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藝謀背后的女人,深藏不露
最具創新女導演,
背后的“瘋”系人生。
你還記得,16年前北京的那一夜嗎?
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147米長的畫卷徐徐展開,描繪了中國文化5000年的輝煌歷程;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古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李寧的“空中漫步”和29個巨大“腳印”煙花……
這場視覺與文化的盛宴,讓全世界為之驚艷。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張藝謀”這個名字,從此被世界牢牢記住。
盡管16年過去了,隨著每一屆奧運會的舉辦,人們都會將08年北京奧運會的畫面拿出來重溫。
可很少有人知道是,這場世界級舞臺表演成功的背后,還站著一位女導演。
她就是——王潮歌。

01
“野心勃勃”的女導演
因為太低調,你可能沒聽過王潮歌的名字。
只要看過她的作品和經歷,你一定會直呼震撼。
比如最近爆火的《只有紅樓夢》;

▲《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
2002年,引起不小轟動的舞臺劇——《歡樂漓江》。
兩年后,她和張藝謀一拍即合。

▲王潮歌與張藝謀
他們和樊躍一起,依托桂林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聯合創作了“印象系列”首秀——《印象劉三姐》,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的先河。

▲《印象劉三姐》片段
每年演出500多場,年接待國內外觀眾達100多萬人次。
此后,他們又相繼推出了《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
麗江的風景、納西族的文化、千年的西湖……所有歷史故事都囊括其中。

▲《印象西湖》片段
創新型的舞臺形式,既增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也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印象西湖》片段
但是,“野心勃勃”的王潮歌并不滿足于此。
2013年,“又見”系列來了。
這個系列,不僅有中華傳統元素,跟中華文明相關的海外站點,也是劇中一部分。
《又見馬六甲》第一個沖出國門。

▲《又見馬六甲》片段
它用7個場景,講述了馬六甲600多年的滄桑變化。
鄭和下西洋穿過馬六甲所衍生的故事,也在其中。

▲《又見馬六甲》展館
后來,王潮歌又帶著《又見國樂》登上了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
這場演出,徹底征服了每一個到場的觀眾。
演出結束后,它的海報掛在了滿是全世界優秀藝術作品的光榮墻上。

▲王潮歌采訪片段
這件事,堅定了王潮歌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之美的決心。
“我最開心的是,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被認可了,而且我的這個藝術是中國的藝術,我講的是中國的故事,用的是我們中國的審美”。

▲王潮歌采訪片段
這幾年,王潮歌又推出了“只有”系列。
《只有峨眉山》《只有河南》《只有紅樓夢》等作品再度創新,開創了戲劇主題公園和行進式觀賞的新模式。

▲《只有河南》片段
王潮歌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最具創新”的女導演。
不過,王潮歌創新的可不只是戲劇的演繹方式。
她創新的,還有女性這個身份。
02
“離經叛道”的一生
“大導演”、“才華橫溢”這樣的標簽,根本不足以形容王潮歌。
“叛逆”才是她的人生底色。

1988年,23歲的王潮歌考入了北京廣播學院導演表演系。
她的班主任叫徐東。

▲王潮歌與丈夫徐東
90年代,別說師生戀,就算是校園間的正常戀愛,也是不被允許的。
但是,王潮歌被徐東的才華深深吸引。
盡管兩個人相差7歲,盡管學校明令禁止,盡管被學校找去談話,她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愛情。
“我無法舍棄這個戀愛。只要天生不下刀子,都要去約會”。
后來,她如愿以償,嫁給了愛情。

▲王潮歌采訪片段
“孩子跟誰姓”這個問題,一直都是熱門話題。
王潮歌20年前給女兒取的名字,至今都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
“東歌自在”,這就是王潮歌女兒的大名。

▲王潮歌一家三口
母親這個角色,王潮歌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不要扮演一個你們認為對的那個媽,把屎把尿喂飯是母親,永遠在她面前讓她覺得是一個新的電視機,打開就又唱又跳的,這也是母親。”
做一個永遠有活力,永遠熱情洋溢的母親,這種思想成為了王潮歌在工作中創新的動力之一。

后來,丈夫為了支持她的事業,主動從北京廣播學院辭職,當起了‘家庭煮夫’。
“男主內,女主外”,這也成是王潮歌被誤認為“強勢”的一點。

很多人認為,女性想要在工作中取得一番成績,必然無法兼顧家庭。
王潮歌卻很霸氣——每次進組,連同家人“打包帶走”。
“我的家人也是我的行李之一”。

▲王潮歌采訪片段
事業家庭雙豐收,妥妥的人生贏家。
2009年,王潮歌還獲得了旭茉雜志(Jessica) 頒發的‘成功女性大獎’。
這不僅肯定了她創造的文化品牌,也是對她率性人生的認可——
女性,可以同時擁有事業和家庭;
母親,不以奉獻、燃燒自己為代價;
家庭,可以有它獨特的狀況和相處模式。
03
59歲的理想主義者
有人說她“強勢”,她并不反駁。
可現實中的王潮歌,不僅細膩柔軟,可愛感性,還很有煙火氣。

前段時間,徐東用幾年空余時間,完成了一本詩集。
王潮歌為書作了序,還發了宣傳視頻:
“徐老師的詩集集結成冊,這事是我軟磨硬泡,威逼利誘,搔首弄姿,好話說盡,壞話也說盡,呼天搶地,買老鼠藥,找上吊繩,絕食不吃飯,霸王硬上弓等手段用了一遍之后,他才同意的……”
跟她的人生一樣,這是一段不被定義的序。

半夜跑去路邊攤吃火鍋,這個事情是必須錄個視頻“顯擺”一下的。

還有一下飛機,她馬上奔向鹵粉店。
吃到鹵粉的那一刻,才真正得到滿足。

籌備《只有峨眉山》期間,舞臺選址定在了峨眉山腳下一個叫川主的河旁邊。
這里有一個破舊的村莊原本要被拆遷,但王潮歌卻執意把它留下來。

▲《只有峨眉山》選址
展現最原始的樣貌,是王潮歌作品的風格。
但保留村莊,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讓村民的鄉愁有處安放。
可是加固房子,又不抹去老房子的痕跡,并不簡單。
王潮歌必須有所取舍。
她無數次跑到村莊去選定要保留的舊房子,其中就包括一戶關家老房。

▲《只有峨眉山》籌備工作
早前,這里住著一個年邁的婦人,她年少喪夫,自己含辛茹苦撫養孩子長大。
她的一生,彷佛濃縮了這座村莊的歷史。
這對王潮歌來說,實在太震撼了。
她在這所老房子里做了大量的劇本,準備重現老婦的故事。

▲工作中的王潮歌
可惜的是,工人在加固房子時,不小心把房子四堵墻的歷史痕跡都給抹掉了。
王潮歌因為這件事,發了很大的脾氣。
她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什么出了那扇門,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不是急的,我是一種絕望,它不會再回來了。”

▲王潮歌采訪片段
王潮歌在很多場合都表達過,有些東西是不能靠金錢來衡量,要看它的價值。有一種時間,是要有意義的。
讓一個人的痕跡能夠留下,能夠被記住,就是這份時間的意義。

▲王潮歌采訪片段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人都在不斷強調一件東西本身的價值。
只談意義,不談金錢,尤為寶貴。
04
想做藝術
只有倆字——熱愛
王潮歌,就是喜歡顛覆。
如果這個作品無法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她情愿不做。
起初,她并不打算接《又見紅樓夢》。
她覺得自己“不配”。
“我認為我的導演技術不能覆蓋這個作品。”

▲王潮歌采訪片段
直到有一天,王潮歌靈光一閃——不演繹紅樓夢的故事,而是演繹閱讀紅樓夢的人。
這才有了《又見紅樓夢》。

▲工作中的王潮歌
在“誰最中國”的采訪中,王潮歌說過:“不管你是男的還是女的,想做藝術,只有倆字——熱愛。”
敬畏藝術,是王潮歌的初心。但支撐起那么多的創作,主要還是因為她熱愛中式審美,熱愛藝術。

▲王潮歌采訪片段
女兒曾經跟她提過,她認為最美的裙子是白雪公主的那條白紗裙。
這兩年,在北京上海兩個最火的樂園,也是外國IP。
這兩件事讓王潮歌很惱火:“我們的二胡琵琶,我們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們的寫意留白,我們所有的紅墻綠瓦,已經不值一提,已經碎了一地。
她說:“我不想這樣。”

▲王潮歌采訪片段
王潮歌發自內心地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堅定地提倡中式審美。
從“印象”到“又見”再到“只有”。
幾十年來,系列在更改,但她在做的事情一直都沒變——呈現中國的山水田園、古老傳說、奇山異水、風俗文化、民間故事、古人智慧、服裝雕飾……
中華的文化太大太美了。
王潮歌說:“要眼里帶著光才能做成事。”
她眼里的光,就是巍巍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一臺舞臺劇,半部中華史。
王潮歌堅信,只要不斷用中國語言,中式審美講中國故事的作品,足以讓中華文化慢慢地被全世界喜歡。
《又見紅樓夢》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將中華文化帶向世界的王潮歌,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原標題:《張藝謀背后的女人,深藏不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