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韻風華,在舞劇《李清照》里得到了極致“復刻”
2024年10月17日,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新國風”舞劇《李清照》作為開幕大戲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李清照》是繼上海歌舞團繼《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之后出品的又一部大型原創舞劇。該劇以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個人情感為敘事線索,以宋代美學為藝術底色,用音樂、舞蹈和光影呈現出“一代詞宗”李清照溫婉又堅毅的形象,講述她波瀾起伏和顛沛流離的一生,贊頌她為了賡續中華文脈、校勘整理典籍的功績,同時也映射出宋代文化 “以道養生,以儒治世”的思潮。整臺舞劇可謂“風、雅、轉、頌”,蕩氣回腸。


風
作品一開始以人們熟悉的“如夢令”為引,以水墨天青為境,虛實結合的群舞與獨舞,淺唱低吟的江南絲竹在寧靜之中緩緩奏響,音樂旋律簡約,朦朧幽暗,戲劇舞臺也隨之徐徐展開,夢回宋代風雅。在一眾士大夫之間,俊秀的少女李清照著一襲素雅的天青色襦裙亮相,“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在“如夢令”的淡雅灑脫之后,緊接著進入繁華的汴梁東京夜游圖。少年李清照在自家庭院中琴棋書畫、嬉戲玩耍;背景中隱隱浮現出宋代市井的繁華景象,瓦舍、勾欄;說書、皮影戲、蹴鞠、相撲……又有趙明誠入朝為官后的宮廷大曲,都將宋代的國風、家風、民風、官風、舞風、樂風躍然舞臺之上,服飾的艷麗與淡雅互陳,舞蹈的活潑與溫婉相應,共同呈現了宋代的獨特文化。


雅
舞劇富有創意地將李清照的詩詞意境融入到她不同的人生階段以及情感事件之中,用舞蹈的肢體、手勢,姿態,傳遞出青年李清照與趙明誠的一見鐘情,情意綿綿。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在舞臺上徐徐展開,郎情妾意、互相愛慕之情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互訴,配器還加入了江南絲竹的韻律調式,將美好隱于雅致。委婉、含蓄的“云手”,眉目傳情的眼神對視;洞門、花窗、曲廊及秋千,追求言外之意、畫外之音。新婚之夜,琴瑟和鳴,佳偶天成。絳紅的熱情與青色的端莊,共同編織成和諧、平衡、統一的吉祥之美。婚后趙明誠醉心金石、清照相伴。品茗、插花、焚香、掛畫,歲月靜好,賭書潑茶、古箏與簫聲,淡雅悠閑。舞臺呈現出簡潔、淡雅的色調,強調圓融、對稱、素雅的格調,集中體現了宋代美學的“詩意哲學”。


轉
李清照的一生可謂百轉千回,婚后幸福生活好景不長,趙明誠赴朝為官,紙醉金迷,夜夜笙歌。夫妻離多聚少,思想和感情逐漸產生隔閡。靖康之變,趙明誠罷守江寧,棄城而逃。此時的舞臺赫然出現李清照那首家喻戶曉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夫妻再相見,趙明誠已是抑郁孱弱之身,互訴衷腸,大小提琴的悠長拉弦,千回百轉的雙人舞,道盡了倆人間的愛恨恩怨,只能話凄涼。分別之際,音樂愈漸悲戚,再轉身,世間已無愛人。趙明誠死后,李清照的獨舞《聲聲慢》千腸百轉,群舞演員身著丁香紫的褙子,窗戶、傘、酒壺等意象漸次閃現,是對美好的回憶,亦是對國破家亡的悲愴。李清照再遇奸人張汝舟,大提琴的諧謔與怪誕,舞蹈的張力刻畫出李清照反轉的人生,步步遞進。難以忍受家暴折磨,轉而反抗,層層場面,步步為轉,此時的音樂中西合璧,中國傳統樂器的古箏、琵琶與西方樂器小提琴、大提琴分別出現,最后一起融入交響樂隊全奏,共同烘托了李清照心境的層層升華。


頌
頌清照,展現一代詞宗的才情與精神世界;頌宋韻,中國宋代的社會風貌和民俗文化藝術美學、文人修養和精神追求,一場舞劇大戲,盡收眼底;頌傳統,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層層傳遞,中華文脈代代相傳。
雨過天青云破處,似玉非玉勝似玉。應是綠肥紅瘦,卻道海棠依舊。千年過后,李清照依舊卓然獨立。兩宋詞壇,群星璀璨,千古第一才女,傲立巾幗,直壓須眉。別是一家,屹然大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