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報社評:讓社會救助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應是社會救助制度的重要底色。這雙托舉困難人群的手,其溫度、力度如何,關乎相關群體的生活質量、關乎基層治理的秩序,也關乎公平正義的成色。

據10月27日澎湃新聞網報道,今年以來,多地開展社會救助領域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行動,拉網排查出大批“人情保”“關系保”情況,清退了不少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等。同時,多地陸續披露了相關典型案例,并采取措施加強監管、整治與追繳工作。
“人情保”通常指通過非正規渠道,利用人際關系或人情關系,使不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人獲得救助待遇,“關系?!眲t指利用職權、地位或特殊關系,為不符合條件的人謀取救助待遇?,F實中,“人情?!薄瓣P系保”大多出現在諸如低保領取、特困人員供養等社會救助領域,比如,有人通過虛報、瞞報家庭收入、財產狀況等關鍵信息,騙取救助資格;有人利用職務之便,違規將親友、利益關系人納入救助范圍等。
社會救助本是國家對有關困難人員的兜底性保障制度,目的在于幫助他們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在發展的路上不讓一人掉隊。社會救助是否精準,直接影響制度的運行、政策的效果乃至有關部門的公信力。如果應當被納入救助范圍的人沒能被保障,不該被救助的人卻通過某些關系實現了“揩油”“搭順風車”,不僅有失公平,更可能造成相關資金、資源的浪費和制度的跑偏。
“人情?!薄瓣P系?!眴栴}在部分地方屢禁不止,一方面是個別公職人員在諸如信息填報、資格審核等環節有職務便利,將手中權力當成了為親朋好友牟利的工具。比如,有媒體此前的報道顯示,某地殘聯4名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便利共為21名親屬辦理了各類殘疾證,這些親屬違規獲得補助超10萬元。另一方面是有關社會救助的申報、認定等程序透明度不足、群眾投訴舉報渠道不暢,在有的地方,“關系戶吃低?!薄澳弥捅i_豪車”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有公開資料顯示,西北某縣今年前三季度領取各類社會救助的人員超兩萬人,而此番清退不符合條件者逾千人。
讓社會救助在陽光下運行,是公眾的呼聲,也很有必要。此次多地開展集中整治行動,糾正“人情?!薄瓣P系?!眴栴},不僅是對“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的堅守和維護,也是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實現精準幫扶的題中應有之義。相關整治行動的數據也揭示出此前救助工作存在的一些短板。比如,有的地方清退不符合條件的人數及新增低保對象都是成百上千,這是否說明對救助對象的識別、審核等存在較大漏洞?又如,一些地方僅做了事后糾正,但事前事中的錯失、責任鮮少提及,這是否意味著相關的問責機制沒有得到切實落實?整治行動過后,相關問題是否會死灰復燃?
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應是社會救助制度的重要底色。這雙托舉困難人群的手,其溫度、力度如何,關乎相關群體的生活質量、關乎基層治理的秩序,也關乎公平正義的成色。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補齊短板、補上漏洞,讓政策的善意暖意精準惠及困難群體,形成常態化、長效化機制,是有關方面應該努力的方向。
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相關探索和行動,有的完善了信息復核工作機制,采取多種手段佐證申請人資質信息;有的規范申領公示制度,提升透明度的同時鼓勵公眾監督舉報;有的對經辦人員及其近親屬享受相關救助的情形實行備案管理,實行重點監測核查;有的充分運用基層大數據監督平臺開展信息比對,及時發出預警,等等。各地不妨互相借鑒,在壓實經辦人責任、完善監督問責機制等方面有更多作為,共同鏟除容易滋生“人情?!薄瓣P系?!钡耐寥馈?/p>
社會救助制度絕不能成為個別人損公肥私、優親厚友的“自留地”。讓每一項政策、每一筆資金都釋放出應有的價值,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不容有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