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座談實錄 | 中國的民營經濟,怎么發展?
作者:曹晶

▍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不同民營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深圳模式、江蘇模式、浙江模式等,都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模式,總結這些發展模式的基本經驗,對于進一步引導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民主黨中央原主席蔣正華在發言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形成了幾個很有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模式,其中廣東模式的特點是面向全球市場發展對外貿易,其中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為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是由民營經濟主導的;江蘇模式的特點是民營經濟逐漸由中小企業向集團化模式發展;浙江模式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十個浙江人里面就有一個是老板”。這些不同的發展模式都充分反映了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不同發展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鮮明特點。
原國家體改委常務副主任、中國改革發展研究會會長高尚全教授指出,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不能局限于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而是要探索更有效率的、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福祉的所有制形式,以此激發企業更強的創新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教授指出,根據廣東、浙江的經驗,民營經濟發展更好的地方,不僅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更快,而且對地方經濟改革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對民營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解放思想,對民營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出臺一系列政策促使民營經濟蓬勃發展。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黃孟復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證明了我國必須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這條道路是在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的基礎上,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才得以實現的,其中就包括了廣大的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群體。
張卓元教授指出,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補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兩個毫不動搖”,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對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逐步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經濟座談會上更進一步地指出,民營經濟是自家人,打破了體制內外的束縛,更有利于推動我國民營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高尚全教授認為,過去中央文件采用的是“非公有制經濟”的提法,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使用了民營經濟的概念,反映了我們黨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認識更加中性。
在我們黨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和鼓勵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
蔣正華總結民營經濟的作用為以下幾個方面:在管理方面,民營經濟更加開放,在實踐中更能引領企業管理的方向;在市場運作方面,民營經濟發揮了潤滑劑的作用,不僅能活躍整個市場,而且對市場缺失的領域能起到修復作用;在市場機制傳導方面,民營經濟能夠充分地反映市場動態,及時改善商品供需方面的不平衡;同時,民營經濟能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激活市場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教授認為,大力堅持、毫不動搖地推進民營經濟發展,有助于我國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我國要實現生產力更高質量發展,最根本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組成要素之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民營經濟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支持和鼓勵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發展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從學理上科學客觀地認識這一點,有助于解除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困難。
高尚全教授認為,民營經濟發展是基于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堅定不移地鼓勵、支持和引導的成果。一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歷史實踐證明,單一所有制經濟缺乏生命力,不能解決市場問題。二是必須長期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民營經濟離場論出現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對我國社會主義認識的短期化,是不得人心甚至是擾亂人心的。
張卓元教授指出,從經濟學原理和生產實踐來看,隨著生產的分散化、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單一所有制形式的經濟并不是最有效的,隨著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民營經濟發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提升和經濟快速發展。
劉迎秋教授指出,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有宏觀經濟體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區域和產業發展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原因,而根本上的因素在于三個方面,一是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是打破閉門造車,選擇對外開放,引入包括技術、管理、資金等優質資源。三是正確客觀認識個人利益這一經濟學基本規律,國家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個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只有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個體追求個人利益,才能更好地保護國家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這一重要論述可以從五個方面闡釋,一是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是在我們黨的領導下發展起來的,是我們黨堅定不移地鼓勵、支持和引導的成果。二是民營企業從企業屬性來看具有個體屬性,但同時也具有社會屬性,并且社會屬性大于個體屬性。三是民營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貢獻不可磨滅。四是我國的民營企業家首先是廣大勞動者,其次是市場資源配置的參與者,最后才是權益的所有者。五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不論從哪個方面、哪個發展階段看,我國都沒有轉向資本主義的條件。
▍民營企業發展要解決好內外部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疊加造成的。必須采取有力措施解決這些難題和困境。
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中華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書記、第一副主席胡德平認為,解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因素,必須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目前我國一些關鍵領域生產資料等社會資源的配置仍然由政府決定,市場的作用比較弱,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民營經濟占用的市場資源與對經濟社會的貢獻還不匹配。要促進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最根本的依據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必須保證社會資源由各種形式的所有制經濟共同使用。
黃孟復指出,應當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從內部來看,我國目前處在經濟增長的新舊動能轉化期,新的動能雖快速成長,但仍不足以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主要作用,反映在企業層面也會出現一些困境。從國際上看,國際貿易局勢變數增加。我國民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靠自身的力量。民營經濟天生就是市場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科技投入和創新研發,把科研創新和技術進步建立在企業的基礎上,借助市場的力量,才能實現更有效的創新發展。
▍以更優質的制度建設支持民營經濟更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六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總體來看,我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優質的制度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指出,慶祝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總結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良好的政策設計和優質的制度安排,都必須根植于對這一基本規律的深刻認知的基礎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對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突出貢獻,和我國政策制度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是有機統一的。歷史經驗和統計數據已經證明,民營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并將在促進我國高質量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民營經濟更高質量的發展,必然會促進我國相關政策和制度的不斷優化,我們對此應充滿信心。
劉迎秋教授指出,優質的制度建設,就是打破思想禁區和理論禁區制度束縛,是能夠加快消除各種形式的特權、不公平和不平等力量存活的根基的制度。這種優質制度能夠支撐我國民營經濟作為自己人實現更長期持久的發展,能夠支撐我國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偉大征途。
高尚全教授認為,在進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國要把競爭中性作為推進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推動經濟發展一方面要依靠法律保護所有者權益,另一方面要尊重并依靠市場規律辦事。
張卓元教授指出,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使國有企業真正處于競爭中性的環境中,是實現平等公平競爭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對一些能參與市場競爭的行業要進一步放開,讓民營經濟參與改革;要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推進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中要從管企業轉變為管資本,我國當前的國有企業改革,已經到了資本改革的階段,推進對資本的改革,有助于前兩個改革的實現。
本文首發于《前線》雜志2019年第1期,原標題“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前線理論圈(ID:qianxiantheory)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