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展 | 聽聽“她說”,看戲劇與展覽如何實現文本轉換
沒有藝術史上的杰作,沒有藝術界的流量明星,展覽“她說”創造性地從經典文本中提煉出普世的人性的表達,通過戲劇化和裝置化的再創造,成為跨文本的展覽。易卜生《玩偶之家》、契訶夫《三姐妹》、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等經典戲劇文本以裝置的形式出現,杜尚、弗里達、歐姬芙元素的閃現也使展覽與經典視覺美術符號相連。
很偶然地,報名參加了上海作家書店的一場文學朗讀會。吸引自己的原因是,這場朗讀會是正在舉行的“她說HERSTORY”主題藝術展的線下分享會。展覽緣起于當代作家姚鄂梅的小說《西門坡》,主創團隊來自上海戲劇學院。

這是所知第一個由小說直接演化的展覽,很好奇兩個領域如何實現“文本轉換”?幾天后,帶著朗讀會的余溫,來到了喜瑪拉雅美術館。
正式看展前,先引用一段策展人、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教師周可的解讀:
“《西門坡》講述了一個離婚后帶著孩子獨自生活的單親媽媽,偶然進入了一個神秘的組織,那里仿佛是一個女性的烏托邦。離婚的女人們帶著孩子,集體生活在這個叫‘西門坡一號’的地方。這個組織的創立者,原本想像福建一帶的‘自梳女’一樣,聚集在一起,劃定一個生活圈子,按照自己的規則來生活。這樣做的目的本是為了擺脫現實生活給她們帶來的困擾,堅持自己的生長,為自己和孩子爭取到更多的空間。但是這個組織最后也因為各種原因被瓦解了。
“讀完小說后,創作團隊都被‘女性烏托邦’的概念所吸引。它更像個寓言故事,提供了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很像一個社會縮影,或者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你可以把古今中外很多女性的故事放到這樣的場景中。這個場景就是所謂的‘桃花源’或者‘烏托邦’或者‘理想國’。”
在此前的朗讀會上,已經“預讀”到展覽的不少文本,如易卜生《玩偶之家》,契訶夫《三姐妹》,歐里庇得斯《美狄亞》,斯特林堡《朱莉小姐》等。但是,當在展廳外等候入場時,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在朗讀,更是牢牢吸引著自己。伴著劇作家伊娃·恩斯特一段有關女性身體的獨白,走入十幾米長、半米見寬的黑色暗道,盡頭射出一束強光,整個人處于被緊緊包裹和壓制的感覺。

行出這個壓抑的“暗夜”,開闊在眼前的是女藝術家棉花的裝置作品《之上》,它仿佛接過第一個展項,承載起生命。四散木船邊的小鵝卵石究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還是被母愛之舟遺落的孩子呢?
轉身看去,幾幅未留意作者的油畫“花朵”,讓人聯想到美國女性畫家歐姬芙的著名圖案(Georgia O’keeffe,1887~1986),她筆下白綠相間的花骨朵代表了女性。

人像攝影《20-40》中,四十歲的女攝影師莊方邀請了30多位各行各業的普通女性,講述二十年來的經歷,并手持20歲的照片拍了一張對比照,意圖用時間的縱深感,體現普通女性經歷歲月后的變化和自我蛻變前后的狀態。由于影展不可能是紀錄片式的呈現,去掉了旁白,一行簡單的身份描述并不包含主人公真正的故事,反讓人生疑:“為什么大部分不惑之年的被拍攝女性,都是一副笑面,生活盡是明朗還是她們羞于表達?”
在電話采訪中,周可說:“盡管都是笑容,有些笑容是完全釋然的,有些笑容背后是艱辛的, 有些笑容是有掩藏的,而不再明亮的眼睛已經出賣了她。四十歲的女性,向下的力量要遠遠高于向上的力量,但是她們的內在可能更豐富。從我四十歲的角度,我愿意放眼望去看到她們是開心的。”

接下來進入的“聲音影像劇場:戲-說”,是展覽的中心板塊,也是文本向展覽形態轉化的重點。周可與郭晨子共同從古今中外的劇本中挑選了適用于展覽的女性獨白片段,邀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用她們的聲音和表演來呈現這些獨白。之后,將作品放到各種裝置中展現,裝置其實就是“劇場”的概念,所以稱這部分為“聲音影像劇場”。
一排像杜尚“小便池”的裝置里播放的是用中、英、法、波蘭語演繹的6段英國劇作家薩拉·凱恩的《4:48精神崩潰》,戲劇通過主人公尋求生命歸宿的掙扎,叩問人類的生存境況。

一間房子里,房頂上出現了酷似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的形象,實際上是演員扮成美女“骷髏”演繹古羅馬劇作家普勞圖斯《兇宅》中的女仆,以一位飽經世事的婦女口吻忠告著年輕人。
一架司空見慣的“抓娃娃機”前,女觀眾正在收聽易卜生《玩偶之家》片段。機器里躺著的布偶們在被吊起、移到漏斗前的最后一刻,都會“拼命搖晃,殊死搏斗,而不輕易就范”,娜拉最終也選擇了掙脫與出走。

出演“聲音影像劇場”的有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曹雷、程曉樺,因綜藝節目《聲臨其境》為人熟悉的配音演員狄菲菲,影視演員羅海瓊、婁藝瀟等等。

據說,一輩子在幕后工作的劉廣寧在出演契訶夫《三姐妹》時因為擔心自己“妝容不美”而分外緊張,退休后仍活躍在臺前幕后的曹雷甚至害怕再也端不好“表演”這碗飯……
羅海瓊錄制后對周可說:“我盡力了,我把這幾年積壓在心里的所有財富都讀出來了。”而這,正是策展人的創作初衷:“我希望去除了原本角色設定的時代,地點和人物背景。表演者能用一個更當下的身份來說出這些臺詞。就像她們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某個朋友。”

展覽“她說”的創作過程讓周可看到,女性真正的可貴體現在她們最為豐富的時候,40歲時的女性,生活的歷練沉淀為財富,無論女演員還是普通女性,不應該被容貌,被逝去的青春所累,而是可以愉快地將生命的財富和質地展現出來。女性不必去討好父母、師長、丈夫或孩子,真正要做的是自己,自我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作為一場并無參照、未來是否會延續也未可知的展覽形式,“她說”是具有開創性的,沒有藝術史上的杰作,沒有藝術界的流量明星,有的是從經典戲劇文本中提煉出普世的人性的表達,通過戲劇化和裝置化的再創造,成為跨文本的展覽,它用有聲的戲劇文本、定格的女性生活變遷史、一墻“可帶走”的展品,以及穿插出現的視覺美術經典符號,迎接每一位步入展廳的女性擁抱自我身份也思考自己的生活。
展覽位于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四樓,展期至1月27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