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讀美國歷屆大選:搖擺州如何扮演“墻頭草”?
隨著特朗普宣布勝選,美國大選的懸念終于揭曉。回顧整個開票過程,最令美國本地選民以及全球吃瓜群眾關注的就是賓夕法尼亞等幾個“搖擺州”究竟會倒向哪一邊。
歷史上搖擺州如何攪動選舉局勢?
文 | Paella,Seni 圖 | 四象設計部
美國選舉采用的是特殊的“選舉人團制度”,全國總共538張選舉人票,50個州按人口比例分配。在絕大多數州,候選人普選中獲勝則拿走該州全部選票。最終獲得過半選舉人票的候選人成為下屆美國總統。
美國的部分州有很明顯的傾向性,比如加州就被視為民主黨的鐵票倉,而俄克拉荷馬州在近10屆大選中全部是共和黨以較大優勢勝出。從1988年至今,選票連續被同一政黨拿走的州(包含華盛頓特區)共有21個,另外30個州至少有一次支持了之前在該州落敗的政黨。在弗吉尼亞州,兩黨的贏得選票的次數甚至達到了五五開。

由于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有各自相對穩定的“鐵票倉”州作為對打的資本,剩下并沒有明顯黨派傾向的州就決定了最終結果的走向,也被稱為“戰場州”或“搖擺州”。
通常來說,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搖擺州的選票差異不會超過5%,因此每屆大選的搖擺州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這也導致選舉結果充滿不可預料性。
佛羅里達州作為著名的搖擺州,因為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擁有不可忽視的巨額票倉,曾經是2000年、2008年、2012年、2016年四屆大選的必爭之地,2000年大選期間,兩黨候選人小布什和戈爾甚至因為佛州的“計票大戰”相互訴至法院。
然而,近三屆這個票倉連續被共和黨拿下,票差也越拉越大,今年并未被列入搖擺州名單。反而是賓夕法尼亞州作為曾經民主黨的“鐵票倉”,越來越有傾向不明的趨勢,被列入近兩屆大選的搖擺州。
事實上,票差越小的州越可能成為決定勝敗的關鍵。
2016年,特朗普憑借在密歇根州(票差0.2%)、賓夕法尼亞州(票差0.7%)和威斯康星州(票差0.8%)的微弱優勢,一錘定音贏下大選。
四年后,拜登同樣贏下佐治亞州(票差0.2%)、亞利桑那州(票差0.3%)、威斯康星州(票差0.6%)的選票,擊碎了特朗普的連任夢。
而今年,特朗普曾五次到訪賓州,爭取這個最大搖擺州的農村和藍領選民。他在費城的一檔電臺節目中也表示“如果能贏下賓州,我們將贏下一切”。

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判斷是正確的,特朗普以1.9%的微弱優勢贏下了賓州寶貴的19張的選票,也贏得了大選。
特朗普如此努力,并不只是為了爭取那百分之幾的優勢,而是美國大選選舉人團制度“贏家通吃”的規則,也就是說選舉結果并不是看美國國民投出的總票數,而是作為各州代表的選舉人團票數,某位候選人在州內普選票數領先,那么他就能獲得該州全部的選舉人團票數。
這種規則的存在,會導致候選人即便在普選中的總票數壓制了對方,仍然有可能因為對方掌握了關鍵搖擺州的選舉人團票而落敗。最近的例子就是2016年特朗普VS希拉里的競爭,希拉里在普選中贏得全國民眾更多的票數,但特朗普卻掌握了更多搖擺州的票數,導致最終選舉人團票數多于希拉里。
此規則本來是基于美國各州相對“散裝”,為了照顧人口比較少的州,以免選舉結果被具有人口優勢的州所控制。但這也導致了大多數人怎么想不重要,總統大選只爭搖擺州的現狀。
了解這個基本邏輯,或許你能對各家候選人你方唱罷我登場,花式拉攏人心的言行和措施有更深的認識,也能更客觀準確地看待美國大選的走勢和結果。
原標題:《數讀美國歷屆大選:搖擺州如何扮演“墻頭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