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社科院|從《歐洲競爭力報告》看中歐經貿走向與中國策略
2024年9月9日,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委托撰寫的《歐洲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在歐委會官網上發布,受到各方高度關注。部分歐洲官員評價稱“這個報告基本可以預見未來5年歐盟發展的方向”。目前,歐盟和中國互為雙方第二大貿易伙伴,雙方雙向投資存量已超過2500億美元,已基本形成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相互交融、深度互嵌的格局。但是,歐盟和中國在數字技術、清潔技術、汽車等重要產業領域競爭日趨激烈。近日,歐委會擬拒絕中國業界提交的歐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解決方案,表明亟待深度剖析中國和歐盟的經貿關系,為中歐未來合作提供支撐和依據。
為此,本文在深度分析《報告》核心內容的基礎上,研判未來中國和歐盟的經貿合作關系走向,并提出進一步推進中歐合作的政策建議。

2024年9月23日,在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歐班列滿載集裝箱準備發車。視覺中國 資料圖
一、《報告》中關于中歐經貿關系的核心內容
《報告》認為在關鍵原材料、數字技術、清潔技術、汽車等核心產業領域,中國和歐盟經貿聯系緊密,依賴與競爭并存,不僅直接影響未來歐盟全球競爭力提升,也為分析中歐經貿合作關系未來走向提供了分析依據。
一是歐盟在稀土和石墨等關鍵原材料領域高度依賴中國。《報告》認為中國主導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不僅擁有豐富的關鍵礦產資源(如稀土產量占世界的70%),還在加工和精煉方面居于壟斷地位。此外,中國還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印度尼西亞、拉丁美洲投資礦產資源以及煉油設施,以確保關鍵原材料供應安全。而由于缺乏涵蓋關鍵原材料整個供應鏈所有環節的全面戰略,歐盟關鍵原材料供應商多元化戰略成效十分有限,其中稀土(90%)和石墨(100%)等依然主要依賴中國。與此同時,《報告》認為中國對稀土等關鍵原材料出口進行限購卻會使得歐盟關鍵產業供應鏈變得非常脆弱,會減緩歐盟綠色(比如清潔技術需要的鋰、鈷、鎳)和數字化轉型(比如半導體的鎵等)進程或者推高其成本。
二是歐盟認為,除芯片等特定領域,歐盟在數字技術市場全面落后于美國和中國。《報告》認為中國和美國目前正主導全球數字技術市場,其中中國的華為以30%左右份額主導全球電信設備市場,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百度、騰訊等4個超大數字平臺為歐盟提供服務,而歐盟缺乏超大型本土數字平臺。《報告》表明,歐盟在數字技術領域全面落后美國和中國,目前80%以上的數字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知識產權均依賴第三國(主要是美國和中國),僅在用于傳感器、電源控制以及汽車微控制器和外圍設備的芯片等細分領域上具備優勢。此外,《報告》認為歐洲內部對針對中國所采取的限制性政策,反應并不一致。比如,歐盟2020年對中國采用的“5G安全工具箱”,旨在擺脫歐盟對華為5G技術的依賴,但是目前歐盟依然有14個成員國并沒有采取相應的限制措施。
三是《報告》認為,歐盟在清潔技術領域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對中國由競爭轉向依賴。《報告》認為中國在清潔技術制造能力上占據全球主導地位,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40%。尤其是在多晶硅和電池等太陽能光伏領域,中國產量占全球總規模75%以上,甚至在部分清潔技術領域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的年制造能力將是全球需求的2倍,電池制造能力至少能夠滿足全球需求水平。《報告》還認為,處于全球清潔技術供應鏈上游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硅片)和電池,90%產能都位于亞太地區(主要是中國),并在未來十年內都不會改變。
《報告》認為歐盟在風能和熱泵技術、電解槽、碳捕獲技術等領域具備局部領先優勢,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光伏、風能和電動汽車銷售市場,未來中歐合作領域廣泛。《報告》表示,面對來自中國和美國的規模擴張和競爭加劇,歐盟已經成為清潔技術的凈進口國。其中,歐盟在太陽能光伏生產方面已經失去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目前,在全球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計。歐盟風力渦輪機在渦輪機組裝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滿足85%的歐盟內部需求并作為凈出口國),但大量市場份額正在輸給中國(歐盟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58%下降到2022年的30%)。鉛酸電池、電解槽等領域,依然面臨中國生產商的激烈競爭。這使得歐盟部分清潔技術只能依賴進口。《報告》認為歐盟失去清潔技術優勢的根本原因是生產成本劣勢和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在生產成本方面,歐盟在建設太陽能光伏、風能和電池制造等生產設施方面的單位產能成本要比中國高70%-130%。此外,《報告》認為自2000年以來,中國一直通過優先補貼清潔能源生產,比如為研發、制造和銷售等提供低息貸款等,還大力保護國內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設備和電動汽車電池市場,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強化了中國相對歐盟在清潔技術領域的優勢。
四是歐盟正在汽車領域失去已有優勢,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完全落后中國。《報告》認為中國目前是歐盟最大的汽車進口來源國,其中中國2022年出口歐盟56萬輛汽車,占歐盟汽車進口總量的14%。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已從2015年的5%上升到2023年的近15%。相比之下,歐洲汽車制造商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新注冊量)已從同期的80%降至60%。主要原因是歐盟汽車生產正面臨成本上升、技術能力落后、依賴性增加以及品牌價值降低等問題。
《報告》表明,歐盟整車生產成本比中國高出約30%,同時中國整車廠幾乎在所有領域的技術都領先歐洲一代,比如電動汽車性能(包括續航里程、充電時間和充電基礎設施等)、軟件、用戶體驗(比如人機界面和導航系統)等方面。這使得在過去20年里,歐盟生產的汽車數量一直在下降,而中國生產的汽車數量卻在快速增長。《報告》認為,如果歐盟不能迅速適應新的競爭環境,未來五年內,超過10%的歐盟本地汽車生產可能會被取代。
二、對未來中歐經貿合作關系的研判與建議
基于前文對《報告》內容的梳理,本文將對中歐之間是否會脫鉤斷鏈,以及中歐在關鍵原材料、數字技術、清潔技術和汽車等領域的未來合作進行研判,為未來進一步推進中歐合作提供依據。
第一,中歐之間短期內很難脫鉤斷鏈,反補貼反傾銷等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將是歐盟的常態化手段,對歐盟直接投資是未來主要應對策略。很顯然,歐盟不能簡單效仿美國系統性地排斥中國技術的做法,因為這樣不僅會阻礙歐盟數字化和能源轉型,也會給歐盟經濟帶來更高的成本。相反,歐盟也不能采取放任不管的做法,因為這樣會對歐盟的就業、生產力和經濟安全產生影響。比如根據《報告》,如果歐盟國內電動汽車產量將下降70%,僅汽車行業就會直接或間接解雇近1400萬勞動者。因此,未來反補貼反傾銷等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將是中歐在數字技術、清潔技術、汽車等關鍵領域的常態化做法,旨在采購中國質優價廉產品的同時,扶持本地企業快速發展。
對此,中國針對歐盟較高的反補貼稅,常規法律申訴不會有太大作用。針對歐盟解決當地就業問題、保持技術領先優勢等訴求,未來中國還是需要鼓勵企業改變對歐盟投資策略,跨境聯合研發和直接投資將是中歐經貿合作的重點,需要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進一步優化對歐投資審批流程,境內金融機構在歐盟的分支機構對在歐盟開展直接投資的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支持等。
第二,未來,歐盟對中國稀土等關鍵原材料依賴會減弱,但是關鍵原材料的精煉加工、循環經濟和替代材料研發等將成為中歐合作的新抓手。針對歐盟采取關鍵原材料的自給戰略,如最近在瑞典北部發現了超過100萬噸稀土氧化物,可以判定,未來歐盟對中國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依賴會逐漸減弱。
未來,中歐合作可以嘗試在以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在關鍵原材料的精煉加工環節進行合作。歐盟不僅缺少關鍵原材料,更缺失原材料的加工制造能力,而中國恰恰在加工制造領域具備優勢。除了鼓勵企業在歐盟提供符合環境和社會標準的投資外,中國還應該深化與已經和歐盟建立原材料戰略伙伴關系國家的合作,比如加拿大、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納米比亞、阿根廷、智利等。
二是在發展循環經濟上進行合作。針對歐盟循環經濟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以及各成員國廢物處理標準不一致等問題。中國應積極探索雙方在循環產品設計、研發和商業模式等領域的合作,幫助歐盟提升循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關鍵原材料回收能力,支撐雙方在部分關鍵原材料回收上的合作。
三是促進在替代材料和工藝方面的創新合作。歐盟在先進材料的研究和創新方面擁有國際領先的地位,中國應該鼓勵企業以私人資本等形式持續深化與歐盟企業的合作,進一步來提升中國在關鍵原材料替代材料方面的創新能力。
第三,中歐在數字技術、清潔技術和汽車等領域競爭加劇,技術應用和標準制定等領域是未來合作重點。其中在數字技術領域,歐盟強調數字安全和戰略自主權,未來在5G、量子通信等數字基礎設施領域將會更加嚴格地執行5G安全工具箱等政策,甚至采取更加扭曲的關稅政策等,中歐合作空間較為有限,而中國可以重點推進與歐盟在數字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合作,探索推進中歐數據跨境有序流動等。在清潔技術領域,目前采用中國清潔技術是歐盟實現脫碳目標的重要策略,因此中國在鼓勵企業對歐盟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同時,需要建立相應的篩選機制,確保中國在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領域的優勢。
此外,中國需要注重推進雙方在研發和標準制定等領域的合作,包括新興技術如清潔建筑材料、工業熱泵、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等。在汽車領域,面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全面超越態勢,歐盟短期目標是避免生產從歐盟徹底轉移,以解決歐盟就業等問題。中國需要鼓勵企業更多以對外直接投資或者并購等方式進入歐盟市場,直接參與當地經濟,減少貿易壁壘的影響。
(作者張鵬飛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