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歐重申通過對話解決電車關稅分歧,專家:雙方仍有合作需求
10月25日,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歐洲學會共同舉辦“《布魯塞爾效應:歐盟如何統治全球?》中文譯本發布會暨‘歐洲全球影響力及其挑戰’學術研討會”。來自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歐盟的全球影響力以及中歐關系中的關鍵議題展開討論。
在當天的會議上,歐盟對中國電動車企業發起反補貼調查和即將征收懲罰性關稅一事成為討論焦點。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在當前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歐圍繞電動汽車的爭端,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貿易爭端,背后的政治性因素明顯。

10月25日,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歐洲學會共同舉辦“《布魯塞爾效應:歐盟如何統治全球?》中文譯本發布會暨‘歐洲全球影響力及其挑戰’學術研討會”。
隨著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中歐在該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企業迅速擴大在歐洲市場的份額,成為該市場的重要競爭者。但中國企業的成功令一些歐洲汽車企業和歐盟成員國感到壓力,特別是在最近幾年歐洲主要汽車制造國都面臨巨大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歐盟對華出口電動車征稅事件,已經成為中歐如何解決貿易摩擦的標志性事件。
10月4日,歐盟理事會就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進行投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聲明顯示,通過投票,歐委會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提議獲得了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支持。對此,華東師范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門鏡教授在發言中指出,歐盟此舉背后的根本動機在于保護其未來的關鍵產業。歐盟對于電動汽車行業的支持,不僅是為了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產業政策保持其在全球汽車制造業中的競爭優勢,因此這場爭端“實際是政治問題導致的經濟問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張迎紅表示,這次的電動汽車爭端其實也暴露出歐盟內部在這一問題上并不是鐵板一塊,比如德國和瑞典等國相關產業都會受到歐盟這一決定的影響,歐盟強硬推動相關措施很可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她指出,未來可能需要先等到歐盟內部通過博弈和討價還價來達到相對平衡,才能為中歐之間的爭端找到解決方案。她同時提醒,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歐圍繞電動汽車的爭議恐怕還只是冰山一角,未來中歐在電池回收、碳關稅等很多議題上,都可能出現摩擦和爭端。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李明明表示,最近幾年,歐盟越發強調自己要成為地緣政治力量,這也使得歐盟在處理中歐經貿關系時,不再像以前一樣主要依靠市場或世貿(WTO)規則來處理問題,而是越來越多地追隨美國,從政治角度來解決問題,用安全等名義來處理相關問題和爭端,這對中歐關系的未來發展將會產生長遠的影響。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盡管雙方存在競爭,合作仍然是中歐關系的主旋律。綠色經濟、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雙方共同努力。未來,中歐應加強政策溝通,通過建設性對話解決經貿摩擦,共同推動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0月25日,中國商務部發布消息稱,商務部長王文濤當天應約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視頻會談,雙方明確了繼續將價格承諾作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的解決途徑,并對下一步磋商方向作出指導。王文濤提出,下一階段價格承諾磋商應在相互照顧核心關切的基礎上,按照“務實、平衡”的原則進行磋商,兼顧協議效力和企業核心利益;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價格承諾執行和監管的雙邊溝通機制。
此次研討會還發布了由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副教授和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宋衛清副教授共同翻譯的《布魯塞爾效應:歐盟如何統治全球?》中文譯本。圍繞“布魯塞爾效應”和歐盟如何利用其軟實力、通過制定規則和標準輸出等方式,從而影響其他國家的法律、制度和相關規則的制定,與會專家指出中國可以借鑒歐盟的經驗,通過提升自身軟實力和規范輸出能力,進一步在全球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次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也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十八屆(2024)學會學術活動月的相關活動之一。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歐洲學會的專家學者共同參會。上海人民出版社負責《布魯塞爾效應:歐盟如何統治全球?》一書編輯出版的工作人員一起與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