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凡·高《向日葵》不再外借,隋建國回顧十年
上周,凡·高研究專家馬丁·貝利帶來了一則最新消息,出于對阿姆斯特丹版《向日葵》的保護,凡·高博物館決定讓這件曾外展近百場的杰作永久待在館內,不再對外出借。
在倫敦,備受矚目的倫敦音樂中心方案公布,操刀者是女性建筑設計師伊麗莎白·迪勒;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展覽中,米開朗琪羅與時隔500年的一位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家,因對于宗教的不同闡釋展開靈魂對話。此外,中國雕塑家隋建國近日在深圳回顧了過去十年創作,上千件泥稿呈現雕塑家手中的生命與意義。中央美院教授王璜生的個展“痕/間”在德國波恩舉辦,呈現藝術家對世界問題的回應。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荷蘭 | 凡·高研究專家馬丁·貝利
凡·高博物館宣布,阿姆斯特丹版《向日葵》將永不外借
英國人馬丁·貝利(Martin Bailey)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凡·高,著有多本關于凡·高的書籍,是英國著名的凡·高藝術評論作家。貝利在為《藝術新聞》最新撰寫的專欄中透露,荷蘭凡·高博物館上周宣布該館擁有的《向日葵》將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并永不外借。凡·高在法國阿爾期間共畫了7幅靜物《向日葵》,阿姆斯特丹版本(1889)是對另一幅最初版本的拷貝,那張畫目前藏于倫敦國家美術館。

貝利在即將于2月出版的新書《我的向日葵》中記錄了阿姆斯特丹版《向日葵》自二戰結束后至1973年凡·高博物館建立,在世界各地參加的79場展覽。博物館成立后,畫作僅被小心地出借至海牙、多倫多、德國埃森、芝加哥、東京和倫敦共6次。

深圳 | 雕塑家隋建國
在OCAT深圳回顧十年創作,用雙手捏出無數的可能

隋建國是國際舞臺上最具影響力的雕塑藝術家之一,其個展曾在舊金山亞洲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紐約中央公園等藝術機構舉行。
通過持續不斷、類型廣泛和數量眾多的實踐,隋建國建立了一套獨立的個人體系,此次展覽的標題“體系”即由此而來。“體系”一方面指涉藝術家十年來所形成的創作體系的內在結構,作品之間豐富、多樣的思考軌跡;另一方面,它暗示著藝術家更為寬廣的歷史意識,重新評估和建立雕塑體系的雄心,展示其階段性的藝術實踐。

在展覽的B展廳,1400多件手稿作為展覽主體貫穿整個空間。展品從隋建國最初的泥稿開始,以時間順序排列,呈現雕塑家之手賦予其各異的生命與意義。“雕塑媒介就是雕塑家行為與動作的場域,最終完成的雕塑作品則是雕塑家的身體與雕塑行為(動作)在場的證明。”在他看來,藝術家是個體勞動者,他不想將工作室變成一座工廠。十年間,隋建國捏出的手稿無數,勞作的結果,也是隨做隨扔,他仍舊保持一種“捏”的狀態,每個都不同,也沒有重樣的,他將這些手稿擺在工作臺上,琢磨它們會有怎樣的可能性。“其實是在觀察雕塑制作媒介與空間和造型的關系中,肉體又會充當什么重要的角色。”他說。(整理/錢雪兒)
倫敦 | 建筑師伊麗莎白·迪勒
公布倫敦音樂中心方案,堅持做結合空間和媒體的作品

據《衛報》報道,近日,建筑事務所DS+R(Diller Scofidio + Renfro)的伊麗莎白·迪勒(Liz Diller)在倫敦公布了倫敦音樂中心的最初方案,這個音樂廳耗資2.88億英鎊,容納2000個座位。倫敦音樂中心和位于紐約的棚屋(The Shed)是現在兩座城市中最具野心的文化項目。這還不是全部:如今,DS+R正在擴建和改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他們還設計過洛杉磯布洛德博物館、莫斯科市中心的扎里亞季耶公園等等。去年四月,《時代》雜志將迪勒列入了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人名單,她是名單中唯一的建筑師。
所有的這些建筑實踐都與事務所不愿做純建筑的觀念相關。“最初我對于建筑毫無興趣,”64歲的迪勒說道,“我想要拍電影,后來,我想到結合空間和媒體的創作。”1980至1990年代,迪勒和她的丈夫里卡多·斯科菲迪奧(Ric Scofidio)做了一些當代裝置,比如1993年的《軟性促銷》(Soft Sell)。
迪勒是個冷靜、優雅而可靠的人,這對于說服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接受DS+R大膽的想法而言顯然大有裨益。畢竟在今天,大型建筑總是需要大筆資金的投入,對于這一點迪勒非常清楚。
“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私人化,”她說道,“開發商們在‘吞噬它們’,對此建筑師應該感到警惕。”她希望建筑師能做的“越來越多,而不只是接受開發商的想法”。不過,為了真正地帶來影響,“你不能只是呆在工作室里,拋出各種建議和意見。你必須去參與,并且小心翼翼地觀察一切,隨機應變。我從來不會去做什么我沒有完全相信的事,但有時候你得去權衡各種機會,盡可能地去實現它們。” (文/錢雪兒)
倫敦 | 影像裝置藝術先驅比爾·維奧拉
與500年前的米開朗琪羅并列展示,引發相似的靈魂叩問

據《紐約時報》報道,近日在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行的一場展覽中,兩位相距500年的藝術家展開“對話”。這兩人分別是15世紀的米開朗琪羅和美國當代藝術家、影像裝置藝術先驅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
將為教皇繪制了西斯廷禮拜堂的天主教信徒米開朗琪羅與否認藝術創作涉及基督教或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維奧拉放在一起展出多少有些古怪,后者的作品還與禪宗佛教、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和神秘主義有關。不過,當二者的作品同時擺放在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展室里,觀眾倒有一番宗教體驗感。

學者認為,米開朗琪羅的創作離不開那個時代中的基督教官方傳統,而維奧拉生活和工作于信仰匱乏、以技術為導向的時代。盡管如此,二人又向觀眾提出了相似的問題。
比爾·維奧拉,1951年生于紐約,1973年取得了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實驗影像工作室的美術學士學位。盡管不是基督教教徒,但維奧拉擅于從宗教中抽取元素,特別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作品。他先后創作了150余件錄像、音像裝置、電子音樂表演以及電視和廣播藝術作品,始終通過錄像探討人類的精神世界,像夢,記憶與聯想,情感世界,生與死等宏大主題。

評論家認為,維奧拉希望借助最尖端科技、理性的維度,引起觀眾對自我精神性和人性的思索。(文/陸斯嘉)
德國波恩 | 中國當代藝術家王璜生
“痕/間”展覽,用藝術回應世界
不久前,由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主辦、波恩國立美術館前館長迪特·榮特教授策劃的“王璜生:痕/間”展覽在波恩當代藝術館開展,展出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璜生創作的《纏》《界》《溢光》《談話》等4件大型裝置影像及雕塑作品,及新近創作的《痕象》《箴象》《游象》等紙本作品10余件。展覽同期,德國德累斯頓美術館正展出“王璜生:邊界/空間”展覽。波恩和德累斯頓曾經作為東西德重要的文化政治重鎮,兩場展覽選擇了在具有特殊歷史背景的地方舉辦,旨在探討“邊界”“空間”“傷痕”“間離”“控制”“自由”“戰爭”“和平”等問題,引發對歷史、現實與生命的思考。


迪特·榮特在開幕式上說:“在王璜生先生的展覽里,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人們是可以在政治和社會批判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作為一個世界公民,一個藝術家可以去回應世界遇到的問題,同時并不使藝術的自由受到限制。”(文/宗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