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氣甲烷濃度飆升,最大源頭揭曉!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1月4日報道,多年來一直保持穩定的甲烷濃度,自2007年開始以每年十億分之五或十億分之六的速度上升。而到了2020年,增長速度幾乎翻了一番,引發科學家們擔憂。

圖源:pixabay
比二氧化碳更可怕的溫室氣體
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具有增溫潛勢高、壽命短的特點。
甲烷一直是懸在全球氣候評估上方的一個巨大問號:盡管甲烷在大氣中的壽命只有約12年,遠比二氧化碳短,但其引發全球升溫的潛能卻遠高于二氧化碳,短期內甚至會產生溫度效應。據聯合國介紹,甲烷對今天氣候變暖的貢獻率高達三分之一。在釋放到大氣后的20年中,其全球變暖潛能值是二氧化碳的80倍以上。
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數據顯示,全球氣溫上升超過25%與甲烷排放有關。國際能源署(IEA)則指出,甲烷排放對全球變暖的影響約占30%。
此外,甲烷還是“空氣污染的幫兇”。大氣中甲烷濃度增加還會影響空氣質量。甲烷影響對流層大氣氧化性能,大氣中90%的甲烷被羥基自由基氧化,促發大氣臭氧生成。大氣對流層臭氧濃度升高,不僅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植物和農作物生長,而且會誘發光化學煙霧。
根據此前報道,2021年,大氣甲烷濃度達1886 ppb(ppb為十億分率,1ppb為十億分之一),是至少過去80萬年來的最高數值,超過了1750年的161%。
而世界氣象組織今年10月28日發布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甲烷濃度為1934ppb,是工業化前水平的265%,相比2021年增長了不少。
最新發現!甲烷排放飆升的罪魁禍首竟是它
過去,科學家很難確定世界上甲烷的所有來源。它來自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泄漏,來自牛打嗝,來自垃圾填埋場和沼澤,以及來自北極永久凍土的融化。當甲烷排放增加時,找到原因就像解決一個有太多未知數的復雜代數問題,而問題將決定氣候的命運。
曾有一段時間,科學家們認為甲烷排放飆升源于天然氣用量的增長,因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鉆井或管道泄漏會使這種溫室氣體滲入大氣。
近日,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創紀錄的甲烷排放的產生原因。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是微生物——生活在牛胃、農田和濕地里的微小生物。這可能意味著一個危險的反饋循環已在成形——這些氣體排放導致氣候變暖,而氣候變暖造成更多溫室氣體排放。
該研究于10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周刊上。論文第一作者西爾維婭·米歇爾說:“我們在過去幾年——甚至2007年以來——看到的變化都是微生物造成的。如果濕地的氣溫升高、水量增加,也許它們會比以前產生更多的甲烷。”
這篇新論文指出,微生物是甲烷排放激增的最大源頭。米歇爾及其合著者在科羅拉多州的一個實驗室分析了來自全球22個地點的甲烷樣本。然后,他們測量了甲烷的“重量”,具體地說是有多少分子中含有較重的碳同位素C13。
不同來源的甲烷展現出不同的碳特征。微生物產生的甲烷——主要是生活在牛胃、濕地和農田里的微小單細胞生物——往往“較輕”,也就是含有較少的C13原子。相比之下,來自化石燃料的甲烷較重,含有較多的C13原子。
在過去15年里,甲烷在大氣中的含量在增加,但重量卻越來越輕。科學家們使用一個模型來分析這些變化,發現只有假定微生物甲烷排放量大幅增加的推測,才能解釋甲烷濃度上升但重量變輕的現象。
然而,這項研究并沒有揭示這些排放中有多少是自然或人為造成的。雖然濕地中的微生物大部分是天然的,但水庫、農田和垃圾填埋場里的微生物同樣排放甲烷。
此前,聯合國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甲烷排放各主要來源的占比為:畜牧業(占33%)、石油和天然氣、垃圾填埋(超過20%)、煤礦(12%)和水稻種植(近10%)。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整理參考消息、新華社、聯合國環境署、生態中國網此前報道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