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評丨制造文化與跨境想象:從亞洲到走向世界的K-pop——讀邁克爾·富爾的《韓國流行音樂》
德國希爾德斯海姆大學世界音樂中心執行主任邁克爾·富爾(Michael Fuhr)的《韓國流行音樂》(Globalization and Popular Music in South Korea: Sounding Out K-Pop)一書于2016年由Taylor Francis出版集團旗下Routledge出版公司出版,中文譯本作為劉東主編“清華大學地區研究叢書·譯著”系列“西方韓國研究叢書”中的一本,在2024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其他西方著作從后殖民理論框架對K-Pop(韓國流行音樂)的討論,在《韓國流行音樂》中邁克爾·富爾提出了把音樂研究作為一種關系研究,即“關系音樂學”(relational musicology)的觀點。在這一觀點下,他將K-Pop視為一種流行的文化實踐形式以及一種多文本現象,通過文化人類學、文化研究和新音樂學等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分析K-Pop被用于塑造民族和跨國表征的身份構建戰略時的多重關系與不對稱性。全書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在梳理K-Pop的歷史軸線基礎上,重點討論K-Pop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如何被制造與生產,以及在這一過程中K-Pop與全球化力量之間的關系;下部則主要通過分析K-Pop在從亞洲向世界流動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對稱現象,闡述由K-Pop構建的韓國民族想象,以及創造K-Pop中“K”的民族化力量[①]。
一、制造文化:K-Pop的歷史與生產
在上部《解構K-Pop:歷史與生產》中,邁克爾·富爾首先梳理了K-Pop的歷史,并由此提出將K-Pop視為一種多文本現象的觀點,嘗試通過分析K-Pop其音樂內特征和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來解釋音樂全球化機制與K-Pop文化制造之間的關系。
邁克爾·富爾在闡述K-Pop的形成歷史時,從“關系音樂學”的視閾出發,分析音樂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將K-Pop的發家史嵌入到韓國近現代史軸線之中,構建起兩者的內在聯系,并展現出在多重外來文化和意識形態影響下,韓國大眾音樂自身發生的變化,以及其外在社會功能的轉換。邁克爾·富爾認為韓國大眾音樂的產生與20世紀初亞洲地區經由日本殖民主義傳播滲透的西方現代性有著密切的關系。韓國大眾音樂產生自與西方現代文明的接觸中,但其與生俱來就帶有殖民主義的烙印,并表現出多重殖民主體下的文化混雜性。作為韓國現代流行音樂萌芽的Tort(流行歌)和美國爵士樂,前者曾被認為是日本演歌的復制品,但其主題卻充斥著對日本殖民的反抗,成為一種“民族在殖民現實下的絕望隱喻”;后者因其被日本殖民當局所禁止,衍生成為韓國民眾去日本殖民化的一種政治符號。但在韓國獨立后,隨著其自身對美國經濟和軍事力量依賴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后殖民主義影響下,韓國大眾音樂一度表現出復刻美國現代流行文化的傾向:從爵士樂到輕音樂(Easy Listening),再到筒吉他(Tongkita)。直至80年代末,漢城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拉近了韓國與世界的距離,同時又激發起了韓國的民族自信。簡單復刻美國流行音樂,已經無法滿足當時韓國年輕人的訴求。新生代流行音樂組合徐太志和孩子們(Seo Taiji and Boys)應運而生,他們融合美國嘻哈和韓國傳統音樂的說唱舞蹈(rap dance)風格成為一種新的韓國流行音樂公式——K-Pop。
在梳理K-Pop的歷史軸線基礎上,邁克爾·富爾進一步對音樂全球化的機制在何處以及如何塑造并滲透了K-Pop的物質條件和制作模式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章節中,他將“關系音樂學”的主張具體闡釋成為一種“轉義”(tropology),從文字、體系、偶像、歌曲、形式與曲式、聲音、視覺等7個類別,來說明K-Pop在生產文化與全球化機制之間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討論過程中,邁克爾·富爾將音樂學和文化研究做到了有機的融合,對構成K-Pop文本的話語、視覺、聲音等“符號制度”逐一進行了回應。音樂全球化的機制通過多種行為和織體反映在K-Pop的生產過程中,例如K-Pop一詞本身的語義轉碼、K-Pop藝人和組合名字所塑造的全球性形象、K-Pop歌詞中的英語語碼混用、偶像明星體系(idol star system)所創造的多維吸引力、表演中心化的歌曲創作、K-Pop中的北歐與美國作曲人、洗腦歌(hook song)、歌曲戲劇性(song dramaturgy)、本土嘣式(ppong-style)旋律、編舞中的招牌動作(signature move),以及去地方化和去時間化的MV等。
邁克爾·富爾認為K-Pop不是一個單純的模仿產品,也不是對西方流行音樂的簡單復刻,它代表的是一個重新配置、重新編排、重新包裝現有概念和風格的復雜關系過程。它汲取豐富多樣的靈感源泉和影響,如日本偶像制作體系、美國嘻哈唱片慣例、歐洲迪斯科和韓國本土嘣因素(ppong factor)等方面的內容,將這些融合成一種全新的獨特現象,并發展成為一種文化趨勢,其代表了后現代消費美學的最新階段[②]。
二、跨境想象:K-Pop的流動與不對稱
在下部《K-Pop復雜化:流動、不對稱及轉型》中,邁克爾·富爾通過分析K-Pop在全球化流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時間、空間、流動不對稱現象,解釋K-Pop所要塑造的跨境想象,以及創造這一想象的民族化力量。
邁克爾·富爾首先通過分析K-Pop在亞洲內部傳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時間不對稱現象,說明了民族國家在促成K-Pop在海外傳播時起到的作用。他認為韓流在亞洲最先被發現,同時在亞洲內部又表現出區域化的接受特征。以K-Pop為代表的韓國流行文化在亞洲內部的不對稱流動,既是韓國經濟發展的象征,也是韓國在亞洲地緣政治角色的轉換。如上部中所說,韓國大眾音樂是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歷史語境下產生的,所以在這一章節中,邁克爾·富爾重點關注了K-Pop如何利用后殖民主義懷舊效應偽裝進入日本市場,以其自身獨特的現代性差異俘獲日本觀眾,實現消費者和文化生產之間的同步性。在邁克爾·富爾看來,國家主導和新民族想象是促成K-Pop和韓流能夠成功向海外流動的關鍵因素,作為K-Pop管理者的韓國政府將K-Pop作為國家項目的一部分,通過文化政策扶持K-Pop出海,又憑借K-Pop的成功出海塑造其自信的民族意識,并以此來重置其在亞洲地緣政治中的角色。
接下來,邁克爾·富爾又分析了K-Pop在西方文化場域中重構時,因東方主義和流行世界主義(pop cosmopolitanism)之間的碰撞而產生的空間不對稱現象。邁克爾·富爾將K-Pop進軍美國音樂市場作為這一部分討論的核心案例,實際上這也是對其在上部中有關美國流行音樂與K-Pop產生歷史關系論斷的一種回應。在韓國本土融合美國流行音樂元素產生的K-Pop,其在進軍美國音樂市場時的各種遭遇,是邁克爾·富爾關注的重點。邁克爾·富爾否定了東西方軸線上權力不對稱對K-Pop在美國音樂市場實踐的決定性影響,他認為東方本身也存在著不對稱的關系。在他看來,美國文化場域空間賦予了K-Pop一種想象,當亞洲人“有意無意地把自己變成,或把自己看成西方欲望和想象的對象”就會出現自我東方化[③],同樣,這種想象會觸動K-Pop制作人和消費者對K-Pop做出具體的處理和解釋,因此他將K-Pop在美國文化場域空間中的重構看作成為韓國藝人自身的東方化與流行世界主義互相作用的實踐產物。
最后,邁克爾·富爾將討論的重點放在人的身上,通過分析K-Pop“多元文化明星”在族群跨國流動過程中所遭受的對抗、文化沖突和轉型,揭示K-Pop在全球流動不對稱中映射出的韓國民族想象。以市場為導向的K-Pop在全球流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海外本地化的明星產品作為其拓展全球市場的動力,并以此謀取更高的K-Pop商業附加值。因此在K-Pop偶像明星中出現了美籍韓裔和其他亞洲非韓裔外國公民的“多元文化明星”族群,諸如美籍韓裔藝人組合Solid,以及Super Junior、f(x)、Miss A、2PM組合中的外國公民等。“多元文化明星”作為韓國民族想象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的一部分,不斷地經歷著“韓國化”(Koreanizing),但卻又永遠都是韓國民族想象共同體中的“他者”。這種兩價性的矛盾,致使“多元文化明星”成為K-Pop跨國流動中的不穩定因素,特別是在網絡媒體時代下,極小的文化誤解都可能發酵成為不可控的種族文化沖突。支撐本土化戰略的“多元文化明星”族群,不僅體現了K-Pop在跨國流動過程中想象主體的不對稱,同時既促進又阻礙了K-Pop海外事業的發展。
三、結語
產生自亞洲走向世界的K-Pop不僅是一項產業,更是一種文化符號。K-Pop成功的背后是政策、資本、技術、文化、民族化、全球化力量的體現。儼然成為一種全球現象的K-Pop,從哈佛到劍橋得到了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學術界對K-Pop的冷漠。成書于2016年的《韓國流行音樂》,中文譯本在2024年出版,不禁讓人產生些許相見恨晚的想法,特別是這樣一部基于田野調查而寫成的著作。“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更何況是接近10年前的K-Pop田野調查結果,未能讀到近年來K-Pop發生的微妙變化是有一定遺憾的。好在邁克爾·富爾在寫作《韓國流行音樂》時,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別于后殖民理論的K-Pop認知框架——基于“解構主義”的“關系音樂學”視閾。在這一視閾下,邁克爾·富爾嘗試對K-Pop文本現象進行解構,建構起K-Pop文本部件與世界化之間的流動關系,以及在這一流動關系中塑造K-Pop跨境想象民族化力量的作用。除此之外,邁克爾·富爾的寫作風格,也頗具“解構主義”傾向。碎片化的論述模式,需要讀者通過主動思考去建立起文字和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總而言之,《韓國流行音樂》中文譯本能夠被選入“清華大學地區研究叢書·譯著”系列“西方韓國研究叢書”,已經說明不能簡單地將K-Pop歸類到一種文化現象,它將成為我們從國別區域學視閾去認知韓國時,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
(作者:孫霽,文學博士,浙江外國語學院朝鮮語專業講師,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術副院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注釋:
[1] [德]邁克爾·富爾:《韓國流行音樂》,王丹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45頁。
[2] [德]邁克爾·富爾(2004):同上,第202頁。
[3] [德]邁克爾·富爾(2004):同上,第284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