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賞松濤、聽蟲語…… 南博展陳之佛筆下四時之景
20世紀中國畫壇上,陳之佛是一位集多重社會角色于一身的藝術家,是中國近代工藝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也是公認的杰出的工筆花鳥畫大家和美術教育家。陳之佛工筆花鳥畫是南京博物院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近日,“四季頌——陳之佛筆下的春夏秋冬”在南京博物院開展,展出陳之佛筆下描繪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畫作。他用心去感受,用筆去捕捉,將四季的萬千氣象融人了自己的藝術世界。
要說陳之佛真正產生中國傳統繪畫創作意識上的觸動,還要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那場古畫觀摩會說起。
五代后蜀宮廷畫家黃筌、黃居寀父子“雙勾重染”風格的工筆花鳥畫令陳之佛印象深刻,甚至多年后回憶起還感觸良多。
彼時的陳之佛已在日本學習過實用與裝飾功能并舉的工業圖案設計,同時也接觸到西方現代藝術概念和理論,而開拓眼界之后,他再回頭重新審視、欣賞古代經典畫作,又有了全新的啟示和認知。精細工致的墨線,疊加飽滿的敷色,形態畢肖的造型,以及鮮活生動的態勢,統統展露出對象內在強大的生命力量,令觀者動容。此次觀摩成為陳之佛潛心投入繪畫活動的發軔。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融合
“觀、寫、摹、讀”四字是陳之佛的創作要訣,他的作品以中國傳統院體花鳥畫風為底色,融合日本工藝美術和西方水彩畫的圖式與技法,形成清新典雅、工致生動的獨特面貌,開現代工筆花鳥畫創作先河。

展覽現場
入畫
自然界無盡輪回,四季更迭不僅是大自然最為絢麗的舞臺變換,更是生命律動與延續的深刻體現。
陳之佛眾多的工筆花鳥作品中,充斥著四季孕育的元素,反映出畫家“深入生活,鍛煉技巧”的創作思想,以及恪守宋人格物致知的藝術精神,同時也傳遞出畫家對自然、生命、藝術的理解和感悟。
春之生機盎然

《春江水暖》 1961年

《富貴耄耋》 1952年

《玉蘭赤鸚》 1942年
夏之繁茂熱烈

《榴花鳴蟬》 1946年

《蕉蔭藏鳥》 1956年
秋之豐收靜美

《敗荷秋燕》 1946年
冬之蕭瑟堅韌

《梅梢三雀》1941年

《雪蘆雙雁》1960年
陳之佛筆下四時之景,賞松濤、竹韻,聽蟲聲、鳥語,體味一切的自然變化,實現陳之佛“以美術和工藝來潤飾人生”美好愿景,宣揚中國畫“畫有盡而意無窮”的東方美學語境。

展覽海報
(本文圖文據南京博物院微信公眾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