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客家土樓群,大炮難轟塌、墻皮當飯吃,外國人驚呼外星UFO

制圖@超級鄉(xiāng)村研究所
底圖來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胡家新攝
在福建的西南邊陲,云霧繚繞的山間谷地中,矗立著一座座獨特的建筑,它們用泥土逐層夯實而成,體型龐大,構造堅固,稱之為土樓。
如今大名鼎鼎的“福建土樓”,歷經幾百年,見證了中國乃至東亞歷史上的變遷和民眾的大規(guī)模遷徙。

高北土樓群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胡家新攝
土樓在福建許多地方都有,追溯歷史,永定無疑是其發(fā)源地。
永定區(qū),位于福建省龍巖市,地處博平嶺山脈和玳瑁山山脈地帶,境內群山起伏,有千米以上的山峰25座,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發(fā)源地和核心區(qū),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是被譽為“蘇維埃血脈”的“中央紅色交通線”內陸唯一大站所在地。

制圖@超級鄉(xiāng)村研究所
土樓,雖以“土”字命名,它們卻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民居建筑,擁有眾多頂級贊譽:
“中國最特別的民居”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建筑模式”
“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土樓專家黃漢民曾在《福建土樓建筑》中寫到日本建筑學家茂木計一郎對福建土樓贊不絕口:
“好像大地上盛開的巨大蘑菇一樣,又像是黑色飛碟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議的景象……我們都看呆了。”

初溪土樓群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如今,永定區(qū)內共有土樓23000多座,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
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異、高大雄偉的方圓土樓,以自然村落為單位,錯落有致、和諧協(xié)調地與藍天大地、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組合成氣勢磅礴、壯麗非凡的土樓群體。
2008年,“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于永定區(qū)的包括下洋鎮(zhèn)初溪土樓群、湖坑鎮(zhèn)洪坑土樓群、高頭鄉(xiāng)高北土樓群、湖坑鎮(zhèn)新南村衍香樓、湖坑鎮(zhèn)西片村振福樓,簡稱“三群二樓”。

洪坑土樓群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有著“土樓之王”之稱的承啟樓,是福建土樓當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2010年進入世界吉尼斯最大土樓紀錄,位于永定區(qū)高頭鄉(xiāng)高北村的高北土樓群。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陳軍攝
1986年,中國郵電部推出了一套中國民居主題的郵票系列,福建民居的郵票圖案就是承啟樓。
在高北村,人人都知道一句順口溜:“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說的就是承啟樓。

承啟樓舞龍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既然有“土樓之王”,那么“土樓王子”自然也是有的。
“土樓王子”振成樓位于湖坑鎮(zhèn)洪坑土樓群。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陳軍攝
在永定23000多座土樓中,振成樓獨特的建筑風格極具代表性。
該樓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是四層的梁架式土木結構,而內圈則是兩層的磚木結構,呈現(xiàn)出西式建筑風格,“外土內洋,中西合璧”在這里得到完美體現(xiàn)。

振成樓內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除了振成樓,在洪坑土樓群,福裕樓也堪稱代表性建筑,是土樓群中保存最完整的城堡府第式(五鳳樓)的正方形土樓之一。
福裕樓是五鳳樓式建筑的典范。五鳳樓采用“三堂兩橫式”的布局,屋頂設計為歇山式,由后向前分為五個不同的層次,層層疊落。樓的屋檐翹起,如同展翅欲飛的鳥翼,因此得名。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與福裕樓隔洪川溪相望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巧的土樓——如升樓。
如升樓,俗稱“米升樓”,因其外觀看上去像舊時客家人計量大米、谷子的竹制器皿“米升”而得名。
看過電影《大魚海棠》的人,大概還記得靈婆住的地方就是如升樓,其原型便是此處。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洪坑土樓群中的方形土樓還有一座——奎聚樓,一座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
奎聚樓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花了5年時間才建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中廳高,兩廂低,與背后的山脊連成一體,從高處看形如猛虎下山。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湖坑鎮(zhèn)西片村的振福樓,被稱為“土樓公主”,建于1913年,由經營條絲煙成為富翁的蘇振泰興建。
“土樓王子”和“土樓公主”的稱號并非隨意。振成樓由林鴻超主持興建,蘇振泰的女兒后來嫁給了林鴻超的兒子,兩座土樓在建筑風格上也頗有相似之處,振福樓便因此被稱為“土樓公主”。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陳軍攝
振福樓門口蜿蜒流淌的南溪,是永定區(qū)湖坑鎮(zhèn)境內的一條溪流。南溪河兩岸,錯落有致地分布著100多座土樓。
它們依山傍水,形態(tài)各異,圓形、方形、八角形、六角形、橢圓形、前圓后方等,不同形狀、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聚或散,鑲嵌于梯田山谷間、彎曲溪岸上,形成了一條蜿蜒十幾公里的土樓長龍,非常壯觀,被譽為“土樓長城”。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下洋鎮(zhèn)初溪土樓群,也是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土樓群之一。
初溪土樓群的樓名中間都帶有一個“慶”字,意在從已毀壞的祖樓“和慶樓”起,代代相傳,以示人丁興旺,萬事如意。
集慶樓,是世遺土樓中最古老的土樓,建于明永樂17年(141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建筑特點非常獨特,它由兩個環(huán)形組成,外圈有四層共二百多個房間,底層相通且層層環(huán)廊通達。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陳軍攝
更與眾不同的是,集慶樓的每戶人家從一樓到四樓都安裝了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一戶一梯,形成了72個獨立的單元,這種設計在土樓中極為罕見。

一戶一梯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土樓不單是藝術圣殿,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傳記。
在那個和平尚未成為常態(tài)的年代,土樓的創(chuàng)造者客家人,最初是居住在中原地區(qū)的漢族人民,由于戰(zhàn)亂、饑荒等原因,客家人舉族遷徙,跨越千山萬水,向南奔赴。
為了逃離戰(zhàn)亂和當地居民的侵擾,他們選擇在偏遠的山區(qū)安家。遠離故土,他們深知,面對重重挑戰(zhàn)和困難,唯有族人的團結一致才能克服。
因此,無論他們遷徙到哪里,同姓的族人都會選擇聚居一處,既能促進家族團結又能抵御外來侵擾的建筑——土樓,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初溪土樓春季油菜花開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李藝爽攝
我們看到的土樓,墻腳部分由大塊的石頭整齊堆砌而成,高度通常超過2米,牢固的同時有效抵御洪水。
墻身通常采用“三合土”進行夯筑,即黃土、石灰和砂子混合而成,有的還會添加紅糖水和糯米漿,增強土墻的硬度,墻身基本都是1~2米厚,在當時,擋炮彈也不在話下。
單從外觀看,土樓底層、二樓基本不開窗,三層以上才會開一個小窗;花崗巖堆砌門框,耐火性極好的木材做大門,外層包裹鐵皮,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如遇火攻即可滅火。
巨型的尺寸和延伸至墻身外兩三米的屋檐,但凡走到近處,壓迫與敬畏由心而生,土樓震懾敵人的第一步就已經勝利了。

承啟樓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陳軍攝
再看土樓內部,不僅能夠儲存糧食、飼養(yǎng)家畜,還設有水井以保障水源供應。一旦遭遇戰(zhàn)事,大門一關,土樓便化身為一座堅固的堡壘,樓內生活如舊。
亂世造巨堡,永定筑安寧。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客家人為了抵御外敵、保衛(wèi)家園,憑借著非凡的智慧,建造了一座座雄偉壯觀的土樓。它們不僅是居住的場所,更是堅固的堡壘,以厚實的土墻、精巧的結構,抵御了無數次的侵襲。

初溪土樓群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黃秋萍 陳景彬攝
每一座土樓都承載著客家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對家園的堅守,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傳承了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站在土樓的面前,似乎能感受到那份從歷史深處傳來的寧靜與堅韌。
“方方圓圓,氣勢軒貌,土樓巍巍,聯(lián)袂矯矯。”根植于東方血緣倫理關系的福建土樓,是聚族而居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見證,亦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巖太土樓群
圖源/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張耀輝攝
*部分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面朝梯田與青山,在永定土樓尋一處悠然靜謐之地
[2] 福建土樓,原來有這么多形狀
[3] 有一種“土”,叫福建永定
[4] 土樓來了
[5] 它曾被認為是神秘的核力量,其實是360度空調房
[6] 福建土樓,圍城內外
特別鳴謝:永定區(qū)融媒體中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