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錢請人來聽招聘會?起底大學校招中的“托”
圖文 |未來編輯部 · 新潮學生
陸地 潘奕忻
郭欣哲 朱丹
指導老師 |白凈
編輯 |王一如
責編 | 黃璽澄
運營 | 楊溢

每年秋季學期,一場名為“秋招”的戰斗便無聲打響。
嚴峻的就業形勢無疑是焦慮情緒的催化劑。海投數百份簡歷石沉大海、考公考編上岸遙遙,或許已成為常態。
在此背景下,許多用人單位進入“名校”舉辦宣講會,然而,不少用人單位的“宣講會”卻無人問津。為免尷尬,只能通過中介,以“兼職”為幌子,尋找充場的“托”,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在社交媒體上,關于此類找“托”充場的帖子還真不少。


圖為小紅書有關校招找托現象的帖子
針對校招中的“托”現象,新潮展開了調查。

冰火兩重天:校招爆滿與找“托”
10月11日,疊紙游戲校園招聘宣講會在某高校舉行。疊紙游戲深耕游戲內容創作,成功打造出《奇跡暖暖》《戀與制作人》等超人氣游戲作品,累計注冊用戶數近4億。
不同于一般企業的校招宣講會,公司本身的知名度、頗為可觀的玩家基數與一定的粉絲黏度,為疊紙校招帶來了超高的人氣。宣講會于傍晚六點半開始,但下午三四點鐘已有不少同學“慕名前來”;活動開始前半小時,宣講教室外仍排著長隊。更有不少外校學生通過該校校園參觀預約、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聯系該校同學,“費盡心思”進場。


圖為疊紙宣講會現場 | 朱丹、潘奕忻攝
通過隨機訪談,新潮了解到,有不少疊紙游戲忠實玩家是特地為限量周邊而來,因而在活動正式開始前,他們便匆匆離場;更多人選擇聽完整場宣講會,在這群人中,不乏真正懷有求職意向、已經通過網申向疊紙投遞簡歷者。
然而,如此火熱的校招現場只是極少數個例。某些企業招聘現場看似熱鬧非凡,實則拿“托”充場,營造“門庭若市”的假象。
“時長1小時,招募25人,每人25元報酬,坐著聽就行。”10月上旬,距離某國企在某985高校專場招聘宣講會開幕還剩3小時,某兼職群中出現了一條有償招“托”充場的廣告,還附上了活動群聊二維碼。但這條廣告中沒有提及該企業包括名稱在內的任何信息,也并未交代招聘的具體地點。
進入群聊后,群內已有36名成員。群主燦哥要求新入群的成員填寫共享表格,用姓名和電話這兩項信息進行登記,并改群昵稱為“姓名+電話后四位”。群聊里不斷有人進進出出,燦哥提醒大家:“有事不去的在群里說一聲,并刪除報名信息,不要當‘鴿子’。”
招聘會開始前的半小時,燦哥才在群內公布該企業相關信息和活動地點,還不忘囑托:“大家就當是自愿找工作的,下午有好幾場宣講,別走錯教室。”
在活動指定地點的入口處,該企業工作人員告知每一位參會的同學都要掃碼簽到。招聘會開始前5分鐘,燦哥又發布了一條通知:“落座后點擊群里鏈接簽到。”
新潮發現,群里的簽到并非入口處企業的簽到,具體簽到形式也很“別致”,需要“落座后拍自己鞋子+宣傳單頁”并上傳群里專門的一個簽到系統。

圖為群聊內的簽到系統
宣講開始,企業HR講解的同時有工作人員不斷拍照記錄。然而,臺下觀眾似乎“不太上心”,絕大部分人在低頭玩手機或忙其他事情。環顧四周,現場共有將近40個同學,而報名本場宣講會當“托”的同學就有25位。
25分鐘后,宣講會結束,當“托”的同學需要現場拍攝大屏幕完成簽到。
活動結束,群里有人問:“何時拿到25元的報酬?”燦哥回復:“一般三個工作日內,需要等那邊核對簽到名單。”
三天后,一位新入群的成員接替燦哥成為新任群主,表示“按照‘金主’的要求”,所有當“托”的同學要登錄某校招模擬面試小程序,并在群里接龍發布登錄截圖。清點完畢后,新任群主發了紅包,每個參與當“托”的同學可領取25元的報酬。

校招怕冷場?中介來幫忙
校招招“托”充場子是一種偶然現象嗎?新潮順藤摸瓜,由當過“托”的同學引薦,順勢加入了若干個發布校招充場資訊的微信群聊,一條龐大的校招招“托”鏈條逐漸浮出水面。
仔細比對,這些群聊具有明顯的共性——群名稱均標注有“兼職群”字樣,每個群的規模在一兩百人不等,且群與群之間,成員有一定的重合度。
潛伏近半個月,新潮發現,這些兼職群內幾乎每天都會發布校招招“托”的通知,均以“招募信息+活動群聊二維碼”的形式出現,大群內的成員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是否參加。在招募信息當中,往往只交代時間、地點、要求和薪酬四項,一概不透露招聘企業的具體信息。

圖為兼職群內發布的信息
所以,招來的“托”到底是被派往哪些企業去充場?這些企業和“托”之間又是如何產生聯系,是否存在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從中協調?為了一探究竟,新潮多次報名加入招“托”的活動小群。通常情況下,直到線下招聘前一天甚至前一個小時,小群內才公布招聘企業的相關信息。
若干場參與下來,新潮發現,需要招“托”充場的招聘活動不外乎兩種形式:企業宣講會和大型雙選會。對“托”而言,前者只需要到場濫竽充數,后者需要攜帶簡歷參會,有時還需要假戲真做參加面試,無論哪種形式每場薪酬基本在20元到40元之間。
前來招聘的企業可謂絡繹不絕,以10月下旬舉辦的某省“組團式”招才引智活動為例,來了足足有80家企業,覆蓋了央企國企、大廠以及事業單位。新潮隨即針對該“組團式”招聘背后的“托”現象展開調查。
最早發布該活動招“托”信息的是小紅書某賬號的一篇帖子。順著線索,新潮聯系帖主加上微信,隨后就被拉入活動小群。群主東哥,即本次招“托”的負責人,在群里不停打廣告:“活動就一個小時,坐著聽就行了,有伴手禮。”
當被問到“‘托’的工資究竟是誰發”時,東哥悄咪咪地說:“錢是招聘的企業給,企業為了維持現場效果出的,場子熱鬧了才好看。”與此同時,他千叮萬囑,這件事“在招聘會現場一定不要提及,不能搬臺前明說”。
“組團式”招聘會現場,新潮結識了一位當“托”多年的阿強。“我也是一次偶然機會才接觸到,正好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賺點生活費。”干到現在,他在圈子混得很熟,“每次都能見到幾個熟面孔”。
“企業之所以能和‘托’掛上鉤,少不了中介公司在其中發揮作用。”阿強介紹,“你看那些招‘托’的活動群,群主要么是中介公司員工,要么是中介公司聘請的學生負責人。”
阿強進一步解釋,企業前來招聘必然有一定的指標要求,很多時候會直接外包給專業的中介公司,小到物料設計、信息篩查,大到流程彩排、場地租賃等。在這當中,人員參與度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企業無不重視,但又常常為沒有參與者而苦惱。人從哪里來?對中介公司來說,沒有經濟能力的在校大學生就是最合適的“托”,“沒有多少心眼,靠點小錢就能打發,并且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正是拿捏住學校與大學生的核心訴求和心理狀態,中介公司才得以在雙方之間搭建出一條互利互通的渠道,并且顯得游刃有余。在此過程中,企業沒有必要直接下場招人,而是甘于花重金請中介公司“一條龍”服務;大學生對中介公司也是笑臉相迎,樂此不疲地去當“托”。
供需關系的利益鏈條已經一目了然,那么中介公司是如何在大學生當中落地生根的呢?新潮聯系到了在校生小葉(化名),她是與某頭部中介公司合作的學生負責人,深諳其中的門道。
小葉最早是被同學拉進兼職群,時間久了,她和原群主也逐漸熟絡起來,等到后來原群主將群交由她運營。“對接企業基本都是中介公司搞定”,小葉的任務則是將兼職信息轉至群內吸引成員參與,“碰上高質量的兼職會自然而然吸引一波同學”,兼職群也因此日益壯大起來。
小葉介紹,為了激勵大學生兼職,該中介公司制定了一套成熟的收益手冊。新人大學生要想與其合作,除了需要綁定手機和身份證,還必須申請學籍驗證報告的在線驗證碼才能注冊。新人入場從青銅會員的等級開始,通過做任務打怪升級,“在此過程中如果你拉了同學進來,你也能獲得相應收益”。
班級達人、校園大使、招聘體驗官……各種頂著光鮮亮麗頭銜的兼職崗位看得人眼花繚亂,具體工作內容也是五花八門,但整體上都會圍繞每一場招聘會的周期來展開,從前期籌備一直等到企業最終離場,這當中招“托”充場便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打開收益手冊,排布密密麻麻的任務下面都已經被明碼標價。

工作難找,大學生為何不愿去宣講會?
不愛去宣講會的大學生們從哪里獲取招聘信息?帶著這樣的疑問,新潮發布了校招宣講會相關的問卷。在征集到的50份問卷中,大約有84%的填寫者主要通過學校發布的信息了解校招相關的資訊,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招聘APP獲取信息。
事實上,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就業形勢,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就業指導相關部門。在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就承擔著這樣的職能。通過“南大就業”公眾號,學校及時向學生同步最新校園招聘、實習和宣講會相關資訊,為在校學生的就業規劃“保駕護航”。同時,院校也專門為應屆生建立群聊,對各類就業信息進行轉發。
此外,南大就業指導中心也充分調研學生的就業需求,積極引入學生意向較高的企業入校宣講。以公開方式對接用人單位,組織開展雙選會、組團招聘會、專場宣講會等活動,幫助在校生更好地打破信息壁壘、研判就業形勢,提升就業質量。
在新潮的問卷反饋中,參與過校招宣講會的比例約為58%,參加過1-2次的同學居多。結合部分企業頻繁招“托”的現象,可以看出校招宣講會仍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不少參與者也提出,校招線下宣講會存在著宣傳不到位、流程過于冗長、“干貨”有限等局限。也許只有當用人單位更多地關注學生需求,做出針對性改進,或許能破除校招找“托”撐場的困境。
然而,扮演求職者角色的大學生也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困境。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保持什么樣的姿態?
一位自稱有十余年校招規劃經驗的前央國企資深HR告訴新潮:“目前很多人在秋招中難以獲得滿意的offer,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畢竟這幾年畢業生眾多,也有大批留學生歸國,就業形勢顯得更加嚴峻。”
另一位大廠面試官則表示:“如果參與秋招直到10月份還沒有理想結果的話,不妨基于先前的求職狀況進行階段性復盤,做一些策略上的調整:究竟是自身硬實力不足,還是面試技巧不到位,抑或是崗位匹配度較低?只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才能在后續求職中有效提升競爭力。”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新潮”,原標題為《調查 | 求職or賺錢?起底校招宣講會中的“托”》。
本文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WeChina微觀中國”項目、未來編輯部一流課程的學生實踐作品。
歡迎您通過投稿、提供線索等方式,和我們一起,在宏大敘事里找到微觀中國!聯系方式:wechinatengxun@163.com。
注:文中燦哥、東哥、阿強、小葉均為化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