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這名社區干部當了一天快遞員,想做好新興領域黨建全覆蓋
天剛蒙蒙亮,上海徐匯區漕河涇街道三江街區黨支部書記李震華換上了快遞制服,跟隨快遞員們一起忙碌,在一堆堆包裹中穿梭,將貨物裝車固定,用橡皮筋扎緊,緊張而有序地準備著一天的派送任務。

10月8日,上海徐匯區漕河涇街道三江街區黨支部書記李震華,加入新興領域快遞員隊伍。本文圖片由漕河涇街道供圖
近日,作為新上任的新興領域黨支部書記,李震華親身體驗了一天快遞員的工作生活。他清楚要想做好新興領域黨建全覆蓋工作,就要深入了解工作對象的實際需求,及時發現并分析問題,謀劃有效措施,讓這群新興力量在社區中感受到歸屬感、融入感和幸福感。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為了讓這“火”切實給新興領域的工作者帶來溫暖,他穿上快遞員的制服,加入了“奔跑的隊伍”,希望切實感受快遞小哥的工作和生活。

李震華在快遞站點整理包裹。
三江街區快遞站點的簡陋環境讓李震華印象深刻。幾張破舊的行軍床擺在角落,微波爐上放滿了打包好的飯盒。站點內18名快遞員,平均每人每天需要處理160到180件包裹。該站站長告訴他,快遞員們的工作時間非常長,從清晨6點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即使公司每月提供4天固定休息,但大部分人為了多賺一點錢都會選擇放棄休息。

李震華為轄區居民配送包裹。
李震華說,第一次踏上外賣電動車駛入街區的那一刻,他明顯感受到了緊張,初次配送的不熟練讓他行駛得格外小心。一些老舊小區沒有電梯,他抱著沉重的包裹,一層層爬上六樓,到了樓頂,腿已經開始發抖。有一次好不容易爬上六樓敲開門,卻發現地址弄錯了,只能把包裹又搬下樓,再次折返。這些都是快遞員的日常。
一位有著十幾年經驗的何師傅向李震華聊起快遞工作的種種不易。比如,有的小區門禁難進,快遞員常常要站在門外等保安返崗,雨雪風霜都是日常;有時送錯地址被罰款;而快遞員挨家挨戶爬樓敲門,每送一個快遞,平均賺1.65元。
聽著何師傅的敘述,李震華感受到快遞員們每天面對的壓力和困境。“自己一天的體驗或許還帶著新鮮感,但對于這些長期堅持在一線的快遞員而言,每天都在為生活奔波,無數次上樓下樓,有時還面對投訴,他們所經歷的辛苦遠超我們的想象。”李震華說。

李震華為轄區居民配送包裹。
讓李震華感到意外的是,快遞小哥遠比他想象的要熟悉社區,何師傅不僅熟知每一個小區地址、每一個樓棟怎么走,與社區居民也很熟悉和親切。何師傅說:“我在這個小區送了十年快遞,早就知道哪家白天沒人,哪家老人腿腳不便,要盡量送貨上門了。不少街坊鄰居都叫我‘小何’,以前還有人給我介紹過對象呢。”
李震華希望通過親身體驗,更好了解和幫助快遞員群體。在他看來,如果能發揮好騎手走街串巷的行業特點,鼓勵他們及時發現社區安全隱患、參與美麗家園建設、垃圾分類宣傳,就能引導新就業群體成為社區安全的“前沿哨”和文明宣傳的“流動車”。
體驗了一天,李震華只完成了50件包裹派送。作為新手,他這點工作量不到普通快遞員一天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他已感到筋疲力盡。李震華說,內心對快遞員的尊重又增加了幾分。“這次體驗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快遞行業的實際運作,也讓我意識到,新就業群體除了需要‘家’的溫暖,更需要發展的空間和平臺,而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和支持還不夠充分。”
在李震華看來,快遞員等新興領域群體已經成為城市運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不僅是物流鏈條的“末端”,更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社區治理中的“流動力量”,成為社區安全的守護者和文明的傳播者。漕河涇街道正在積極探索,讓新興領域群體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屬于他們的歸屬與認同,在組織建設、陣地建設、關愛服務等多個維度,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暖心關懷、技能提升、服務保障。
下一步,該街道將結合新就業群體的職業特點,加快推進“小哥友好社區”建設,打通配送“最后一百米”,同時通過打造“志愿者隊伍”“快遞騎手共治聯盟”等工作法,帶動他們更多融入社區治理,共同營造新興領域群體與社區雙向友好、雙向奔赴的善治環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