺水利第一期工程1974年底動工,總指揮是公社黨委李番龍書記,第二期工程1975年夏收后開工,公社革委會吳吉川主任是這期工程的總指揮,我是副總指揮。2017年6月13日。鄧乃煥,地主家庭出身受歧視,但他是隊里的壯勞力。搞水利建設,在荒山野嶺里我跟他學會了鑿釬孔掄大錘打石頭。2016年12月31日。青銅洋引清工程第一期工程1975年秋收后動工。那年12月特大罕見寒潮襲擊,山嶺上最低氣溫達 -1℃,我和陳觀玉等知青曾在這段明渠點炮炸石,溝里水寒刺骨,肚里饑腸轆轆。2010年10月17日。知青聚會返村看望當年一起勞動的群眾。2013年2月16日。碉樓圍墻邊的石板路是我當年出村的必經之路。2019年1月18日。建設新農村,石板路被水泥路覆蓋了。2017年7月12日。四隊村巷還保留著石板路。2013年2月16日。還有一隊保留著村巷的石板路。2017年7月22日。老支書唐三利,相見時他高壽78歲。我在昌竹園時歷經三任支書領導:蔡老二、唐三利、陳賴。2019年1月18日。玉錚伯三兒子鄧堪能,1978年參軍,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立了功。2015年3月1日。腳踩杵臼,是現農村里難見的古老搗谷米的工具。看到它,我就想起當年村里的嫂嫂嬸嬸們杵米做過年葉搭餅的情景,蒸好后香噴噴的,還包了許多葉搭餅讓我帶回城里過年。2017年10月22日。當年和我一起勞動的老嫂子們,我給她們拍了個合影。2013年2月16日。2013年春節,我夫妻兩人和玉錚伯家族在古碉樓前合影。2019年1月18日。當年曾一起犁田的一隊青年王乃斌和愛人駱碧嬋,說啥也要我帶點他們種的大頭薯回家,一點心意。左一王乃斌、左二駱碧嬋、左三左四是他們孫子。2019年1月18日。望著王乃斌肩扛一袋薯佝僂行走的背影,濕潤的眼眶模糊了我的視線。2017年10月22日。昌竹園村地靈人杰,我是從這個村子里走出來的知青,或多或少稟賦了它的靈氣,受益一生。我忘不了這個村,忘不了這個村叔伯、嬸嫂和當年的哥弟姐妹們。洪國春,廣東省雷州市人,現居住湛江市。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湛江市攝影家協會會員,“與成功有緣”攝影部落成員。用鏡頭記錄社會生活,用影像講好身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