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巴黎和會百年|威爾遜的“十四點”在今天過時了嗎?(下)
【編者按】
本文是“巴黎和會百年”系列的第四篇。上篇中解釋了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遭致失敗并非因其過于“理想主義”。本篇接敘威爾遜并未背叛他自己提出的“十四點”計劃,而威爾遜主義也奠定了美國所期待的世界秩序的基礎。時至今日,威爾遜實現世界和平的一些主張也遠沒有過時。然而,在民粹主義盛行于歐美各國的今天,威爾遜的理念距離實現卻顯得更加遙遠了。
在美國參戰之初,威爾遜就在構思作為戰后安排基礎的美國方案,這也是為了和剛剛爆發十月革命的俄羅斯和英國的和平方案競爭。在威爾遜看來,美國方案的基礎必須有別于民族主義及其野心,必須以某種普遍的道德原則為基礎,謀求的是“公正與確保和平”,而非建立新的“權力平衡”。
為此威爾遜建立了一個由其親密顧問愛德華·豪斯上校領導的多達150人的咨議團隊,詳細了研究了歐洲的和平問題,其間至少提交了2000份獨立報告和1200張地圖。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威爾遜想要的是一個精心準備、細節詳實的提案,絕不能是名重于實的泛泛空談。
被誤解的威爾遜和“十四點”
在1918年1月提出的講話中,“十四點”正式出爐。需要強調的是,美國并沒有在“十四點”中提出14項原則。實際上,其分為三類,分別是原則條款、區域安排條款和國際聯盟條款。其中,原則條款共五條,它們由威爾遜親自撰寫;區域安排條共八條,由日后大名鼎鼎的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等主筆;國際聯盟條款共一條(它們的簡要內容參文末附錄)。
從文本看,“十四點”中實際上從未包含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的內容,從使用的詞匯是“自治發展”(autonomous development),而這并不意味著民族獨立。這實際上也是威爾遜的一貫立場,他在1916年民主黨的選舉綱領和1917年“沒有勝利者的和平”演說這兩份重要政策文件中同樣沒有使用自決一詞。此外,隨著戰爭的進行與和平的臨近,豪斯又領導其政策團隊就“十四點”計劃撰寫了進一步的解釋性備忘錄,澄清和細化了其中的很多條款。
例如,第一條反對秘密外交是指最后的條約文本應當公開、反對締結內容不明的密約,而不是反對交涉過程中的保密;第五條僅涉及原德國殖民地的戰后安排,而不是調整其他國家的殖民地;第八條中雖然反對法國要求超出其東北部所遭受實際戰爭損害的賠償,也反對1814年的邊界,但是表示可以考慮將魯爾河谷作為“抵押品”;第十條規定不建立獨立的斯洛伐克,因為這可能帶來匈牙利西北部的領土分離問題。
其中,豪斯特別指出,第八條和第十條的解釋確實違背了“總統的原則”。同樣,這一解釋在第十二條中還認可了法國和英國對于中東的勢力劃分,此外還包含了大量的關于東歐、南歐地區領土劃分的具體問題的看法,包括新建立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潛在領土主張沖突,為波蘭、塞爾維亞提供出海口等。這自然涉及大量違背民族聚居原則的領土交換。
從這些內容來看,威爾遜至少在反對秘密外交和民族自決問題上并未“言行不一”,因為外界對這些條款的理解并不準確,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在很多情況下, “十四點”要求的僅僅是保障一國或者一個區域內少數族裔的平等政治權利。
就此而言,在民族問題上“十四點”并不是普遍理解的那種“理性主義”,它并未期待列強主動放棄殖民地,也從未主張過每一個民族都得以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根本上,威爾遜主張的絕非是民族主義,而是一國內部的民主主義;在他看來,只要所有國家能夠實現真正的民主化、充分保護所有人的平等權利,那么每一個民族是否擁有獨立的民族國家根本無關緊要。因此,威爾遜及其“十四點”可以說至今都還在很多地方遭到不同程度的誤解。
威爾遜的后繼者們
“十四點”方案中真正地超前之處實際上是威爾遜試圖將大部分普遍原則建立在國際聯盟這一個組織之上,通過“主權讓渡”來一勞永逸地解決世界和平問題。
例如,威爾遜視為普遍原則的第二條和第三條都是建立在國際聯盟和國家讓渡主權的基礎上的。威爾遜政府在政策備忘錄中明確指出第三條移除經濟壁壘、建立平等貿易環境僅適用于“承擔國聯成員義務”的國家,它們之間將自動適用最惠國條款,各國不得在稅收、鐵路和港口投資上對其他成員厚此薄彼。反之,如果不是國聯成員國,則可以照舊予以歧視性待遇。再如第二條,和平與戰爭狀態下的公海航行自由也并不是絕對的,國際聯盟有權根據國際條約對這種自由航行權予以限制。
“十四點”方案實際上設想的是一個集聯合國和WTO為一身的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世界政府角色的多功能組織。如果真的得以實現,國際聯盟將在世界政治中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整合作用。
威爾遜主義奠定了美國所期待的世界秩序的基礎。在接下來的十數代美國精英中,他們主要嘗試的就是找到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
接過威爾遜的旗幟的是下兩位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和哈里·杜魯門。他們在試圖按照美國的原則構建世界秩序時,也遇到了和威爾遜類似的問題,那就是總有其他大國有它們自己的想法——英國和法國仍然希望保留自己的殖民帝國,蘇聯則在更加雄心勃勃地建立社會主義陣營。
面對這一難題,羅斯福在戰時的選擇是耍“兩面派”:一方面,在英國的大力鼓動下,羅斯福在實質上認可了劃分勢力范圍的老辦法,也在未來的聯合國中為蘇聯留下了“四大警察”之一的位置;但是另一方面,羅斯福又從未對國內民眾承認明示或者暗示做出過此類妥協。這也使得杜魯門得以在上臺后,拒不承認曾經做出過類似許諾,而堅決要求蘇聯在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東部實施民主選舉以政府。杜魯門的這一做法雖然事實上使得美蘇協調破裂、走向冷戰,但是卻保證了美國國內對其外交政策和新的世界秩序的支持。
與威爾遜理念漸行漸遠的今日世界
至今為止,世界政治的發展理念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超越威爾遜和“十四點”誕生的時代,威爾遜實現世界和平的一些主張也遠沒有過時。然而,在民粹主義盛行于歐美各國的今天,威爾遜的理念距離實現卻顯得更加遙遠了。
很多國家的政治家正在重新訴諸威爾遜所反對的民族主義,他們不僅要強化民族國家之間的疆域界限,還要在國家之內重新強化族裔間的大防。在這一點上,他們就像是美國國內政治中的威爾遜——一個屈從于北方資本和南方白人的民主黨人,一個在其任內種族關系和基本民權難言改善的種族主義者。這些政治力量逐漸失去了對更大的人類共同體的想象力和向往,試圖退回其實已不復存在的“過去的好日子”。這正是當前世界秩序遭遇的根本危機。以此而言,“十四點”方案的最重要目標至今還尚未完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附錄:“十四點”簡要內容
原則條款:(1)反對秘密外交,外交應接受大眾監督;(2)除非為執行國際條約所需,公海應享有絕對自由航行;(3)移除所有經濟壁壘,在所有熱愛和平的國家之間建立平等的貿易環境;(4)各國裁剪軍備至足以保護國內安全的最低水平;(5)自由、開放、公正地調整殖民地安排,過程中應考慮當地人民的利益。
區域安排條款:(6)恢復俄羅斯領土,俄羅斯可享有獨立決定政治發展和政策的權利,歡迎俄羅斯加入自由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愿意給予俄羅斯一切必須援助;(7)恢復和重建比利時;(8)歸還所有法國被占領土并予以重建,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9)意大利邊界的調整應遵循民族標準;(10)奧匈帝國的人民應當享有最為自由的自治發展;(11)恢復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塞爾維亞應得到出海通道,巴爾干國家之間的國界應該通過友好協商、依據歷史上確立的政治疆域和民族分布來確立;(12)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部分應該確保其主權,受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應當獲得自治發展,達達尼爾海峽應對所有國家永久開放,接受國際監管;(13)應在無可爭議地由波蘭民族定居的區域建立獨立國家,其應得到自出海口。
國際聯盟條款:(14)應通過國際條約建立一個整體性的國家組織,由其為所有大小國家提供相互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保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