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史龍江正在展示有“學法用法”內容的“過門箋”。今年53歲的史龍江,是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閻莊鎮大柏林村村民,同時他也是莒縣“過門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他從19歲開始自立門戶制作“過門箋”,至今已經堅守這門手藝34年。
過門箋”是中國傳統剪紙中的一個藝術種類,又稱掛錢、吊錢、齋牒等,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農歷春節期間,貼在門楣上,用于裝飾環境。圖為史龍江正在整理“過門箋”模板。
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以及魯東南一帶,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貼上五顏六色的“過門箋”,微風吹拂,“過門箋”隨風飄舞,是正月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過年貼“過門箋”,是當地民間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至今已經有數百的歷史。圖為史龍江正在制作“過門箋”。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柏林村曾經是制作“過門箋”的專業村,全村200多戶人家,有150多戶從事這門手藝。每到農閑季節,家家戶戶就開始制作過門箋,以供應春節市場。圖為史龍江正在制作“過門箋”。
史龍江介紹,制作“過門箋”需要備紙、染色、裁紙、設計圖案、制板、刻制、配套子、定型等十幾道工序。過去,制作8000門“過門箋”,需要全家人忙活一個冬天,而現在用機器制作,僅用幾天的時間就可完成。因機器生產成本低,市場價格低,迅速取代了傳統手工“過門箋,現在全村只有他一個人還在堅守著這門技藝。 圖為史龍江正在制作“過門箋”。
34年的堅守,史龍江留下了200余套“過門箋”模板,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據史龍江介紹,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制作的“過門箋”尺寸寬只有7.5厘米、長15厘米,因為那個年代農家的大門普遍窄小。圖為史龍江正在整理制作好的豬年“過門箋”。
到了七、八十年代,大門開始變寬了,“過門箋”也變大了。如今,隨著鄉村的振興,農家的房子和庭院大門更大更寬了,“過門箋”的尺寸最大也到了寬25厘米,長45厘米。圖為史龍江正在展示“面前未來”過門箋模板。
幾十年的發展,在“過門箋”的內容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史龍江說,除了傳統的“新年快樂”、“五谷豐登”、“八方進寶”等吉祥話以外,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過門箋”上有了“保衛祖國”的字樣。圖為史龍江正在整理“廉潔過節”過門箋模板。
到了八十年代,就出現了“優生優育”、“少生快富”、“關愛女孩”等內容。再后來就出現了“加強法制宣傳”、“推進依法治國”、“學法用法”的內容,如今又出現了“廉潔過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圖為史龍江正在門楣上貼“過門箋”。
一個小小的“過門箋”不僅僅是春節時用于裝飾門楣的飾品,其中的圖案和文字也承載了一個時代人們的精神追求與價值觀。圖為史龍江正在展示最新制作的豬年“過門箋”。
(圖文/明之)歡迎關注《新圖視野》,打開溫暖視界,感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