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甪直古鎮銀杏黃,相思總是在晚秋

文圖/應志剛
秋風吹寒了江南,甪直古鎮保圣寺內的3株古銀杏,即將迎來華麗的蛻變。
早些天,先是每片葉子沾染了一道金邊;
過幾天再看,這金色漸漸往里暈染;
秋風秋雨幾番過后,這古老的樹,已經披上了一層層金光耀眼的華服。
然后,就是一片一片的葉子緩緩飄落。
一年中最為相思的季節,就這樣來了。



落葉年年覆蓋樹下長眠的兩個有趣靈魂。
一位是甫里先生,唐代文學家陸龜蒙;
另一位是新教育先驅、現代作家、出版家葉圣陶先生。
金黃的葉片仿若一張張泛黃的信箋,記錄著四季輪回的故事。
它們靜靜地堆疊在青石板上,寫滿了舊時光的呢喃與私語。
信箋的字跡早已模糊,像秋天朦朧的霧氣般隱約,是深藏心底的思念,還是未曾訴出的愛意?
或者是生活在古鎮的人們,一生一世的心聲,述說著那些未曾道破的眷戀、守候與期許?
浪漫如甫里先生,才情如圣陶先生,他們當年是否也曾撿起一枚落葉,遙寄遠方的朋友?



癡情的人總是會說,銀杏葉象征著戀人間一生一世的承諾。
正如這心型的葉子,將兩邊自然合攏,仿佛注定要彼此守護一生。
它們在秋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那些沉淀在歲月深處的愛戀。
1919年,葉老舉家搬到了甪直,和妻子胡墨林同在保圣寺內的“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
數年恬靜的光陰,銀杏樹下的小學校里,白天教書,心愛的人就在隔壁;
家在小鎮上,推開窗,便是小橋流水的風景;
門口是小河,可以洗衣淘米;樓下是老街,升起煤爐就能做飯。



這段執子之手的小時光,此后再也沒有走出葉圣陶的心里。
在他的日記中,常有這樣的話,“墨不在家,便覺異樣”,“墨不在家,余則寂然無聊。”
我輕輕撫摸著一片銀杏葉,恍惚看見那個一生只夠愛一人的歲月里,一個長衫的書生站立在銀杏樹下,溫柔地凝視著那個年輕活潑的愛人。
她的笑聲宛如陽光下閃爍的銀杏葉,總能讓他心中蕩起漣漪。
他們曾在這個古鎮的街道上漫步,手牽手走過每一個秋天。
古鎮的秋天是如此的溫柔。
他們在河邊小屋里煮茶、讀書,聽著潺潺的水聲和遠處的鳥鳴。
看著銀杏在春天里長出嫩芽,在夏天里伸展遮陰的華蓋,在秋天里隨風飄落,在冬天里零落成泥。



那些歲月如同細碎的陽光,灑在身上,留下了溫暖而又明亮的痕跡。
她說,愿許此生與君懷,不負東籬菊蕊黃。
他說,愿看你一笑傾城色,細聽歲月風聲涼。
在這秋日的黃昏,我拾起一枚落葉,仿佛拾起了某個久遠的回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