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村里新來的年輕人⑩|林劍軍:讓千年瓷器煥發新的生機
【編者按】
時代的車輪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推動并構成,個體的創新、探索和奮斗是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力量。“望穿山水,見到產業;記住鄉愁,看到奔頭。”成為越來越多到農村發展的年輕人的共識。澎湃新聞系列報道《百村安居圖·第4季:村里新來的年輕人》,聯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大城市學院和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等5所高校共同開展2024澎湃中國鄉村振興調研行,聚焦青年在返鄉創業路上的苦與甜。
2024年7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記錄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社會實踐項目(2024年)團隊深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進行實地調研。實踐團隊通過對福建省陶瓷行業新銳人物林劍軍的采訪,感受到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力量。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回歸鄉村,關注傳統手工藝,投身其中。讓德化瓷胎漆器為更多人所欣賞,也為當地創造了千萬級的產值。團隊用視頻、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展示了千年瓷器的變遷,也感受到了年輕人對陶瓷藝術的熱愛和執著。
雷峰村
雷峰村隸屬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地處德化縣中南部,閩江水系從這里經過,戴云山下,山川秀美,奇峰兀立,層巒疊嶂之間,云霧繚繞。據《六桂方氏族譜》載:莆田梅峰方姓之祖原姓雷,后方姓由莆田入德化,為紀念先人姓雷及居住地梅峰,故名雷峰。2021年10月,雷峰鎮入選2021年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名單。

航拍雷峰村。德化縣委宣傳部 供圖

村中的小河。德化縣委宣傳部 供圖

村莊河邊小路。德化縣委宣傳部 供圖
新來的年輕人:林劍軍
2017年一個普通的日子里,創業剛滿一年的林劍軍,帶著工作室團隊十余人 ,回到了福建省內的家鄉德化縣雷峰村。
創業:機遇只是努力的微小注腳
作為德化當地人,林劍軍從小就對陶瓷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十多年前的一次參訪中,他看到了臺灣瓷器工藝與德化傳統工藝大有不同。機遇喜人,后來他在師從臺灣著名藝術家黃寶賢學習工藝技藝后,他發現了大漆與琉璃、銅器等各類材質結合的可能性,確認了大漆與陶瓷在工藝上進行結合的可行性和應用前景。決定回鄉創立“此壹大漆”。

林劍軍向老師黃寶賢學習漆畫工藝
他發現了大漆與琉璃、銅器等各類材質結合的可能性。在老師的指導和多輪測試后,林劍軍確認了大漆與陶瓷在工藝上進行結合的可行性和應用前景。他的瓷胎漆器作品不僅保留了德化白瓷的溫潤細膩,還融入了大漆的獨特韻味,讓人眼前一亮。我們也了解到,其實早在唐代就出現了瓷胎漆器,但因為工藝復雜,生產效率低受到限制,如今德化技術與產業的發展融合讓瓷器與大漆的碰撞有了新的火花。

林劍軍正在手繪漆身
德化有著豐富的高嶺土資源,土質良好,經過高溫煅燒后,純度更高,質地更加堅硬,表面光滑細膩,釉面厚薄均勻,觸感舒適,耐熱性好,以其獨特的自然紋理和精美的制作工藝聞名。早在宋元時期,德化陶瓷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出口商品,明代德化白瓷則代表了當時世界白瓷生產最高水平,這種白瓷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純凈而高雅,在日光映射下,釉中還隱現出粉紅、乳白或牙黃色,被譽為“國際瓷壇的明珠”。
鑒于家鄉德化發展陶瓷產業的特殊優勢,林劍軍下定決心,帶領團隊回鄉創業。 “這里產業配套很好,從材料制作到銷售渠道,整個鏈條非常成熟,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也大,對我們來說,只需要把新的品類移入到原有的這條生態鏈里,它就能快速運轉起來。”在2022年,他被授予“泉州五四青年獎章”,成為福建省陶瓷行業的領軍新銳。
創新: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如何為家鄉德化做更多的事情、讓德化瓷胎漆器為更多人所欣賞,就成了林劍軍心頭掛念的一大要事。為此,他們積極與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共同開發出具有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此壹漆器”與德化縣多家龍頭企業開展合作生產,為家鄉開創了“中國白·漆彩瓷”的新名片,為當地創造了千萬級的產值。

工人正在加工漆器
同時,林劍軍還注重培養當地的陶瓷藝人,為他們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幫助他們提高技藝和收入水平。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手工藝,愿意投身其中,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他堅持用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創立柴燒大漆、陶瓷的技藝體驗和文創街區”,讓更多人走進陶瓷、感受陶瓷魅力、傳承陶瓷文化。

閩臺陶瓷文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揭牌儀式現場
融合:“老式新作”煥新顏
隨著電商直播的興起,他們利用電商平臺進行產品推廣和銷售,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同時,他們還通過直播形式向觀眾展示大漆文化的魅力,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一傳統手工藝。

通過網絡直播平臺推廣漆彩瓷

2024年,國家博物館收藏漆彩瓷作品“行有余裕”
“老式新作”,是雷峰村所走的路,也是林劍軍始終給自己的引導。他認為,“老式”是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品質的把握,“新作”則是在傳統的陶瓷行業的大海里找準立足點,發現閃爍的亮點。他帶領團隊走出地方進行全國性的技術合作,幫助各地的大師工作室解決陶瓷與漆器結合的技術問題,共同開發出具有豐富性和創新性的產品。他說:“我們需要不斷地從大浪淘沙里面,淘到屬于自己的貝殼。”讓千年瓷都呈現新貌。

漆彩瓷作品“燕歸”
實踐手記
在德化陶瓷博物館,團隊認識了一個懷揣著創業夢想的青年陶瓷藝術家林劍軍。白瓷是德化的名片,從宋元時期的繁榮,到明代的巔峰,再到如今的現代化生產,展示的是它的歷史與魅力。令實踐團隊印象深刻的是林劍軍對陶瓷的“老式新作”理解: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品質的把握,在行業里發現其閃光點。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研究出了瓷胎漆器的制作工藝,創辦“此壹漆器”, 為當地創造了千萬級的產值。同時,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關注傳統手工藝,愿意用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此次的實踐項目,讓更多人走進陶瓷、了解非遺傳承與創新、感受到千年瓷都文化的璀璨。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記錄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社會實踐項目(2024年)團隊與林劍軍合影
本文圖文 楊卓雅 閆文軒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記錄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社會實踐項目(2024年)閆文軒 羅鵬飛 楊卓雅 楊婭萌 漆文倩 鄭越 徐文睿
指導老師 謝興政
特別支持 林劍軍“此壹大漆”品牌 德化縣委宣傳部

海報設計 澎湃新聞 郁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