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完成姐姐遺愿,45歲的她回鄉擔起傳承復州東北大鼓之任

一面流傳三百年的書鼓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它那布滿磕痕的鼔身仿佛在向我們講述著它那悠久而坎坷的經歷;它軀體上古銅色的包漿里浸滿了它的歷代主人數不清的辛酸苦樂。這就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復州東北大鼓!
一面流傳了三百多年的書鼓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它那布滿磕痕的鼔身仿佛在向我們講述著它那悠久而坎坷的經歷;它軀體上古銅色的包漿里浸滿了歷代主人數不清的辛酸苦樂。三百年間,這面鼓在整整六代人的手中演繹著中華民族數不清的、可歌可泣的、精彩絕倫的感人故事,這就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復州東北大鼓!
復州東北大鼓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了三百年的延續和陳氏家族五代人的傳承,到了公元2007年,卻面臨著后繼無人而瀕臨滅絕的危險!歷經三百年的民族藝術,浸透著五代傳承人的心血,那可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件瑰寶啊,難道到此就真的要失傳了嗎?身患絕癥,躺在病床上的復州東北大鼓第五代傳承人陳世新女士輾轉反側,痛苦地思索著。最后,她把目光落在了專從北京回到遼寧省復州城鎮照顧伺候自己的妹妹陳世芳的身上。陳世新覺得,挽救、傳承復州東北大鼓的唯一希望就只能落在妹妹陳世芳的身上了。
陳世芳,1962年出生于遼寧省大連瓦房店市復州城鎮東瓦村,比姐姐陳世新小21歲。由于家族的熏陶,陳世芳自小就諳熟復州東北大鼓的曲調,6歲時就被姐姐陳世新接到身邊學藝。經過三年的苦學,天資聰慧的陳世芳已經基本掌握了復州東北大鼓的表演技藝。在之后的近十年里,陳世芳更是對復州東北大鼓的歷史和精髓有了深層次的了解和掌握。直到19歲時,離開家鄉到北京學習、工作、成家并創辦了自己的廣告傳媒公司。姐姐覺得,妹妹陳世芳是陳氏家族現有人員中能擔得起傳承復州東北大鼓事業的唯一候選人。病床上的陳世新在彌留之際將自己的心愿向陳世芳進行了表述,并多次拉著妹妹的手,懇請陳世芳把復州東北大鼓表演藝術傳承下去…




可是,從19歲起離開家鄉到北京學習、工作、成家并創辦了自己的廣告傳媒公司,至今已有二十五六年時間。陳世芳怎么舍得離開北京那優越的環境和富裕的生活,還有和丈夫、兒子在一起的天倫之樂呢?但是,面對大姐渴求的眼神,陳世芳經過了痛苦的抉擇,終于答應了姐姐的要求。
2007年9月,陳世新病逝后,陳世芳為了履行對姐姐生前的承諾,毅然決然地放下了北京的一切,只身一人回到家鄉復州城,艱難地扛起傳承復州東北大鼓的重擔,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復州東北大鼓”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此舉震動了許多親朋好友,不少人在問她:你為什么要這樣做?甚至有人認為她神經出了問題。然而,陳世芳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是在做什么。她曾說過:“我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履行自己對大姐生前的一個承諾,更重要的是我從內心深處酷愛這項古老而優秀的傳統藝術,我舍不得讓這項民間藝術瑰寶就此而失傳在我這一代,因為這項藝術在三百年里流淌著好幾代前輩們的心血與汗水,我接過它就是要承載起歷史的使命和民族的責任。”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現代文化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復州東北大鼓傳統的表演藝術形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曾一度沒有了表演的舞臺和觀眾,這給陳世芳的傳承事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更好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復州東北大鼓,陳世芳賣掉了剛回到復州城時買的唯一一套樓房,用賣房款注冊了復州東北大鼓藝術協會(后來更名為瓦房店市復州東北大鼓復州皮影雙管高蹺藝術協會)、瓦房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藝術團,開始挖掘、收集、整理復州東北大鼓傳統書目、免費招收學員、編寫傳承教材等相關傳承工作。她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轟動,感動了許多人,2011年被瓦房店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屆感動瓦房店十大人物”稱號。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知曉和掌握復州東北大鼓這門藝術,陳世芳在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支持下,于2014年又進入瓦房店市三所小學開辦了復州東北大鼓培訓課,招收弟子80多人,每周定期到三所學校上課。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在國家和省市等各級政府以及家鄉父老鄉親、有識之士的支持與幫助下,陳世芳傳承復州東北大鼓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14年至2016年,有11名小學員曾經兩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的舞臺表演復州東北大鼓,得到了專家評委們的好評,小徒弟盛陽在遼寧省少兒曲藝大賽中獲得第一名,在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中獲二等獎,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獲得最高獎——“五星寶貝”獎,陳世芳本人也被遼寧省曲藝家協會授予優秀指導教師稱號,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全國園丁獎,其他小學員們連續多年在大連市教育局舉辦的藝術節上獲得第一名,等等。
為了讓復州東北大鼓這項傳統藝術獲得新生,并讓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愛,陳世芳在繼承傳統表演曲目的基礎上,又自己創作編寫了《早報母恩》《眷戀故鄉》《復州八景》《家風國風緊相連》《教育贊》《紅領巾相約中國夢》《反腐倡廉無止休》《復州鼓韻傳華夏》《北京情思》等二十多部與時俱進的新唱段。在保護復州東北大鼓原汁原味表演形式的同時,她還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在表演形式上,由原來的一人說唱、一人伴奏,改為對唱形式、合唱形式、情景劇和大鼓劇等多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演,樂器也在原來只有一把三弦伴奏的基礎上,增加了揚琴、四胡、二胡等多種樂器伴奏。這樣一來,復州東北大鼓這門古老藝術得到更多觀眾的贊揚和喜愛,并有很多的年輕人和大學生也喜歡上了這門藝術。近年來,陳世芳和她的團隊先后為來自全國十余所高校學生和國際大學生社團等外國大學生們演講,并經常到農村、部隊、社區、學校、養老院、敬老院等進行義務演出,曾被上海東方衛視、天津衛視、吉林電視臺、遼寧電視臺、大連電視臺、瓦房店電視臺以及多家報社等新聞媒體宣傳或跟蹤報道,大大提高了復州東北大鼓的知名度,有效地保護和傳承了復州東北大鼓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使復州東北大鼓得到傳承和更好的發展,陳世芳經常去拜訪對古城有研究的老學者、老藝人等,并于2016年2月拜著名曲藝家劉蘭芳為師,成為劉蘭芳 “評書”、“奉派東北大鼓”弟子,為自己提高藝術水平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從2007年踏上家鄉的土地擔負起傳承復州東北大鼓重任開始,到今天,已整整十一年了!十多年間,陳世芳和復州東北大鼓“相依為命”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秋!這期間,不知她經歷過多少的辛酸和痛苦,流下多少汗水和淚水!可是當她看到自己傳承的事業結出一個又一個碩果時,她又從心底感到欣慰。陳世芳之所以能夠放下一切、多年堅守、艱難傳承復州東北大鼓,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因為我和復州東北大鼓有著難舍難分的感情,是熱愛產生了感情,感情產生了責任,責任產生了動力,是動力使我為之無怨無悔地拼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