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于“善終”,這份研究報告采訪了逝者家屬、醫護等三千多人
在中國,“善終”質量正在被越來越多地關注。
10月13日,由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安寧療護與醫務社工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會、禮濟學院主辦的長三角一體化生命服務事業智庫首屆國際論壇在上海福壽園禮濟學院舉行。論壇上,研究中心發布《把“善終”帶回現實:2024中國居民善終質量研究報告》,主辦方介紹,這是中國第一份聚焦居民善終質量的研究報告,為提升中國善終和死亡質量水平提供科學依據,也為推動安寧療護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10月13日,長三角一體化生命服務事業智庫首屆國際論壇現場。本文圖片均為 主辦方 供圖
今年10月12日是第20個世界安寧療護日。在中國文化中,“善終”被視為理想狀態,意味著無痛苦、有尊嚴地離世。2015年新加坡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一項全球死亡質量報告,在對80個國家的排名中,中國僅排第71名;2021年度在全球81個國家的死亡與臨終質量排名中,中國排名第53名。專家介紹,或存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公眾意識不足以及傳統觀念對死亡話題的忌諱等問題。
《2024中國居民善終質量研究報告》是一項旨在探討和提升中國臨終患者善終質量的綜合性研究。該報告深入分析了當前中國善終質量現狀,探討了善終在中國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意義,并通過對家屬、醫生、護士及醫務社工等群體視角下的實證研究,揭示了影響醫療情景下患者臨終和家屬善終體驗的關鍵影響因素,從而進一步探討醫療機構、社區、家庭如何構建一種整體性的社會善終體系。
據研究報告項目負責人、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安寧療護社會工作專委會副主任、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程明明介紹,本項目研究歷時兩年,研究團隊主要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碩博士研究生,受訪對象(含調查問卷)覆蓋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逝者家屬、醫生、護士、醫務社工,共3780人。報告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訪談。其中,基于家屬視角的量化研究采用了善終期望問卷,基于醫護社視角的研究則使用了死亡質量指數。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安寧療護社會工作專委會副主任、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程明明副教授介紹“中國居民善終質量研究”項目成果。
通過對量化數據進行分析,本報告認為當前中國善終質量的提升空間仍然較大,尤其是在提高臨終患者生命最后階段的生活質量和滿足其心理需求方面。在對定性訪談進行整理和分析后,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實現真正的“善終”,不僅需要改善醫療服務和技術支持,還需要改變社會觀念,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開放溝通,并加強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支持。
報告最后提出了提升死亡質量、促進善終的具體政策建議,包括加強安寧療護的頂層設計、加大財政投入、培養專業人才、增強社會宣傳等。建議從國家、機構、社區和個人層面出發,構建全方位的支持體系,推動生死教育,提高臨終照護質量,為傳統孝道觀念增添新的時代內涵。
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會、上海禮濟學院是本次善終質量研究項目的主要發起者和支持方。基金會副理事長李經衡表示,在生命最后一公里保有尊嚴是個嚴肅卻無法回避的話題,上海禮濟學院正在著力培養安寧社工這一特殊工種,“安寧療護實際上提供了一種區別于‘好死不如賴活著’傳統觀念的不同選擇。這就要一方面從供給側,需要醫療、養老、殯葬、公益等機構共同努力;一方面從需求側,要通過媒體、生命教育改變居民對死亡的認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