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市精衛中心:1/4患者是老人,很多人因睡眠問題來就診
“近年來,走進精神科就診的老年人逐漸增多。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門診患者中約1/4是老年患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睡眠問題來看病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精神心理科主任李霞表示。
10月10日為世界精神衛生日,在當日舉辦的“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愛老年人精神健康”上海健康大講堂專場活動中,精神心理科專家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展開討論。

李霞表示,睡眠是恢復體力和精力的過程,良好的睡眠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長期的睡眠障礙可能導致抑郁、焦慮、精神疲乏、認知障礙,加重或誘發某些軀體疾病,甚至導致自殺行為。但李霞也指出,很多老年人在出現睡眠問題后,常常會陷入“睡不著,怕睡覺”的惡性循環。事實上,其中有些睡眠問題并不嚴重,不必過分焦慮。
在臨床中,李霞還遇到過不少老年患者,沒有睡足8小時、上床后要等個15分鐘才能睡著、夜里總要醒來兩三次、凌晨三四點就醒了,“老年人通常睡眠較淺,夜里經常會因各種原因從睡夢中醒來,如聽到一點細微的聲音、做了個噩夢等,有時一夜可能會醒來兩三次。門診中,一些老年人常常自述有上面這些睡眠問題,其實這些并不是睡眠障礙。”
李霞還遇到過一名85歲的老年人,每天基本需要睡眠6個小時左右,“若每天午睡1小時,那夜間的睡眠時長通常為5個小時左右。假設這名老人每天晚上9點睡覺,那他可能在凌晨兩三點就醒了。但總體核算下來,這名85歲老年人的睡眠時間比較充足,并不存在睡眠障礙,而是睡眠節律有些問題。”
李霞介紹,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晝夜節律會逐漸變早,即入睡時間和睡醒時間都隨之提前。這意味著,老年人在晚上更早感到困倦,早上也就醒得更早。對于這種情況,可以慢慢調整自己的晝夜節律,如減少午睡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內,并將午睡時間適當提前等。
除睡眠問題外,老年人的“孤獨感”也值得被關注。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治療門診部主任仇劍崟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多種疾病困擾、社會角色轉變等,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此外,退休后的空虛感、親朋好友的離世、子女獨立后引發的孤獨感,都可能成為誘發老年人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導火索。
仇劍崟介紹:“不少子女會發現,父母年紀大了之后,性格發生了變化,從曾經的善解人意、和藹可親,變成了固執己見、脾氣暴躁,甚至不愿交流,這可能都是人體機能衰退所造成的。作為家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學會理解父母在脾氣、性格上的轉變,不要過多地計較,幫助他們克服焦慮、抑郁等情緒的困擾。”
“有些時候,老年人的說話方式會發生變化,如正話反說、拐彎抹角等。子女一定多花時間陪伴父母,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關愛和支持,并滿足他們的訴求。”仇劍崟提醒說,“如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也很高了,‘刷手機’已成為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之一。這些電子產品的確為豐富老年人的生活起到了輔助作用,可以減少一些孤獨感和寂寞感,但無法代替親人的關愛和陪伴。”
仇劍崟同時呼吁,要鼓勵老年人走出去,參加一些適合自己的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打八段錦、做園藝等,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能增加社交機會,緩解孤獨感。另外,到社區老年大學學習一門技能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同時增加與人交流的機會,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
仇劍崟特別提醒,若老年人焦慮、抑郁情緒持續存在,甚至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應及時前往醫院,向專業的心理醫生咨詢。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幫助老年人走出心理困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