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慶陽,可太值得去了
說起慶陽
你的印象是什么?

慶陽市遍野的紅葉色彩斑斕 李泳宏/攝
高天厚土,紅色慶陽
這座鑲嵌在中國西北大地上的瑰寶
常常因其傳統印象而被世人“誤解”
或因黃土高原的蒼茫
而被認為僅僅是豪放粗獷的邊陲之地
或是因其豐富的礦產資源
被譽為能源大市
然而
慶陽的真實魅力遠不止于此
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生態之美
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久久閃耀在歷史長河中

慶城縣的甜永高速史家山樞紐互通式立交橋 王世軍/攝
今天
讓我們一起和
《甘肅,可太值得去了》系列
走進紅色慶陽
感受革命老區的新魅力
01
慶陽·永遠的紅區
20世紀30年代初,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慶陽創建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

陜甘邊區原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華池縣南梁鎮
一代代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紅色基因,深深融入了慶陽這片厚重的土地。
慶陽市先后建成南梁革命紀念館、山城堡戰役紀念館、陜甘紅軍紀念館等革命紀念館12處,保護修繕南梁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包家寨會議舊址等重點革命遺址遺跡30處。

南梁革命烈士紀念碑 田偉/攝
走進這些紅色遺跡,仿佛能穿越時空,聆聽發生在慶陽大地上的革命故事,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02
慶陽·岐黃故里
慶陽,中醫文化的發源地。

華池縣柔遠鎮白家塬千畝中藥材標準化栽培示范點 封康康/攝
中醫鼻祖岐伯與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曾在這里談醫論道,成就了中醫元典巨著《黃帝內經》,因此慶陽也被譽為“岐黃故里”。

黃帝與慶陽先民岐伯談醫論道場景塑像
《黃帝內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醫藥文化的瑰寶,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慶陽先民、中醫鼻祖岐伯塑像
近年來,慶陽市深入挖掘岐黃文化內涵,加強中醫藥產業培育,全力推動岐黃文化傳承創新發展。
建立了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岐黃中醫藥文化的深厚恢宏與博大精深。

慶城縣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
走進慶陽,你可以深入了解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那份流傳千年的健康智慧。
03
慶陽·“雕塑藝術展”
慶陽,刻著絲路文明的印記。
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時期,一千多年來,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繼增修。

圖片來源:隴東報
現存大小窟龕307個,精美石雕造像2126尊,碑刻題記150余方,是甘肅省石雕藝術最為集中的一處窟群遺存。
現存的一眾佛像表情姿態都很生動,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堪稱北魏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北石窟寺南北綿延三公里,是隴東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遺址。
這里的造像,不僅展示了古代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體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絲綢之路文化和佛教藝術在隴東地區的重要結晶。
04
慶陽·高原“綠肺”
巍巍子午嶺,悠悠秦直道。
子午嶺,地跨陜西、甘肅兩省,處于黃土高原腹地,綿延400多公里,因與本初子午線方向一致,故稱子午嶺。

圖片來源:慶陽融媒
其主脊長達250多公里,是目前黃土高原保存較好的一塊天然植被區,也是慶陽的“天然水庫”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攝
同時,一位兩千多年前的雄武帝王,也將傳奇留在了這里: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統一六國后,為阻止北邊匈奴侵擾,秦始皇令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修建由京師通往北境陰山間最近的軍事通道。

子午嶺林區綿延青山層林盡染。張應君/攝
這條通道就是古今聞名的秦直道,秦直道沿子午嶺主脊迤邐而行,將千里關山變成了通途。
如今,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舊可以通車。

秦直道 圖片來源:合水縣融媒體中心
05
慶陽·多彩民俗
道情皮影、香包、刺繡、剪紙、隴東民歌,并稱“慶陽五絕”。

環縣道情皮影戲,也叫“一驢馱”,又因從前多在農村窯洞中演出,也被稱為“吼塌窯”。

道情皮影往往是三五個人、一口箱子、一盞燈就能演出,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文藝風景。
慶陽香包,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藝、獨特的寓意而深受人們喜愛。
其種類繁多,色彩豐富,按文化內涵可分為圖騰崇拜、愛情婚姻類、祈福求安類、賀壽延年類等。

刺繡和香包,形同姊妹,時常合二為一。
以香包為媒,以刺繡為法,一件精致的香包刺繡作品就此誕生,令人嘆為觀止。

僅通過一把剪刀,慶陽人就能把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愿望融入藝術中,創造出精美的藝術作品——慶陽剪紙。
慶陽剪紙基本上可分為山川和前塬兩大流派。

山川派在內容上沿襲了原始圖騰的紋飾圖樣,保留了中國最早的文字藝術符號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
前塬派則在內容上以歷史傳統和生活裝飾圖案為源流,注重反映現實生活。

剪紙服飾秀《生生不息》
慶陽民歌,從表現形式上來講,主要有勞動號子、小曲等形式。其中,尤以小曲子最為多見,而唱詞則多采用比興、夸張等表現手法。
這些民間藝術不僅豐富了慶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為了展示慶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06
慶陽·能源新都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石,能源新都是慶陽的美好未來。

長慶油田隴東油區的綠色小站
慶陽地處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是陜甘寧能源“金三角”規劃的重點區域,擁有豐富的油煤氣、風光電資源。
數據顯示,慶陽市石油資源預測儲量78.8億噸,頁巖油預測儲量規模30億噸,煤炭預測儲量2360億噸,天然氣資源儲量2萬億立方米……

位于慶城縣的全國首個百萬噸級頁巖油示范區的長慶油田華H100鉆井現場(資料圖)
慶陽是長慶油田的發祥地和主產區。
50多年前,伴隨長慶1井的發現,馬嶺油田破繭而出,長慶人“跑步上隴東”,拉開了長慶油田會戰隴東、開發石油資源的大幕。

拼版照片:上圖為1978年長慶油田馬嶺煉油廠的生產裝置(資料圖片,長慶油田采油二廠供圖);下圖為2022年5月24日拍攝的長慶油田采油二廠新一代的原油穩定裝置(新華社陳斌/攝)
此后,隴東油區持續保持油氣上產態勢,成為長慶油田四大主力生產區域之一。
此外,慶陽新能源資源富集,資源量約2220萬千瓦,其中風能1770萬千瓦、太陽能450萬千瓦。

環縣光伏發電站 李韜/攝
近年來,慶陽市堅持“油煤氣風光電火儲氫”一體推進,堅定不移走多元開發、綜合利用、鏈式集群的路子,能源資源開發和能源產業發展逐漸成為革命老區振興崛起的強大引擎。
07
慶陽·數算樞紐
近年來,革命老區慶陽借助“東數西算”工程,乘上了新質生產力東風。
走進1.7萬畝的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甘肅·慶陽)“東數西算”產業園區,在建項目熱火朝天,投用項目規范運行,一大批帶動強、裂變快、效益好的數字經濟企業相繼落地投產,園區道路等基礎建設快速推進。

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甘肅·慶陽)“東數西算”產業園區樞紐資源調度區 圖片來源:慶陽市委宣傳部
2022年,國家啟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和“東數西算”工程建設,慶陽成功躋身八大樞紐節點和十大數據集群。
為了讓算力高效運行,慶陽打通高通量、高品質、低時延的高速傳輸網絡,讓跨域算力網變得四通八達。

圖片來源:隴東報
目前,慶陽建成抵達西安、北京、上海、廣州直連鏈路,大幅降低了網絡時延,啟動了西安-慶陽-中衛、慶陽-西安-鄭州等光纜工程,為開展“東數西算”提供網絡支撐。

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甘肅·慶陽)“東數西算”產業園區算力調度中心
2024年以來,慶陽數字產業發展“快馬加鞭”。8月,慶陽簽約加入中國算力網聯盟,與貴陽、鄭州、深圳、韶關等地共享算力、數據、應用,加快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
08
慶陽·農耕之源
從古至今,慶陽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
這里是小麥、玉米的主產區,肉羊、肉牛、肉雞等優質農牧產品和小米、蕎麥等優質雜糧享有盛譽。

境內有世界上黃土堆積最厚、塬面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天下黃土第一塬——董志塬,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慶陽農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趙彩霞/攝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慶陽蘋果,作為“十大綠色甘味”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次認定的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因生長在黃土層最深厚的黃土高原,海拔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以這里的蘋果不僅外觀漂亮,果型高樁,而且果肉細膩,多汁,含糖量高。
今天,素有農耕之源美譽的慶陽,其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農業轉變,在傳承中開發,在保護中發展,引導著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引領著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發展的步伐。
09
慶陽·人間煙火
慶陽的美食,每一道都蘊含著濃厚的地域特色。
首當其沖的便是香氣四溢的羊肉泡饃,精選上等羊肉,配以特制饃塊,湯汁濃郁,肉質鮮美,讓人回味無窮。

慶陽清湯羊肉(圖片來源: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
這里的人以“面食”為主,創造出了不少獨特美食。
其中慶陽臊子面,以面條勁道、臊子鮮美著稱,一碗下肚,暖身又暖心。

慶陽手工臊子面(圖片來源: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
味從煮中來,香自火中生。
慶陽的暖鍋子,也是一道極具地區特色的傳統美食。

慶陽暖鍋(圖片來源: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
成本低廉易得,還兼具中醫養生功效,便是“土暖鍋”的由來。
這種暖鍋,最適宜秋冬。其以食材豐富聞名,可裝十多種食材。
在裝好各種食材后,灌上雞湯或者豬肉湯,蓋上蓋子,加入木炭燒開就可食用了,簡直是香的嘞!

慶陽南湖濕地公園 張應君/攝
慶陽
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
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豐富的美食資源
壯麗的自然風光和蓬勃的發展活力
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這樣的慶陽
你喜歡嗎?
文字:新甘肅客戶端記者 李丹、馬昕(實習)綜合整理于新華社、央廣網、隴東報、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慶陽融媒等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