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糖尿病,是怎么讓眼睛失明的?
提起糖
當代打工人大致會有兩種
南轅北轍的態度
要么愛得死心塌地
要么忍痛拒絕

造成這種巨大反差的
一大重要原因就是
糖尿病
糖尿病聽起來可怕
實則也非常可怕
目前,大約10個成年人中
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
其中有30%-40%在患病10年左右
會出現至少一種并發癥
不少并發癥之“兇殘”
讓人瑟瑟發抖
比如

今天,咱們只聊聊眼部并發癥
——
糖尿病是怎么禍禍眼睛的
以及該如何治療
高血糖對眼睛各個部位的無差別攻擊,會引發各種病癥,比如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神經病變、青光眼等等,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這是最常見的糖尿病眼部并發癥。咱們眼部微血管有一層內皮細胞,內皮細胞的外面又裹著一層周細胞,就像洋蔥,一層套一層。原本各細胞有條不紊地“打工”,隨著人體內血糖的升高,周細胞率先從“打工仔”變成了“糖腌菜”,“齁”不住了就開始相繼“陣亡”,于是,內皮細胞不得不直面可怕的甜蜜攻擊,隨著這道“屏障”也慢慢受損,導致眼底血管的損傷、破裂,就會引起視網膜出血、滲出和增殖等視網膜病變。

早期表現,視網膜上可見微血管瘤、深層出血點、硬性滲出或有棉絮狀斑,有黃斑水腫時則視力明顯下降。到了晚期,除了上述癥狀外,還會出現胡亂生長的新生血管,或伴有玻璃體出血、纖維增生,嚴重者會發生視網膜脫離致失明。
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首先要“擒賊先擒王”,進行血糖的控制,促進血糖達標。另外,早期患者可服用羥苯磺酸鈣、胰激肽原酶腸溶片等藥物,給毛細血管套一層“金鐘罩”;若出現了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則要進行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減輕黃斑水腫、提高視力;若視網膜周邊血管被齁得“自閉”了,出現無灌注區,導致區域網膜沒有視功能,可進行激光光凝治療,拯救一下視力。如果非要憑忍功硬抗,拖延到了晚期,就需要進行玻璃體手術,更嚴重者則手術也未必能挽救“跳水”的視力,最終會導致失明。所以,早診早治是拯救視力的關鍵。
糖尿病性白內障
如果患者病史比較長,長期對血糖控制不佳,眼部供血、微循環也會出現明顯障礙,發生連鎖反應——晶狀體的上皮細胞病變,晶狀體纖維腫脹、變性,導致晶體混濁,引發白內障。
對于嚴重的糖尿病群體,青壯年患者可在15-20歲時發生白內障,老年患者的老年性白內障出現時間也會提前。治療白內障,目前只能通過手術方式,但糖尿病白內障與常規白內障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前者由于晶體核硬度高、晶體膨脹、瞳孔不易散大、術中瞳孔進行性縮小等問題,會增加手術的難度系數。
眼部神經病變
血糖控制不良,還會出現眼部神經損傷的并發癥,如眼外肌麻痹等。
眼外肌麻痹通常出現得比較突然,可單側發生,也可雙側發生,癥狀有上瞼下垂、視物模糊、雙眼復視(一個物體能看成兩個)、眼球運動受限等。這種情況倒不需要過于恐慌,通過控制血糖、擴血管及營養神經治療,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糖尿病相關青光眼
血糖控制不佳,出現眼底病變又沒有積極治療,那么瞳孔緣可能會長出新生血管。這種新生血管喜歡野蠻生長,破壞性不可小覷,可使虹膜搖身變成“紅膜”,若新生血管累及房角(角膜和虹膜之間的夾角),影響到房水排出,則可發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引起頭痛,視力明顯下降。
對于這類青光眼,需積極行全視網膜光凝術,消退新生血管,控制眼壓,病情嚴重眼壓無法控制的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眼內屈光改變
當血糖增高時,會引起房水滲透壓降低,導致房水滲入晶體,使晶體膨脹而發生近視;經過治療后,當血糖降低時,房水滲透壓反而升高,使晶體水分向外滲出,會造成相對的遠視。
隨著血糖的高低變化,患者會出現視力的波動,主要是由于屈光狀態改變引起的,需要監測血糖情況,只要血糖得到及時的控制,視力是可以恢復的。
總之,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眼部會因此受到各種傷害。患者應定期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眼部檢查,一旦發現眼部病變,要積極治療、定期復查,以免貽誤最佳治療時機,給眼睛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