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建寧破解紅色旅游難題:跨村聯建增加吸引力,花小錢也能辦大事
大山深處的老區縣,如何打破“紅色景點散而小、紅色研學形式單一”等困境,更好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推動鄉村振興?
作為中央蘇區核心區的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打開思路,打造出紅色研學和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建寧曾是閩西北革命根據地和閩贛省的革命中心,也是紅軍無線電事業的發祥地,與紅軍五次反“圍剿”均有緊密關聯。

建寧縣水尾村的閩贛蘇區兵工廠舊址。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歷史的齒輪駛過,給建寧留下眾多紅色遺跡,每年都有來自各地的學生和成人們來到建寧,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感受那段崢嶸歲月中的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精神。
當眾多紅色遺址多位于偏遠的鄉野地帶,如何吸引研學人員前來,又如何能吸引他們多留一天,住宿、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便成為游客和研學組織者選擇的關鍵考量因素。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10月13日走進建寧調研發現,針對這一普遍挑戰,建寧采取了創新的解題策略:村和村之間自發積極尋求合作的“支點”,通過資源共享與協作,花小錢辦大事,共同提升紅色旅游的品質和吸引力,讓研學人員愿意來、留得下、還想來。
合力之下,也給建寧研學游帶來長尾效應,研學人員數量大幅增加,紅色文化的傳承得以深化與發展,村民們的收入水平顯著提高,一批紅色鄉村的鄉村經濟正煥發出新生機、新活力。
水尾村只是建寧縣創新發展紅色研學的一個縮影,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敢想敢干,建寧縣紅色文旅產業不斷創新,打造出一個個成功案例,甚至吸引海外華僑來參加,帶動村民們共同致富。
土地革命中重要的建寧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1931年5月,為紀念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毛澤東在建寧寫下《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建寧縣的毛澤東、朱德舊居。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建寧是第二次反“圍剿”的完勝之地。1931年5月16日,紅一方面軍在江西富田白云山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第一仗的勝利;同月31日,紅3軍團、紅12軍奪取了建寧縣城,取得第二次反“圍剿”最后一仗的勝利。15天內,紅軍五戰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圍剿”。
實際上,紅軍五次反“圍剿”均與建寧緊密關聯:是第一次反“圍剿”的籌糧籌款地、第二次反“圍剿”的完勝之地、第三次反“圍剿”的決策之地、第四次反“圍剿”的指揮中心,第五次反“圍剿”的重要戰場。如今, 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就在建寧縣,紀念館前建有近百米長的大型紅軍群雕,氣勢驚人。
在革命戰爭年代僅有4萬人口的建寧縣,就有7000多名子弟踴躍參加紅軍,最終到達陜北的僅剩4人。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十大開國元帥中的8位、10位開國大將中的6位,都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
反“圍剿”紀念館的展示總結建寧對土地革命的重大貢獻總結為:為紅軍輸送了大量兵員;為紅軍提供了大量的特效和經費;是紅軍后方的轉運中心,廣泛開展各種支前活動;是中央蘇區東北部的前進基地,是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和閩贛省領導機關的重要駐地。

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門前的大型紅軍群雕。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值得一提的是,一支僅存532天的神秘部隊——“少共國際師”曾長時間駐守建寧,而建寧也是擴紅運動的重要陣地。
據《學習時報》報道,1933年春,在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局發出開展“擴紅”運動的號召,5月上旬紅軍總政治部提出創建“少共國際師”。
少共國際師在當時的紅軍中是一支最年輕的部隊,戰士平均年齡約18歲,很多只有十四五歲,“入伍時還沒有槍高”,這支隊伍中走出了24位共和國將軍。
“我去了太多次建寧”,少共國際師政委蕭華將軍的女兒蕭霞近日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及,建寧對于她父親而言,意義重大。
協作起來,一起干
在崢嶸歲月里,建寧各地成為紅軍浴血奮斗的戰場。位于建寧縣客坊鄉西南部的水尾村,東鄰福建寧化縣安遠鄉,翻過一座山就是江西省,是當年紅軍從寧化進入廣昌的必經之路。
水尾村紅軍小鎮講解員謝榮富10月14日告訴澎湃新聞,水尾村是建寧縣主要的老區基點村,在土地革命期間,曾兩度建立縣級紅色蘇維埃革命政權,在反“圍剿”時期更是紅軍重要的后方主陣地,至今保留有閩贛基干游擊隊司令部、紅軍醫院、紅軍銀行、紅軍兵工廠、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紅色遺址群。
作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水尾村紅軍小鎮近三年吸引研學團隊200余批次,游客總數超過10萬人次。

水尾村紅軍醫院舊址。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據水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謝國清介紹,當前,在水尾村紅軍鎮推出了包括瞻仰一次紅色舊居,重走一次“長征路”,重溫一次入黨宣誓詞,聽一場紅軍課,看一場紅軍劇,唱一首紅軍歌,讀一本紅軍書,出一次紅軍操,吃一次紅軍飯,宿一次紅軍營在內的共10項研學內容,村內已設有農家樂,并擁有可容納100余人的紅軍宿舍等配套設施。
然而,即便研學團隊人數更多,水尾村仍能有效應對,這得益于“四聯四促”的跨村聯建模式。
謝國清進一步介紹,自2017年起,客坊鄉整合了水尾村、中畬村、灣坊村和龍溪村的4個村黨支部,成立客坊鄉紅軍小鎮聯村黨總支,旨在發揮水尾村紅色資源優勢,促進四村團結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為了解決水尾村住宿條件有限的問題,黨總支首先鼓勵水尾村村民將閑置房屋改造為民宿。同時,鄰近的中畬村也將一所閑置小學改造成研學住宿點,容量超過百人。此外,通過客坊鄉的“人才回引”計劃,村里的鄉賢謝經德從福州返回家鄉中畬村,將自家的老宅改造成一處能容納36人的民宿,為研學活動提供了更多的住宿選擇。
目前,整個聯村范圍內可以一次性接待近400名學員同時入住,僅此一項,就可以為聯建的4個村帶來每年約15萬元收入。

水尾村紅軍小鎮里的一處民宿,樓前種滿建寧特色農產品蓮子。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豐富研學活動的內容,水尾村特別推出“百畝蓮田”農作物采摘項目。該項目采用“村集體+企業”的合作模式,引進專業的第三方公司,通過流轉村民的閑置土地,實現蓮子等農作物的規模化種植。
此外,聯村黨總支探索“一村一策”產業,整合中畬、龍溪、水尾、灣坊4個村高山片區的閑置農田資源,打造高山茭白、高山檳榔芋、高山八重櫻花、高山木槿花等種植,來訪的研學團隊可以體驗到豐富的農作物采摘等活動,讓學員和游客在這里體驗紅色之旅的同時,又能體驗到農耕的魅力。
據謝國清透露,2023年紅軍小鎮接待研學人數約1.7萬人次,4個村共增收約35萬元。
村里開起國際范研學營
“戰狼戰狼,霸氣威武,四年五班,非同一般!”10月14日下午,在建寧縣溪口鎮枧頭村的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隔壁,戰狼兵團戶外拓展基地(下簡稱“拓展基地”)傳出稚嫩而威武的聲音,這里建寧城關小學的學生們正在參加紅色研學活動。
當天上午,城關小學四年級學生抵達基地,開啟為期5天的研學實踐活動,他們將走進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楊齋亭戰斗遺址等革命遺址,感悟紅軍精神;挽起褲管走進田地,親身動手學習種植蔬菜;在勞動工坊中學習如何將面粉制作成饅頭……
“兩年前起,其他年級學生便陸續來到這里開展研學活動。”據建寧縣城關小學政教處主任曹志偉介紹,學校每年會組織一次研學培訓,而此次則是輪到四年級的學生參與,學校期望通過此類活動,讓學生們能夠深入學習紅色文化,同時鍛煉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這座集打造集勞動工坊、室外種植、養殖等于一體的拓展基地,是由退伍軍人曹水興創辦。
從部隊退役后,曹水興2011年返回建寧創業,開起鞋店,事業逐漸步入正軌,與此同時,作為建寧縣人武部特聘的國防教育軍事教員,他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帶領學生或成人,進行軍訓。
“每次訓練的時候,都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很多人會叫我‘師父’。”曹水興說,一次與朋友間偶然的談話,讓曹水興萌生了開辦訓練營的想法。經過3個月的籌備,曹水興和戰友一起創辦了“回力訓練營”,開始進行研學培訓,沒想到報名參與研學的人數持續增長。2019年,在枧頭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協調下,村里將荒廢的糧站出租給曹水興。枧頭村是紅軍基點村、省級美麗鄉村、全國水稻種業基地,為基地拓展其他內容的研學提供有力支撐。

10月14日,建寧縣枧頭村戰狼兵團戶外拓展基地正在舉行研學活動。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如今,集“紅色文化+軍事體驗+農耕實踐”于一體的特色研學模式,已成為枧頭村,乃至建寧縣研學游的一張名片。據曹水興透露,發展至今,拓展基地先后為全縣1.5萬余名中小學生開展國防教育,此外,暑假訓練營主體活動共吸引了來自8個國家的華僑、全國63個城市的學員培訓,總人數超過3000人。
更有深遠意義的是,拓展基地帶來了共贏。曹水興稱,當前,基地內教官穩定在12人以上,帶動80名退役軍人增收;另一方面,枧頭村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當起紅色講解員,成為基地后勤保障人員。
10月14日,枧頭村鄉野大道上,有雞犬行走其間。遠處的田地里,一群學生正彎腰勞作,種植著香菜。而在田地不遠處,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靜靜地矗立著,一群學生正在里面聚精會神地聆聽講解員講述先輩們的英勇事跡……

設計:王璐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