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60余位海內外高校負責人共議AI時代的工程教育變革
·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核心是通過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探索客觀世界,進而加強個人的能力。
·集萃教育基金會的成立是希望能夠致力于開拓一片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試驗田,探索研究不同類型的創新教育模式,
AI正在改變世界,AI時代需要怎樣的人才?高校教育如何適應AI時代的社會需求?10月11日,來自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倫敦布魯內爾大學、薩里大學、伯明翰大學、蒙納士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海內外60多所高校校長及高級管理層匯聚蘇州相城,參與“2024年工程教育國際研討會”,共同探討科技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
高校需要打破邊界,與社會融合
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原校長林建華在主旨演講中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今天的教育面對的形勢已經和二三十年前完全不一樣了。
“并不是說高等教育質量發生了變化或者降低了,而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了。”當整個社會缺乏專業知識時,大學的專業教育非常有效,一個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畢業生走向社會,能夠獲得很多發展機會。但今天,一名學生如果僅僅具備專業知識,到了社會仍然面對很大挑戰,因為在眼下的知識開放時代,科學研究不再局限于大學,很多企業也在創新,甚至在某些基礎研究方面做的非常好。林建華認為,如今大學應該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學術資源、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和成長的體驗。
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工作者如果僅僅給人傳授專業知識會敗在AI腳下。但人是獨特的,教育的核心是通過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去探索客觀世界,進而加強個人的能力。“未來的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應該是打開邊界,不應該被過去的傳統觀念和邊界所束縛,應該打開學科的邊界,打開學習的邊界,打開學校的邊界。”林建華說。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也表示,過去教育的目的是教知識,現在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學會去應對不確定、復雜、動態的世界,教育的方式、人才結構都需要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從知識教育轉向全人的教育,教育的走向一定是社會化的、生態化的,學校需要穿越邊界,跟企業、社會融合,形成新的教育發展的態勢。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跨學科能力
日前剛剛揭曉的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均頒給了人工智能,跨學科教育進一步彰顯了其重要性。
哈佛大學工學院執行院長Fawwaz Habbal教授、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高級副院長Thomas Kenny教授在發言中均表達了為學生創造更加開放、自由的環境,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性,以及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
Fawwaz Habbal教授認為,雖然化學、物理、數學都有不同的來源,不同誕生的時間,表面上是相互分離的,但每一個部分都會影響另外一個部分,沒有一個學科、沒有一個專業是能夠獨善其身,跨學科性正在一個以指數級的方式來擴展傳統知識的邊界。
Thomas Kenny介紹說,斯坦福大學在過去幾十年越來越多注重跨學科,譬如化學專業也會涉及到生物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系專業,“不可學科的思考方式、思考范圍是不一樣的,跨學科交流也是新鮮的輸入。”
英國薩里大學校長G.Q.Max Lu表示,如果說大學教育的1.0版本是精英教育,2.0是普羅大眾都可以接受的高等教育,3.0是把數字工具結合到教學當中,那么在工業4.0時代的教育是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自驅力,注重學生數字能力、企業家能力和跨學科能力的培養。為此,教育者的角色也要發生變化,更多的是協作者、裁判者、陪伴者以及教練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在談論工程教育時表示,傳統的工程教育模式基本上是知識導向,是收斂式的、集中式的。現在的工程教育需要從知識導向到問題導向轉移,要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自在的氛圍,能夠給他們更多的選擇,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乃至于想象問題。在智能時代,工程師水平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提問和提示的能力。

基金會旨在推動“CO-OP帶薪實習教育”教育模式在中國的推廣。
開拓一片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試驗田
當日,全國首個以推動大學生帶薪實習教育模式為戰略的基金會——集萃教育基金會宣告成立。集萃教育基金會由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共同發起。基金會旨在通過構建共創、共建、共享的教育公益平臺,通過推動“CO-OP帶薪實習教育”教育模式在中國的推廣,探索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機制。“CO-OP”即本科生帶薪實習教育機制,參加CO-OP的學生在校學習和在企業工作進行定期輪換,以學習與工作相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結合,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集萃教育基金會發起人劉慶表示,教育基金會的成立是希望能夠致力于開拓一片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試驗田,探索研究不同類型的創新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創造力,培養批判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為社會的培養有理想,同時具備全球視野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該研討會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江蘇省教育廳指導,集萃教育基金會、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上海)、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除了高校管理者外,參與研討會的還包括400余位來自政府、企業界、基金會、科研機構和創新組織的代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探討的相關話題包括工程教育國際合作、帶薪實習教育(CO-OP)的推廣、新工科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產學研融合與創新人才培養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