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暖聞|一個人的公交車:司機住進山村,五百天往返感動全村人
這是一條鎮(zhèn)級線路,規(guī)模不起眼:只有一輛車,路途5.3公里,連接三個村莊,停靠四站。
讓這條公交線醒目起來的是張建清,2017年8月公交線路開通以來,他是唯一的司機,他以熱情周到的服務贏得了村民的尊重。
這是一個平凡人愛崗敬業(yè)的故事。“一個人的公交車”的事跡,在當地逐漸傳播開來,張建清被評為“感動章丘十大先模人物”。
一個人的公交車
在濟南章丘石匣村,村民還記得以前出行的艱難。從石匣村到三角灣村,5.3公里的路途,要走上一個半小時或者租私車;到了三角灣村,再坐車去市里。
石匣村村委會治安主任景慎進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介紹,石匣村位于章丘南部的大山深處,常住的有1000余人,大多上了年紀,私家車也少,開通了204路,才有對外的公交車。
2017年8月11日,張建清開著公交車來到石匣村,安置好停靠站牌,第二天天還沒亮,就發(fā)了第一趟204路。
張建清當過兵,在鄉(xiāng)政府機關工作過,11年前做了公交司機。他認為服從命令是天職,公司安排他這個班長來開204路,他就要盡力做好。
自那以后,從石匣村出發(fā),途經香峪口村,到三角灣村,張建清每天穿行6個來回。為此,他早上5點就得起床,冬天的話更早,因為要先燒水熱車。
從石匣村出來,多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張建清告訴澎湃新聞,行駛過程中常有“顛得什么都聽不見”的情況。山窄彎多,兩車相會總有驚險,而他每每能靠技術化解。
“村民們都很感謝他。”景慎進贊賞張建清,“他素質特別高,不僅開車經驗豐富,而且很關心乘客,對老人有耐心。”
融入村民生活
算起來,張建清已經在石匣村度過了500天。日復一日,他慢慢成為石匣村真正的一員。
平常,張建清一個人住在村委會,村民常送自家種的白菜、豆子過來。住在附近的村民,休息時也會買菜,叫著他一塊吃飯,“改善改善生活”。
茶余飯后,村民會約張建清出去散步、聊些家常。平時村民需要他捎帶東西,他都樂意幫忙。
有一次在衛(wèi)生室,他知道一位老太太需要的藥物衛(wèi)生室沒有,家里兒女也不在身邊,就向老人要了藥盒。下班后,他到市里買了藥送到了老太太家。
“老太太眼里含著淚,手也不斷地發(fā)抖。”后來張建清一直算著時間買藥,一來二去熟悉了起來,“她拿我當親孩子看待,昨天還給我送來雞蛋”。
漸漸融入石匣村,張建清用更努力地工作來回報村民的關心。每日風雨無阻,天氣再惡劣,他也從不請假。
去年夏天,暴雨沖垮了石匣村4公里外的漫水橋,他找來桿子,蹚著水試深度,最后搬來些石頭墊路,攙扶著村民到了對岸。
去年除夕,張建清下午回家,吃了一頓團圓飯,大年初一就回了石匣村。“老百姓出行都等著你,不能丟下他們不管。” 他說。
家里大小事務多由妻子操
在石匣村,張建清的房間放了兩張床,一張是他的,一張是為兒子準備的。他向澎湃新聞解釋,他沒有節(jié)假日,兒子放假的時候,反倒有時會來陪他。
他的家在40公里外的市區(qū),平常半個月才回一趟,待上半天就要回村。家里大小事務,都是妻子趙娟一人操持。
一開始,趙娟不愿意丈夫去駐村,她在超市上班,工作也很辛苦,輪到晚班凌晨兩點才能回到家。丈夫駐村顧不上家里,她壓力更大。
后來,趙娟看村里人對丈夫都挺好的,他自己又敬業(yè),也支持了。但她心里還是留了想法,“還是希望以后一家人能多聚聚。”
聽到妻子這么說,張建清有些愧疚,他希望今年過年能給妻子換份輕松點的工作,但他自己還是以工作為主,“畢竟顧得了這邊就顧不了那邊”。
駐村的日子雖然孤單清苦,但幫助到這么多老百姓,張建清感到欣慰,覺得心安。
"只要這個村的路沒有改善,這個車在這,我會一直做下去。”他說,“老百姓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