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年孵化科創企業41家,這所高校的初創企業群估值已近70億
一所創立剛滿11年的大學,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科技成果轉化碩果。近日,澎湃科技(www.kxwhcb.com)從上海科技大學(下稱上科大)獲悉,2023該校共孵化10家企業,2020年至2023年,累計孵化科創企業41家,投后估值近70億元。初創企業集群已經成為該校科技成果商業化產業化的主力軍。
這些初創企業主要分布在信息技術+AI、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集成電路和醫療設備等領域。其中,信息技術+AI領域占比最高,達到43%;其次是生物醫藥領域,占比為35%;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各占6%。
此外,2018年至2022年,上科大連續五年位居全國高校專利許可合同金額榜前列。
這所年輕的大學為何能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先鋒?日前,澎湃科技記者帶著這一問題,探訪了該校。
不為學生設限,鼓勵學生帶成果創業參與項目
在上科大信息學院MARS實驗室里,一款高智能機器人模型“索菲亞”展示了自己的演唱技能。

“索菲亞”現場與澎湃科技記者互動
“索菲亞”不僅能自主對話,還能模擬人類面部超62種表情,會隨著人類面部表情發生變化,“你生氣時她就會生氣,你開心時她也會開心。”上科大信息學院教授許嵐告訴澎湃科技記者。
據了解,MARS實驗室是以研究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技術在各領域應用為重點的綜合性實驗室,旨在將人工智能、計算成像,增強現實、定制化芯片等技術融合實踐應用,實現在交叉領域探索科技創新。該實驗室通過穹頂光場系統這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動態掃描設備,結合先進的光場成像算法,可以重建小到蛋白質結構、大到城市物的3D數據模型。目前該實驗室在國內的圖形學和3D視覺領域,已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
許嵐稱,在上科大的科創教育體系中,本科生參與科研的現象突出。今年6月下旬,許嵐帶領的學生團隊獲得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最佳學生論文獎,論文的前三位作者均為上科大在讀或畢業學生。
許嵐稱,雖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并不會刻意考慮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落地,“但在實踐中,會發現一些科研成果可以解決產業界的實際問題,比如廣場掃描、人臉重建以及3D生成等。”許嵐表示,當技術逐漸滿足實際需求后,校方會開始嘗試孵化創業團隊,將技術轉化為產品。比如,成立于2022年的上海科技大學孵化企業影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稱“影眸科技”)已完成Pre-A輪融資,該公司的核心成員均來自MARS實驗室。
成立技術轉移辦公室,推動技術轉化
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是上科大與生俱來的基因。
上海科技大學技術轉移辦公室副主任薛潔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訪時說,上海科技大學自2013年9月建校后便采取了多項措施,鼓勵教授、學生利用自身知識和技術進行科研成果創新轉化。
2019年,上海科技大學成立技術轉移辦公室(OTT:OfficeofTechTransfer),專門負責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技術轉移辦公室不同,上科大OTT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全周期、全過程、全生態的閉環體系經營者。它不僅是學校行政管理的職能部門,更是成果轉化與創業實踐教育生態的核心推動力量。
“技術轉移辦公室的運作方式和機制傾向于與國際大學的最佳實踐接軌。機構設置和運作機制精簡、高效。”為更好地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技術轉移辦公室自成立以來團隊吸納具有企業背景的人才。
在專利申請方面, 2013年建校至今,上科大專利的申請量持續穩定快速增長,通過專利合作協定(PCT)途徑申請的外國專利申請數量最高時占比達到30%,專利布局形成明顯的全球化趨勢。
除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上科大每年也會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為創業團隊提供展示機會,并幫助他們與投資者對接,以促進投融資的達成和技術的許可轉化。
目前,上科大OTT連續六屆雙創大會累計服務了上海等13座城市的104所高校院所的2500余位師生,超過960位投資人參加六屆大會,僅上科大獲獎項目中41%已實現轉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