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說月亮 |“問月”幾千年,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引言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其周而復始的月相變化和與潮汐的聯系激發了人們無盡的好奇心。不僅如此,月亮的獨特魅力也觸動著人們深邃的情感與哲思,因而受到了眾多詩人的偏愛。即使遠隔萬水千山,也有明月四方同照。當人們舉頭望月時,思緒會飛往何方呢?
1.青天有月來幾時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份純真的童趣,至今仍能勾起我們對于月亮的無限遐想。月亮本身不會發光,人們能夠看到的是月亮被太陽光照亮的部分。由于地球繞太陽公轉、月亮繞地球公轉,太陽、地球、月亮的相對位置發生著周期性的變化,使得人們能看到的部分也隨之發生著周期性的變化,這就是月相。
一個完整的月相順序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滿月→虧凸月→下弦月→殘月→(下一次)新月。
每月初一,月球位于太陽和地球之間時,被太陽照亮的部分幾乎完全背對地球,此時的月相為新月,古代也稱為“朔”。新月過后,月球繼續自西向東公轉,約在農歷初七、初八行進至與日地連線呈90°的位置,此時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亮呈半圓形,月球是西半邊亮,為上弦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了地球的外側。通常情況下地球無法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稱為滿月,古代稱為“望”。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再次呈90°,此時地球上的觀察者觀察到的是月亮東半邊亮,稱為下弦月。
農歷的最后一天稱為“晦”,之后會在下一個初一開啟新的月相周期,周而復始。
關于判斷月相的方法,有一個口訣: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
它的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凹的一面朝東);下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凹的一面朝西),位于東半天空[1]。
2.銀漢無聲轉玉盤
作為陪伴我們已久的鄰居,月亮為我們帶來了瑰麗而令人驚嘆的景象。若滿月恰好位于近地點,就會出現超級月亮,顯得格外碩大明亮,視覺直徑比遠地點時大14%。此外,月亮上還有諸多奇特的天文現象。

月亮也與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緊密相關。潮汐是由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亮與太陽)引潮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月亮對地球上的海水具有吸引力,這種力被稱為引潮力。地球表面各地離月亮的遠近不一樣,所以各處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也有差異。由于月亮處于不斷的運動狀態,各地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不斷變化,發生了時漲時落的運動,從而形成了潮汐現象。[2]

月亮與潮汐。圖片來源:Meteorologia en Red
潮汐的周期與月亮繞地球運動的周期密切相關。月亮繞地球一周約為24小時48分鐘,而潮汐的周期大致與月亮運動一致。在一晝夜之間,大部分海水會有一次面向月亮和一次背對月亮的過程,海水發生兩次漲落。
月亮還會影響潮汐的幅度和類型。當月亮、地球和太陽近似處于一直線上(日期為夏歷初一和十五),由于太陽和月球引起的潮汐疊加,海面漲落的幅度較大。這種潮汐被稱為“朔望大潮”;而當月亮和太陽處于地球兩側時(日期為初七、初八、廿二或廿三),它們的引潮力會相互抵消一部分,形成低潮,這種潮汐被稱為“上弦下弦小潮”。[3]月球靠近地球時,引潮力會增大,潮汐的幅度也會相應增大。
潮汐對生物所處的環境及日常生活產生許多影響:
1.潮汐為漁業提供發展資源:潮汐會給海洋生物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和獨特的棲息環境,促進了海洋物質的發展與循環,同時也對漁民的捕撈活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潮汐為旅游業提供天然景觀:漲潮與落潮的美觀,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但同時也要注意潮汐會帶來一定的旅游風險。
3.潮汐影響航海中的行進:影響船舶的航速與方向和影響港口的進出與管理。
4.潮汐也可以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建設潮汐電站等設施,利用潮汐的漲落來發電,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可持續的能源供應。
3.明月何曾是兩鄉
月亮神秘而永恒,其獨特魅力引得古來無數詩人為其矚目,深邃的情感與哲思也同月華流轉至今。作為時間的見證者,月亮跨越古今,連接著詩人的情感與對宇宙的探索。月亮的陰晴圓缺映照著人生的悲歡離合,因而成為了情感寄托的絕佳載體。月亮在時間長河中見證無數變化,而自身卻永恒不變,引發詩人對宇宙自然的哲思。
早在春秋時代,就有《陳風·月初》以月起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別出心裁地將皎潔的月光和思念的女子聯系在一起,通過反復回環,描摹出月光愈來愈明亮的景象,表現詩人的思念之情也隨之加深。《小雅·天保》中用“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注1]祝頌新君即位,借“月上弦而就盈”有恒久之意,巧妙地將君主比作漸盈的弦月,表達著對君主美好的祝愿。
到了唐代,詩歌達到了文學史的頂峰,而月亮作為唐詩中最為顯著的意象,也隨之大放光彩。月亮幾乎出現在了唐詩的每一種題材之中,送別、邊塞、羈旅、宴飲、懷古、哲理思考等題材中都出現了大量的月意象。《中國歷代詠月詩詞全集》[4]的統計結果顯示,唐代的詠月詩數量達到了493首。唐代的詩人在繼承前代作家的基礎上,又以真摯的情感作出了新的開拓,創造出了情感內涵更加豐富深沉的月意象,使月亮擁有了一份特別的風流韻致。

Moonrise over the Syr Darya river, Sunday, Nov. 13, 2016, Baikonur, Kazakhstan. NASA/Bill Ingalls
唐代漫游成風,親朋好友的別離是人們生活中常有的事情,四方同照的月亮也成了離別主題最常見的意象。在有的作品中,清冷的月亮帶有濃重的傷離色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中,詩人與友人分隔兩地,唯有明月千里可共,只能將別離的愁思寄托給月亮,希望這思緒能隨著風一直陪友人到夜郎以西。但在一些作品中,月亮也體現了詩人明朗曠達的態度。王昌齡的《送柴侍御》雖是送別,但卻一掃前人黯然銷魂的悲傷情調,“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逆向生發出了一種自信曠達的情緒,雖與友人分隔兩地,但還可乘明月去來,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身在一處。
鄉愁是詩歌永恒的主題。“月亮是昭然于天際凝然不動的鄉愁,詩人懷念家園、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傳遞。”[5]月照萬川,千里與共。不管是遠行的游子、征戰的將士還是奔波的商賈,在舉頭望月時總能牽扯出濃重的鄉愁。

對中國的文人士大夫來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乎是共同的理想。然而,仕途之路往往遍布坎坷,“士大夫們在失意彷徨無可奈何之際,總是引月為知己,因此月亮也構成了士大夫孤獨的心象。”[5]李白的《月下獨酌》寫于天寶三年,當時他因有人進讒言而被唐玄宗疏遠,借酒澆愁之際便邀明月共飲,于是有了膾炙人口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們仰望月亮時,看起來亙古不變的月亮自然會引發關于宇宙永恒與人生短暫的思考。被贊為“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月亮為中軸,展開了對人之初、月之初的思考與叩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揭示了人生短暫而江月永恒的規律,顯示出深刻的思想和雋永的內涵。
結語
在中國文化中,月亮從來不是眾多星體中普通的一顆。月亮陰晴圓缺的周期性變化,不僅是自然界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更是中國人情感與哲思的寄托。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月亮以其獨有的方式,映照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與情感的細膩流轉。
參考資料
[注1]“如月之恒”中的“恒”使用的是缺月的意象。“恒”為“亙”的后起字,“亙”象缺月之形,因月亮大部分時間是缺的,故以缺月為恒常。本意是恒常、恒久。
[1]月相知識:月相口訣、月相的動圖、視頻講解https://mp.weixin.qq.com/s/U6o5AnRHFBgXkiGSGVTAkg
[2]中國海洋發展中心 https://aoc.ouc.edu.cn/2020/0409/c15171a284196/pagem.htm
[3]愛潮汐表 https://www.aichaoxibiao.com/cx/10.html
[4]鄧國光,曲奉先,2003:中國歷代詠月詩詞全集
[5]傅道彬,1996: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精神原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