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際科技人才引進:中國的挑戰(zhàn)與機遇

專家工作通訊:中國引進國際科技人才的挑戰(zhàn)與機遇(孫鵬 左小德)
近日,暨南大學管理學院的孫鵬與左小德在2024年第9期《專家工作通訊》雜志上聯合發(fā)表了署名文章《中國引進國際科技人才的挑戰(zhàn)與機遇》,深入探討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引進國際科技人才所面臨的復雜局面。兩位作者通過系統分析,梳理了中國自2007年大規(guī)模引進國際科學人才以來的經驗與現狀,并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進行了深刻的解讀。這篇文章不僅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也為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引進國際人才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文章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科技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各國綜合實力較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正處于經濟和科技轉型關鍵期的中國而言,引進國際科技人才是推動創(chuàng)新、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然而,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旨在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但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困難。作者指出,這不僅僅是由于國際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更是國內科研環(huán)境、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問題的綜合反映。
兩位作者通過回顧中國引進國際科技人才的歷史,指出早期的引進工作在大幅提升科研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北大、清華等高校在引進國際知名學者的過程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科研進步。但他們也同時指出,近年來,國內對高層次國際科技人才的引進數量出現了明顯下降。文章認為,部分原因在于國內外科研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差異,以及部分高校在引進人才時缺乏長期戰(zhàn)略眼光。這些問題直接限制了中國在全球科技人才爭奪戰(zhàn)中的競爭力。
文章特別指出,盡管中國在待遇、科研環(huán)境、政策支持等方面不斷優(yōu)化,但一些科研機構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對國際科技人才的排斥現象。作者將這一現象歸結為“領導的短視行為”,即部分高校和科研單位領導出于維護現有利益的考量,往往通過提高人才引進門檻等方式,限制外來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這種阻擊行為不僅違背了學術公平性,還可能導致學術腐敗,最終影響整個科研生態(tài)的健康發(fā)展。
孫鵬與左小德在文章中還深入分析了國際科技人才引進政策的實際效果,指出盡管國家層面對引進國際科技人才寄予厚望,并出臺了包括薪酬待遇、住房保障、科研啟動資金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執(zhí)行難題。尤其是在政策落實的過程中,地方單位對政策理解不一致、執(zhí)行不到位,導致部分國際科技人才難以適應中國的科研環(huán)境,從而選擇離開。
面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幾項重要的解決方案。首先,構建更加公平、透明的科研評價體系至關重要。當前的評價體系過于注重發(fā)表論文的數量,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的滋生。其次,作者建議增加對海外博士的引進力度,打破國內博士主導的局面,為中國的科研注入更多的國際視野和創(chuàng)新活力。此外,作者還呼吁各科研機構的領導層應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fā),摒棄短視行為,主動引進和培養(yǎng)國際科技人才,以推動中國科研力量的整體提升。
孫鵬與左小德的這篇文章為中國引進國際科技人才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不僅揭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還為未來的政策制定和人才引進提出了務實可行的建議。面對全球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中國必須進一步優(yōu)化引才政策,創(chuàng)造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科研環(huán)境,以吸引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來華,助力中國在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中的崛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