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徽一小學破解“三點半”難題:辦“少年軍校”培養孩子血性

合肥市蚌埠路三小試點近一年的“少年軍校”項目有了省里的政策依據,改革的底氣更足了。
位于老城區的這所小學是合肥市瑤海區隨遷人員子女定點學校。很多家長為了生計來到城市打拼,孩子放學之后無人接管,長期困擾家校雙方。據校長何珊紅介紹,傳統的“三點半課堂”大多以學生社團活動為主,但是從當前中小學的師資現實情況來看,如果開展分班教學,不能確保每個孩子每天都能參加社團活動,因此從實際出發,學校需要建構一個貫徹全周的大班課程體系,覆蓋所有自愿留校的同學。
有了少年軍校這個載體,合肥市蚌埠路三小通過軍事訓練培養學生“自尊、自強、自信、自律”的品格,提升“懂生活、會學習、敢負責、能擔當”的能力,同時以軍隊文化為基礎創新評價模式,讓每一個學生在新的評價模式下,樹立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
現在,“軍事課”是每位同學在一學期中必修的課程,為了提高授課質量和專業度,學校與瑤海區人武部合作,組建專業的“教官隊伍”,包括現役官兵、優秀復轉軍人、專武干部、民兵骨干以及英模。
在瑤海區教育體育局和區人武部的支持下,學校設立了國防教育專項經費,用于國防教育的各項開支,并將國防教育成果與教師績效掛鉤。
這項活動讓很多家長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高女士的孩子今年四年級,自小患有哮喘,很少參加戶外活動,體育課都不能正常上。平時家長叮囑孩子最多的話就是,“不要亂動,淌汗之后容易感冒”。
“軍事訓練月開始了,孩子不愿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操場邊,主動要求進行隊列訓練,后來堅持了一個月。”高女士坦言,直到孩子作為軍訓標兵上臺接受大紅花時,她都不敢相信,那個“溫室里長大”的孩子,能在盛夏的操場上堅持一個月。“軍訓改變的不僅是孩子,也在轉變家長的觀念,讓我們意識到孩子的潛能”。
“少年軍校為男孩子注入了血性,讓他們敢于站出來。”朱先生介紹說,孩子的性格有些柔弱,過生日時都不敢說話,什么時候總愛往家長后面躲。“現在,孩子的興趣也有變化了,對軍事著迷,整天研究武器的型號與功能。”讓朱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主動提出,要參與家庭事務的管理,與外界進行溝通”。
“過去搞活動,我們習慣選女孩子,她們協調性相對好一些,更容易完成任務。” 張卉說,少年軍校組建國旗班之初,就考慮到性別比例,也給男孩子同樣的機會,鍛煉他們的“男子漢”氣概。
據了解,每逢“七一”“八一”“抗日戰爭紀念日”“全民國防教育日”等重要節日,學校都會組織同學們走進火熱的軍營,了解部隊歷史,參觀學習內務,從細微處感受軍隊的優良作風。并且在訓練場上和戰士們一起進行戰術訓練。
張卉發現,近一年來,很多孩子的“職業觀”產生了明顯變化,在寫作文的時候,想當軍人的孩子越來越多,有的明確表示,“特種兵”是最向往的職業。
“不能等到孩子成年了,再去進行國防教育,從小就要讓他們熱愛軍事、向往軍營。”在她看來,國防教育不能局限在書本上,一定要讓孩子通過軍事實踐切身感受到國魂軍威。
作為少年軍校國旗班的旗手,六年級的盧子凡每天下午都要堅持一個小時的擺臂訓練,為的就是和其他隊員保持一致的頻率和高度。教官的嚴苛要求讓他意識到,“軍人只能爭第一,所以必須付出百倍的努力”。
同樣,作為一名負責“甩旗”的旗手,張文樂每天都要重復練習一個枯燥的動作,就是為了確保國旗不被甩偏。他向記者透露一個細節,“我平時從來不讓別人碰國旗,只有旗手才能接觸國旗,這是對國旗的尊重!”
(原題為:《少年軍校:為孩子注入血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