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式現代化奮進者|在社區工作22年,她千方百計破解居民“煩心事”
“主動回應居民難處、解決居民難題、辦好居民實事,我們一直在路上。”王錚說。
1979年出生的王錚是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慧華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2002年進入社區工作,至今已有22個年頭,從對社區工作感到困難,到掌握美好社區建設的“密碼”,她一直懷揣著樸素的使命,那就是把大家的每件事做好。

慧華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錚 寶山區 供圖
在社區里工作這么多年,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居民那句“社區對我們好,我們也對社區好”。她相信,大家的力量,才是美好社區生活的強大動力。
充當解決居民矛盾的“潤滑劑”
扎根社區多年,王錚最清楚,想要化解居民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大家參與到社區治理,在良好氛圍里各抒己見,才容易被傾聽,從而進一步破解。因此,王錚在工作中,總是拿出耐心聽取老老少少、村民租客等不同群體的訴求,并且充當起解決居民矛盾糾紛的“潤滑劑”。
起初,王錚管理社區的時候,時不時就有居民給她“吐苦水”。有的告訴她送外賣的又亂停車;有的告訴她“飛線充電太危險,要管管”。為此,王錚修改了停車規則,還解決了小區房屋側面漏水和停車位緊張等問題。在王錚看來,只有主動了解居民訴求、精準對接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務大家。
當尖銳問題襲來時,王錚還是想方設法去解決。有一次,參加小區舞蹈隊的居民告訴她,社區食堂剛開始籌建時有居民反對,因為占了舞蹈隊的地方,說到激動處,也會言辭激烈:“開食堂就不讓我們跳舞啊!你讓我們去哪里跳,小區廣場跳跳就引來110,你要解決,不然你們班也不要想上了!”
王錚扛住了居民的火氣,還在心里暗自想辦法,“做好社區群眾工作,‘三駕馬車’配合很重要,讓居民自治,公轉帶動自轉也是關鍵。”
她很快請來了小區“議事亭”主理人老蔣,約著舞蹈隊成員、業委會成員以及社區達人能人一起商量解決方案。這次談話,讓舞蹈隊成員看到了王錚的誠意,各方也面對面說出了自己的需求。
一來一回的“拉鋸戰”間,王錚找到了“錦囊妙計”。她和業委會商量,騰出一樓業委會辦公場地。舞蹈隊隊員去了現場,看到新的空間場地夠大,還增添了不少舞蹈要用的設備,覺得挺滿意。后來,有的舞蹈隊成員還主動加入了社區志愿者隊伍。
解決社區騎手們的后顧之憂
王錚一直覺得,解決居民急難愁盼,是非常重要的事。持續提升居民歸屬感、獲得感和滿意度,是她和團隊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
慧華苑居民區是典型的動遷小區,共有2153戶居民,54%是本地動遷居民,46%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租客。小區主要由本地動遷村民、租客和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組成。王錚發現,多元的人員結構也帶來了多樣化的居民需求。

王錚(右一)和社區居民
居民人員結構復雜,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也不同。如何“切準”不同群體訴求滿足實際需要?是社區干部急需思考解決的問題。
恰逢美好社區打造契機,王錚也爭取到了上海大學賦能團隊“一對一”指導。上大教授告訴王錚,要先摸準需求,賦能團隊量身定制問卷,開展線上線下開展排摸。一些快遞、外賣小哥告訴王錚,他們最主要的需求是有個地方能充電,此外就是孩子從老家過來在上海沒人照看,想問問社區能否提供幫助。
這些難題,王錚都記在心里。在專家指導下,她將“參與式”理念運用到項目中,進一步參與打造升級了小哥驛站,提供歇腳充電、熱飯飲水,政策咨詢、講座培訓等暖心服務。“小哥們感受度越來越強,小區的管理也更加順暢。”王錚說。
但孩子看護的需求一直得不到解決,這也很讓她發愁,“孩子看護難,怎么辦?”
正當一籌莫展之際,一群年輕人敲開了居委會的門:“我們是上大美院創業學生,新開的畫室想推廣,可以提供公益服務。”
這讓王錚眼前一亮。她心想,社區現有的場地和人氣可以為這些大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上大美院創業的學生也可以反過來為社區孩子們帶課。
隨后雙方一拍即合。經過多方協商,王錚決定面向所有小區的孩子打造“四點半公益課堂”,每周至少開展一次公益服務。社區內,也專門設立了服務社區的云上美藝術工作室,目前已開展活動200余場,服務3000余人次。通過提供免費場地,社區引入高校學生專業力量,讓騎手的孩子們有地方學習技能。
“小哥對小區的歸屬感越來越強,逐步衍生出主人翁意識。”王錚說,對租客、小哥們而言,慧華苑不再僅僅是住一段時間的地方,而是可以實現更多美好生活的“樂園”。
不久后,王錚還組建了“先鋒騎手”微信工作群,發揮小哥走街串巷優勢,“隨手拍”“隨手幫”發現所在社區的大事小情,積極快速能夠解決。這得到居民點贊,這讓美好社區氛圍越來越濃厚。未來,她也希望把這樣的美好傳遞下去,繼續用心用情為居民解難題、辦實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