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為中國·上海徐家匯|睜眼看世界,“中西會通”從歷史走向未來
“誰要了解17世紀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過程,誰就會把目光投向歷史上的徐家匯。”——歷史學家朱維錚
浦江兩岸風光旖旎,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了解上海,繞不開海派之源徐家匯。如今上海經濟繁榮、科技進步、文化興盛,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亦是中西方文明交匯的重要門戶,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

光啟公園航拍 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
10月4日,澎湃新聞國慶特別策劃“成為中國”報道組走進熱鬧繁華的上海徐家匯。徐家匯中心ITC項目正在重塑浦西的天際線,一街之隔,便來到古樸靜謐的光啟公園,這里,就是我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徐光啟的長眠之地。

上海徐家匯,光啟公園內的明徐光啟墓。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在眾人印象中,徐家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是滬上最具人氣的商業中心之一。但并非所有人都知曉,四百多年來,在中西文化交融并進而形成海派文化的過程中,徐家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與有著“徐上海”之稱的徐光啟淵源深厚。

徐光啟雕像 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
徐光啟,明代愛國科學家,也是最早將中國與世界聯結在一起的人,被譽為“中西會通第一人”。1562年,他出生于上海縣,1604年中進士后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入朝參政,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徐家匯的形成可追溯至這一時期。1607年,徐光啟的父親離世,他回到家中守孝三年,此期間在徐家匯西面建了一所農莊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并著書立說。1633年,徐光啟在北京與世長辭。八年后,其靈柩被運回上海,安葬于農莊別業。徐氏后人長期在此地居住繁衍,又有三條河流在此交匯,于是名曰“徐家匯”。

上海土山灣畫館繪制的徐光啟像。徐匯文旅 圖
學界將徐光啟視為“中國近代科學先驅”。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衛平認為,徐光啟一生學貫中西,掌握了大量西方科學知識,在農業、數學、天文歷算、軍事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貢獻,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海徐家匯 ,徐光啟紀念館內,佇立著徐光啟的石像,游客在館內觀光。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在徐家匯光啟公園內,徐光啟墓前石坊正中題曰:“文武元勛”,兩邊對聯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這副對聯對徐光啟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評價。
步入徐光啟紀念館,澎湃新聞記者看到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徐光啟撰寫的《勾股義》、編著的《農政全書》《崇禎歷書》,十七世紀的圓規、望遠鏡等;庭院中央是一座勾股定理演示裝置;一器一物,無不閃耀著科學之光。

上海徐家匯 ,徐光啟紀念館內,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上海徐家匯 ,徐光啟紀念館內,17世紀的圓規和望遠鏡復制品。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欲求超勝,必須匯通,匯通之前,必須翻譯。”四百多年前,徐光啟便指出一個道理:如果我們想超過別人,數學、物理乃至所有的學問想要做得比別人好,必須先要翻譯,要知道別人在說什么、做什么。
徐家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復旦大學教授李天綱說,幾百年前出現在上海的文化開放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對話,正是成就海派文化的重要因素。在這場文化對話中,徐光啟等代表人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數百年來,上海閃耀著開放、創新、包容的光芒。徐光啟身上的科學精神、愛國情懷,傳承至今,歷久彌新。

1896年,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在徐家匯創辦。徐匯文旅 圖

1850年,位于徐家匯的徐匯公學。徐匯文旅 圖
曾經,徐家匯地區建立了上海和中國第一所西式中等教育學校——徐匯公學;第一座西式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第一座博物館——震旦博物院;第一座天文臺——徐家匯天文臺;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
而今,上海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國產大飛機C919似飛龍沖天,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如游龍入海,全國首個AI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發展壯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正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上海已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動力……
此刻置身于徐家匯,不僅能感受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還能體會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豐富厚重。在這里,文明交融之光,照耀未來。

周寰 設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