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的人民城市|環城林帶蝶變為人氣公園,秘訣是“童言無忌”
“夜幕下的華涇綠地五彩斑斕、流光溢彩。我就住在附近,我覺得很自豪,生活在這里很開心。”在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的西岸自然藝術公園里,居民邵惠英說。
為貫徹“人民城市”理念,落實“公園城市”建設要求,上海正著力構建“一江、一河、一帶”藍綠生態網絡。截至2023年底,已有32座環城生態公園建成開放。西岸自然藝術公園就是其中人氣最旺的新晉網紅打卡地。10月25日,隨著“我們的人民城市”主題采訪持續深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來到西岸自然藝術公園和蘇州河畔實地探訪。

10月25日,上海市徐匯區,西岸自然藝術公園。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兒童友好型公園:“一個公園,就像一面鏡子”
“一個公園,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對環境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其演進也象征著我們與自然關系的不斷調整和深化。”上海市公共綠地建設事務中心主任設計師賀文雨說。
西岸自然藝術公園建設,是環城林帶向公園綠地的蝶變。公園西起老滬閔路,東至龍吳路,北臨外環高速,南至華涇路,總面積約30公頃。從防護林帶到城市公園,賦予綠地全新價值身份的轉變。自今年清明節開園以來,人氣爆棚,節假日單日游客量最高突破3萬。
這座公園為何如此火爆?
原來,西岸自然藝術公園特別關注兒童友好建設與示范。早在2022年規劃設計階段,公園便召集并采納了孩子們的意見和想法。“作為華涇鎮最大的綠地公園,面臨改造時,我們想:公園好不好玩,孩子們才應該有更大的發言權。”華涇鎮團委書記陸慧說,為此,當時華涇鎮“童言無忌”議事會首次發布“召集令”,開展“兒童友好公園建設”議事活動。華涇鎮小學、初中、高中的40名青少年模擬政協小委員,利用暑假時間,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考察、數據分析等方式,參與公園改建提案。他們提出的游樂設施、園林景觀、環保設施等建議,許多被巧妙融入到公園實際建設中。


西岸自然藝術公園內的“千足蟲”躺椅。
如今,西岸自然藝術公園以樹籬學校、森蟲秘境為核心的3公頃綠地,將自然體驗、研學教育、兒童娛樂和親子互動融為一體。在設計布局上,公園以“森林下面有什么”為故事線,分布了由本土昆蟲元素演變而來的可參與景觀裝置,如“蠶寶寶”樂園、“千足蟲”躺椅、“竹節蟲”秋千、“刺蛾繭”探險洞等,讓孩子在玩樂中認識自然。

西岸自然藝術公園內的“竹節蟲”秋千
同時,公園在樹林中布局了以科普教育、親子研學為主題功能的“樹籬學堂”,打造自然教育課堂。
記者探訪公園時,王女士正帶著自己兩歲的女兒蕩著“竹節蟲”秋千。“我女兒就喜歡蕩秋千,所以我經常帶她過來。”王女士告訴記者,她住在馬路對面的小區里,公園的開放給“遛娃”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這里的設施對兒童很友好,像我女兒坐的秋千是有圍欄的,比較安全,旁邊還有沒有圍欄的秋千,適合大一點的小孩。”王女士表示,秋千的設計考慮到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十分細致。
“這里很適合年輕小情侶散步約會的,很多夫妻也會帶著孩子過來玩。我現在退休了,沒事就過來,從家里走過來5分鐘。”談及西岸自然藝術公園,華涇鎮居民邵惠英贊不絕口。她十幾年前搬來華涇,當時看中的便是這里的綠化。這些年來,邵惠英越發覺得家門口的綠地不僅景色好,更難得的是還有設計融入其中,投入許多人力物力,建設了豐富的娛樂設施。“十幾年前搬過來是因為我喜歡綠地,現在我流連忘返。”她說。
蘇州河畔的社區:推窗見綠,水清景美
“現在我請朋友到我家里來做客,他們都非常羨慕,說你家看到的景色太漂亮了。”中遠兩灣城社區居民邱浩慶告訴記者。
中遠兩灣城坐落于蘇州河畔,居住人口近5萬,是上海內環內最大的小區。推窗見綠,水清景美,這是如今小區居民每天看到的景象。誰承想,早在2006年搬進來時,邱浩慶曾直呼“上當”。“第一是蘇州河每天‘咚咚咚’的小船,然后是環境不行,道路不行,綠化也維護不好。”邱浩慶回憶,“所以我們那時候不敢說自己是住在中遠兩灣城,我們是住在中遠兩灣村。”

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
到了后來,“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邱浩慶感嘆道,在蘇州河禁止運輸后,居民得到了安靜的環境;在蘇州河貫通以后,小區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社區基礎設施完備,除了能欣賞蘇河美景之外,在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居民的很多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我們居民現在有了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內景
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惲梅介紹,聚焦超大型社區5萬居民的日常需求,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打破社區圍墻桎梏,一站式集成綜合性服務。綜合服務大廳實現了多部門聯合接待,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社區治理顧問“四位一體”常態化駐點辦公。價廉物美的“兩灣餐廳”可為周邊居民提供一日三餐,也可滿足老年人的送餐需求。還有具有中醫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藏書豐富的蘇州河書房、便民理發室、照相館等,還有寬裕的文體、休閑活動空間。
此外,河岸風景與城市生活的銜接也在不斷優化。在普陀、靜安兩區相交處,彭越浦、宜川養老院濱河景觀提升工程新建了一座人行棧橋,打通了中遠兩灣城與彭越浦河岸線的“門”。一旁新建的宜川驛站也已完成主體工程,預計年底前全部開放。
位于蘇州河畔的中遠兩灣城及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只是上海“一江一河”濱水區建設的一個縮影。還江于民,上海“生態之城”示范區已初步成型。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一江一河”辦獲悉,截至2023年底,黃浦江沿岸貫通里程達到59公里,累計建成1200多公頃公共空間,漫步、跑步、騎行等休閑道150多公里,蘇州河在實現中心城段42公里岸線貫通開放的同時,水質也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蛻變。此外,世博文化公園、后灘濕地公園等大型生態綠地、濱水公園也相繼開放。截至目前,“一江一河”濱水驛站已達108座。
如今,“一江一河”濱水區熱點區域頻現、網紅打卡點頻出,已經形成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現代生活綠色水岸。以15分鐘生活圈的800米至1000米為半徑測算,“一江一河”濱水區已覆蓋20%的城市人口,常態服務近480萬市民群眾。
上海市“一江一河”辦表示,接下來,將對濱水驛站實施分類改造,持續完善標識引導和服務項目公示,擴大應急保障、便民服務、儲物柜、洗漱熱水等覆蓋面,增加輕餐飲供應點和24小時廁所數量,延長部分驛站開放時間,豐富特色活動形式及數量,構建與世界級濱水區定位相符、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濱水示范公共服務體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