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洪智庫視角 | 李羅力:一本給人深刻啟示的好書
編者按:9月29日下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和深圳市馬洪經濟研究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新時代硬道理:廣東尋路高質量發展》新書發布會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研討會”在深圳市銀湖CDI大廈一樓國際會議廳成功舉辦。馬洪基金會創會理事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李羅力出席并致辭。
以下為李羅力教授發言內容,現整理以饗讀者。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要祝賀唐杰、郭萬達和方煜這本新書的出版,同時也要感謝廣東人民出版社為讀者奉獻了一本好書。
這確實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很認真的讀了,還作了摘錄、筆記和批注。在這十分鐘的致辭里我就講講我自己讀這本書的一點體會,希望有助于大家閱讀時開卷有益。
一是我覺得這本書理論很豐富。這本書的特點不是教科書式地、刻板地講述理論,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敘事的方式來闡述理論。這本書的特點是內容比較發散,并不是很集中地進行論述,但是作者在每講一段案例和每講一段故事后就會提出自己的理論,這些理論有不少都是很有哲理和很深刻的。所以大家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不是教科書式的那種刻板說教,而是每一節娓娓道來后面就會進行一個精彩的總結。
我舉兩個例子,例如:
1、這本書里通過豐富的案例說明不同地區不存在統一的高質量標準,我覺得這個道理就很深刻。事實上,確實每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條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高質量發展”只是一個統一的要求和統一的目標,但是每個地區發展的路徑、探索的路徑則會各自不同。里面講到“每個不同的地區都要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特點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我覺得這就蘊含著很深刻的理論。
2、這本書的作者提出“0到1是創新,10到100也是創新”,這個道理也很深刻。我們現在很多人理解創新,都認為是只有0到1才算真正的創新。于是有人說,我們中國的創新不如美西方。他們才是0到1的創新,而我們則是跟在他們后面應用他們的創新。而這本書的作者則用豐富的案例說明,不僅0到1是創新,同樣10到100也是創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創新。尤其是傳統產業的創新,往往都是10到100 的創新。這些創新意義也非常重大。這個道理我在這里不展開了,大家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細細地體會。
總之,大家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的很多精彩的理論總結,一定要仔細品味其中一些很有哲理的論述。

第二,對我來講還有一個比較深的體會是,這本書里針對廣東省的高質量發展和未來的規劃,有著全景式的客觀描述和高瞻遠矚式的闡釋,列舉了十分有說服力的數據和大量豐富案例,而且所提供數據許多都是最新的(2023年)。這讓我讀后十分感慨。雖然我也在深圳,在廣東,而且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廣東、深圳、珠三角和大灣區,但是我從未能夠掌握這樣全面、豐富、客觀的數據和案例。因此我認為,閱讀這本書,對于我們能夠全景式、大視野、大格局地觀察廣東的高質量發展、研究分析廣東和大灣區未來的發展趨勢,肯定是很有啟發和很有意義的。
例如,這本書中既用豐富的數據和案例說明了廣東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在實現產業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同時也詳細闡述了未來廣東如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的大思路,同時也闡述了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如何有序地向比較落后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擴展。后面這個問題是我們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在研究和考慮的問題,我看了這本書以后很受啟發,它講出了很有道理的思路和格局。此外,包括廣東如何構筑綠色產業鏈等發展思路等等,我覺得這本書也都會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第三是這本書把廣東主要的城市都作了全面的介紹。既有歷史的比較又有現狀發展的概述;既講到類似于東莞、惠州、佛山這些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中迅速崛起的城市,也講到歷史上或者改革開放前些年曾經輝煌但現在“家道中落”的中山、潮汕、韶關等城市。這本書客觀地分析了這些不同城市出現不同發展狀況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如何解決的辦法。我覺得這些內容和分析,對于我們身在廣東、研究廣東的學者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同志,都會有很大的啟發。

第四是在這本書中,我更感興趣的是它用豐富的案例說明了傳統產業如何升級,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我認為本書比較吸引人的正是在這方面它提了很好的思路。按照一般人的考慮,一講到高質量發展都認為指的是先進制造業、高科技產業、新興產業等等,對于傳統產業如何升級、如何高質量發展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這本書里,則是顛覆了這個認識誤區。它既講到了傳統產業比較集中的城市,比如佛山、順德、澄海、陽江等等;又講到了典型的傳統產業,如玩具、軋鋼、醬油、家電、剪刀、味精等。而這本書正是用大量的客觀數據和豐富的案例,說明這些典型的傳統產業集中的城市以及這些典型的傳統產業,它們是怎樣升級,怎樣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閱讀后定會給人以十分深刻的啟示。
以上就是我讀這本書的點滴體會,希望能給大家在讀這本書時有所啟發,有所作用。
謝謝大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